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726KB ,
资源ID:102029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省2021年普通高校地理6月招生选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省2021年普通高校地理6月招生选考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1、浙江省2021年普通高校地理6月招生选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11题;共40分)1.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2)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B.土壤C.地形D.光照【答案】 (1)B(2)C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外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点评】(1)黄土

2、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植被的影响较大。2.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下列小题。 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A.B.C.D.【答案】 A 【考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则在某地降水强度土层中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地形图层中,发生指示发生地质灾害

3、的频率较高;在植被图层中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综合三个指标看,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依靠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获取外界地理信息,其本身主要表现在对地理信息的处理上。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首要工作是建立地理数据库,对于图形数据的输入,常用的方法是扫描纸质地图后进行数字化处理。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一个GIS系统中,可能包含多个图层。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涉

4、及部分图层,而不是所有的图层。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A.生长边界 海岭B.消亡边界 海沟C.消亡边界 海岭D.生长边界 海沟(2)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臭氧层破坏 渔业资源枯竭 森林面积减少 两极冰川消融A.B.C.D.【答案】 (1)A(2)D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点评】(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特点形成地貌板块 张裂 的地区 |(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张裂海洋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 碰撞 的地区 |(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

5、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山脉(2)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4.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列小题。 地区全国甲乙丙丁人口增幅(%)3.4-1.74.52.64.2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7.213.24.68.211.0第二产业39.134.438.941.837.9第三产业53.752.456.650.051.1(1)甲是()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

6、丙、甲、丁、乙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答案】 (1)D(2)B 【考点】中国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中国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析】【点评】(1)产业结构调整的原理: 某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要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支柱性产业。 (2)人口迁移的意义; 从迁入地:迁出地;要求会背; 迁出: 有利:减轻迁出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与外界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的交流与联系; 不利:造成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迁入: 有利: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不利:造成了环境污

7、染、交通拥堵、治安混乱、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自然与社会问题;(城市问题)5.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类型小流域内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2)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答案】 (1)C(2)D 【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8、内容、综合治理措施,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 【解析】【点评】(1)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要素,使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要素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2)流域的开发方向: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上游河段注意水土流失情况,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发展旅游业;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可布局高耗能产业;中游河段同样保持水土,兴建水库,防洪;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发展航运,灌溉农业、

9、养殖业的开发,注意水污染问题。6.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征明显,下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局部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柑橘、水稻B.苹果、小麦C.甘蔗、玉米D.葡萄、土豆(2)图示农业带内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政策B.粮食危机C.农业科技D.经济效益【答案】 (1)A(2)D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北美和拉丁美洲 【解析】【点评】(1)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夏季高温,要充分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种植的农作物; (2)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7.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

10、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列小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促进了迁人区的资源开发 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B.C.D.【答案】 (1)C(2)D 【考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1)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指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地区的人口,搬离居住地,异地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

11、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8.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 ) 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 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A.B.C.D.【

12、答案】 B 【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长三角交通空间变化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上海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正确;上海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并不会迅速扩大,错误;区域间联系加强,会增强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正确;长三角交通空间变化有利于强化上海的服务功能,壮大第三产业,错误;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城市体系: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特点:各城市在地域上邻近;各城市具有自己的功能和形式,彼此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具有层次性,各城市的规模存在不

13、同的等级。9.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B.生产量大幅提升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D.生产量大幅减少(2)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加强石油综合利用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 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A.B.C.D.【答案】 (1)A(2)C 【考点】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1)解答本题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并且要

14、注意设问中的“逐年”“大幅”等关键词。 (2)能源短缺的措施: 开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大力开发新能源;从国外进口能源; 节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能源的节约意识;阶梯电价调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10.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列小题。 (1)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B.C.D.【答案】 (1)C(2)B 【考点】等值线图,化石和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

15、解析】【点评】(1)地球的演化历程: (2)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11.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圈。下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位于 ()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2)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状况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A.B.C.D.【答案】 (1)A(2)B 【考点】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点评】影子的

