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发展环境2第一节发展基础2第二节存在问题6第三节发展形势7第二章总体要求11第一节指导思想11第二节基本原则11第三节发展目标12第三章粮食安全16第一节稳定生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16第二节固本强基扎实做好粮食储备24第三节精准发力提升保供稳价能力27第四节引领带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32第四章物资储备39第一节协同高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39第二节稳定供给健全物资保供体系42第三节平急结合提升物资储备效能44第四节补齐短板完善应急保障设施47第五章保障措施49第一节齐抓共管持续提升监管机制49第二节务求实效深入落实保障措施53刖百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
2、国情粮情,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粮食和物资储备是保障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十五五”时期,是以奋进之志、奋发之姿、奋斗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赶超进位、跨越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后起新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进步之星”的关键五年。在新时期、新要求下,加快构建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规划依据市“十五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专项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3、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旨在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是全县实施粮食市场调控、夯实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基础、完善保障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提升保障效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做好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行动指南。本规划以202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五五”时期,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危”“机”并存。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县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粮食党政同责,粮食储
4、备安全规范,保供稳价成效明显,应急物资保障有力,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工作持续实现供需平衡、价格稳定、质量安全、应急有效、流通有序的良好局面。一、粮食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安全保障基础更加牢固2016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平政办2016173号),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奠定
5、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7年出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水稻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平政文2017)235号),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25年,全县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土壤酸化、冷渍化、养分失衡、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土壤微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稳定提高,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1.363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65.7018亿元,林业总产值达6.2545亿元,牧业总产值达10.7169亿元,渔业总产值达0.755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7.9354亿元。表12025年县农林牧渔产值分行业总产值(万元)细分行业产值(万元)分品
6、类(万元)农业657018谷物及其他农作物9665谷物:7691;薯类:470;油料:388;豆类:195;其他农作物:921蔬菜、食用菌及花卉盆景园艺产品83013蔬菜(含瓜果):80137;食用菌:1687;花卉:1190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560873水果(含果用瓜):512153;茶及饮料原料:48719;中草药材:3467林业62545林木的培育和种植28855造林:1236;抚育和管理:27619竹木采运17196林产品16494牧业107169牲畜饲养4815牛:4206;羊:123;其他牲畜:1198;奶产品:486猪的饲养72819家禽饲养28160肉禽:22336;禽蛋:
7、5824其他畜牧业1375渔业7551内陆水域水产品7551鱼类:7270;甲壳类50;贝类:3;其他:228二粮油储备供应总量充足,保供稳价成效更加明显“十四五”时期,我县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连年丰收,为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47万吨,外购粮食7.53万吨,全县粮食需求量10万吨左右。紧扣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拓宽为农服务渠道,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初步形成市场化收购主导、政策性收购托底的粮食收购新格局。储备粮常年保持充足的实物量,全县县级储备粮现有库存2
8、6600吨,应急大米300吨,食用油150吨。现有县级储备粮可供全县购粮人口供应187天,现有成品粮可供城镇人口使用8天,现有应急食用油可供全县购粮人口供应10天。表2“十四五”期间县粮油储备情况单位:吨品类20162017201820192025早釉稻75377537663716999335中晚釉稻786378637863103015865小麦38003800470072007200中晚釉米300300300300300玉米00004200原粮合计1950019500195001950026900调和油80808080150食用油合计80808080150三、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应急保
9、障更加有力“十四五”期间,我县建立了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生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采购机制进一步健全,供应渠道进一步拓宽。应急物资储备条件不断改善,全县现有小坪粮库、东坑储备粮库和山格中心粮库等3个储备粮库区,合计仓容达38948吨,为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着力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储备结构逐步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有效扩充,储备应急物资棉被、帐篷、折叠床等37类共12521件,为应对公共卫生、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保障。应急物资调拨制度逐步完善,调度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供应保障网络持续优化。应急物资紧急配送能力逐步提升,物流配送
10、机制建设逐步健全,配送网络体系逐步优化,配送效率和覆盖率有效提升。全县共建立25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覆盖全县每个乡镇,合计日供应量面粉0.9吨、大米10.9吨、食用油1.13吨、其他物资5.7吨;设置省金恒盛农产品有限公司、宏绿食品有限公司、省大世界商贸有限公司等3个粮食应急配送中心,总仓储能力达450吨,运输车辆共计7辆,每日配送能力达150吨;签约2个粮食应急代加工企业,其中:双叉路女神碾米厂稻谷日加工能力30吨、杨帆农家大米店稻谷日加工能力35吨。第二节存在问题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任务仍然艰巨,仓储和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应急物资保障存在短板,粮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
11、充分,治理体系还有弱项,应深刻认识新矛盾新问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粮食流通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长期以政策性收购为主,市场化收购面临观念更新、资金筹措等诸多瓶颈。粮食产业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定程度制约了粮食市场化收购规模。二、粮食储备安全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由于粮食生产净利润较低,县农民大量种植蜜柚,导致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202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349亩,粮食总产量24691吨,较2015年(196386亩、76379吨)分别减少68.25%和67.67%。随着城镇化率