16、方向可以反映光源的方位,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呈反比,正午时为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刻。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3题;共15分)12.购物中心是集零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其内部布局除中高档品牌店、专卖店外一般还有大型超市。完成下列小题。 购物中心内布局大型超市的主要作用是 ()A.提升服务档次B.增加消费客源C.改善消费环境D.扩大服务范围【答案】 B 【考点】商业中心及其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购物中心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大部分以全客群为消费群体,故除了中高端商品及

17、专卖店外,还需布局大型超市以增加客群覆盖,增加消费客源,B选项正确。购物中心提升服务档次,改善消费环境 ,扩大服务范围,但不是完成购物中心内布局大型超市的主要作用,A、C、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商业区: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1)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 (2)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因: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3)特征: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13.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

18、题。 (1)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 A.更加灵活和复杂B.更凸显交通运输的作用C.更依赖自然资源D.更趋向市场广阔的地方(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 减少政府投入 扩大进口规模 促进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升级A.B.C.D.【答案】 (1)A(2)C 【考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解析】【点评】(1)新兴工业区的类型 没有传统工业基础而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的普拉托纺织工业区。该区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将众多中小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区。如美国的硅谷、

19、德国南部等,基本上没有传统工业,由于环境质量好,逐步发展成以微电子技术、宇航、生物工程为主的工业地域。 (2)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及政策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及我国产业升级,提升我国产品竞争力。14.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完成下列小题。 (1)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B.冷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C.暖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西南风,锋上东

20、北风D.暖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2)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B.C.D.【答案】 (1)D(2)C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1)锋面气旋:通常是在中高纬度近地面,在地面上形成的低压受陆地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压中心分布并不均匀和规则,这样在槽线的两侧必然出现风向并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形成锋面气旋。 (2)锋面气旋的识读方法: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

21、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3、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4、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22、小题,共45分)(共4题;共45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省级行政区人口(万人)耕地面积(千公顷)人均粮食产量(公斤)甘肃26475377.0440青海608590.1174宁夏6951289.954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

23、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考点】粮食问题,荒漠化的防治,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相对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数量于甘肃和宁夏接近,体现出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甘肃和宁夏而言较差,不利于耕地的发展地,土壤甘肃和宁夏地区较为贫瘠。 (2)材料显示主要位于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

24、植被稀疏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该区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自然环境向对脆弱,植被稀疏,人类的不合理的放牧,导致植被进一步破坏,使地表岩石裸露,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加剧荒漠化现象。 (3)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不足,河流水主要靠高山积雪融水,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

25、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点评】(1)粮食问题的内容: 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本身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因此大量人口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 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

26、分布。 石质荒漠化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从粮食生产角度讲: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从粮食消费角度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长期注意

27、 从粮食贸易角度讲: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公平合理、平等互利)。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3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_。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_(填方位)移动。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 (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

28、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 【答案】 (1)西南;南(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 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当吹西南风时,甲形成海雾的频率最大,次数最多。根据图可知,在145E经线上,海雾多发的时间以及等值线的弯曲,主要向低纬度地区延伸,所以主要向南移动 (2)读材料可知,大多数海雾多形成于大气相对稳定,容易形成逆温现象的地区,风力过大时,水汽易蒸发,不易凝结,当风

29、力过小时,海洋水水汽输送量较小,不利于凝结。 (3)甲地区受到日本暖流影响,水文较高,蒸发量增大,水汽较为丰富;夏季主要以南风为主,将低纬度的暖湿气流,携带至气温较低的地区,水汽容易凝结,所以海雾频发。北极航线主要通行时段为北半球夏季,甲地夏季海雾频发对交通影响较大。 故答案为:(1)西南、南;(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点评】(1)风的成因: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根本成因:受热不均。 (2)雨雾天气的形成原因(海雾): 河湖较多,水汽充足, 地形封闭,大气稳定,容易

30、形成逆温现象, 尘埃物质较多,海雾多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寒流流经出。 (3)洋流对航行的影响: 速度:顺洋流流向,加快速度,节省燃料;逆洋流流向,减慢速度,增加能耗 海雾:寒暖流交汇、寒流流经温暖地区、夏季寒流、冬季暖流多海雾 冰山:高纬度寒暖流可能携带冰山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图1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2为图1 中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河以下河段支流多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

31、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常年|时令|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考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降水柱状图可知,巴马科处位于河上游地区,且年降水量较大且集中,流量相对较为稳定,圣路易位于河下游,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无降水量,气候较为干燥,冬季河流有断流现象;两地降水均集中在夏季,巴马科纬度接近赤道,收到赤道

32、低气压带控制的时间较长,降水较为丰富。 (2)从甲到丙纬度逐渐降低,手赤道低气压影响时间增长,降水丰富,植被也越来越丰富,腐殖质较多,增加了土壤的厚度。 (3)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河流的径流量较少,不利于发展水运,图中铁路线连接港口铁路适宜中长距离运输,连续性好,适宜矿石燃料的运输。 故答案为:(1)常年、时令、以雨水补给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较长,以下河段雨季较短; (2)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3)铁路|矿产品适合铁路运输和水运;河流水运价值较低;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 【点评】(1)河流的补给: (2)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

33、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对植物的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3)交通运输方式:方式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典型案例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大宗、笨重、长途运输金属矿、 煤、 粮食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矿产、粮食(专业化的海上冷冻船、油气船)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

34、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急需,量小,贵重的货物鲜花、昂贵的蔬果(车厘子、蓝莓、松茸)、急救药品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农田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单向输送液态或气态货物石油、天然气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珠江由磨刀门、虎门等八门入海其中磨刀门是泄洪排沙的主通道,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占珠江的28%和33%。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所在区域略图。 材料二 岸线、土地等自然资源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港口与城市发展相互依赖,港口的发展加快了关联产业的集聚。下表为珠江口部分城市岸线资源、

35、2019年单位岸线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表。区域城市岸线总长度(km)深水岸线长度(km)单位岸线货运量(万吨/km)地区生产总值(百亿元)东岸地区广州99.262.0264.3228.6东莞37.533.988.282.8深圳60.149.473.0242.2惠州86.560.595.341.0西岸地区珠海75.042.923.929.1中山15.015.043.836.3江门82.368.80.329.0(1)说明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易形成深水港的自然条件。 (2)简述珠江口东岸地区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3)从港口建设基础性资源角度简析珠江口西岸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原

36、因。 【答案】 (1)港湾多,波浪小,潮流作用强;泥沙主要由西岸入海,对东岸影响小;基岩海岸,水下地形稳定(2)经济发达,单位岸线承载的地区生产总值大;毗邻香港;陆上交通集散能力强(3)未开发和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较多,开发潜力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港口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交通运输线路及站点的区位因素,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深水港形成的自然条件可以地形、水深、海岸线等角度进行分析。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岸线曲折蜿蜒,避风,泥沙不易淤积;东岸多深水岸线资源,为基岩海岸,水较深,利于建设深

37、水港。 (2)港口货运量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发达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市场,等因素。珠江口东岸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对于货物的运输的需求量较大;交通网络密集,交通便捷,因此货运量大。 (3)西岸经济相抵落后,未开发土地资源较多,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港口的建设,可以促进货物的流通,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向的联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西岸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1)港湾多,波浪小,潮流作用强;泥沙主要由西岸入海,对东岸影响小;基岩海岸,水下地形稳定。 (2) 经济发达,单位岸线承载的地区生产总值大;毗邻香港;陆上交通集散能力强 。 (3)未开发和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较多,开发

38、潜力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港口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点评】(1)港口的自然条件: 陆域条件: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海岸线曲折; 水域条件:水深,风浪较小,最好无结冰期; (2)港口的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3)资源开发的影响: 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否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社会:带动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一般开发煤炭,资源,生态一般是缺点: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或者资源的枯竭;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