12、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的升级,粮食自给率偏低的问题更加凸显。三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步伐需进一步加快全县应急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体制机制尚须理顺,县、乡、村(居)三级物资储备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物资储备整体规模不足,品种结构、品种目录和品类布局亟需调整。物资储备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物资储备运行管理机制不灵活,应急调配效率、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全县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高标准、低温绿色储粮设施不足。“小散弱”库点占比较大,可持续运营和发展能力不强。对于利用智能化的新方法、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等新技术实现科学储
13、粮、绿色储粮、环保储粮运用不多。物流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大型物流节点支撑,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不足,物流中转和接发能力较弱。五人才和科技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层次较低。全县粮油加工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较低,科技研发深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为高附加值粮油产品较少。中小企业缺少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工艺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迟滞,发展后劲不足。第三节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我县需要准确把握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粮食中长期紧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质量不高,应急物
14、资保障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积极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奋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一、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带来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从国际看,世界粮食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粮食供给影响较大。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极端天气、病虫害频发,更增加了从外部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从国内看,粮食生产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增产潜力减弱、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粮食供需中长期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从省内看,是全国第三大缺粮省,粮食年缺口在1
15、600万吨以上,2025年粮食自给率仅23%,每年各级储备粮轮换量约200万吨,集中轮换冲击市场,新陈价差呈拉大趋势,轮换难度不断增加,粮食供需平衡的矛盾更趋突出,保证军需民食、应急救灾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将继续加大。从我市看,“十五五”时期,党中央明确支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开创两岸融合发展新局面,对全市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新课题,对物资储备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我国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格局和体系初步形成,持续充裕的粮食产出、对优质粮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围绕持续推进粮食产业
16、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强国这“一个目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突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深入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这些都给我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当努力在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补链延链上下功夫,培育壮大粮油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争创粮油知名品牌,促进“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协同联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稳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新的行政职能调整带来新任务经过新一轮机构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的主要职能从单一的粮食流通行政管理转变为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管理并
17、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物资储备体系的思考与重视,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和保障能力建设成为一项新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特别是2025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暴露出应急物资储备”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等诸多不足和短板。这就要求我县扎实做好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粮食和物资储备融合发展成效,加快建设“统筹规划、分级负责、资源共享、集中调配”的物资储备体系,着力提升储备调控和应急保供能力,为快速精准有效提供应急粮油和储备物资保障,及时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救助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18、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抢抓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等战略机遇,深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以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聚焦储备核心职能,筑牢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流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发展韧性,为努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后起新秀”、全省县域经济
19、发展十佳“进步之星”提供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等方面引导,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健全粮食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监督机制,持续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物资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主体地位,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市场发展基础,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增加有效供给。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强化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强大动力和支撑作用,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储存、绿色加工、绿色消费。有效促进节粮减损,
20、坚持资源节约、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建设爱粮节粮型社会。问题导向和企业合作相结合。紧扣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以及“十四五”期间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集中优势兵力在重点方向上持续发力,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提升整体功能,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强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等方面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底线思维和风险防范相结合。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努力构建全方位综合防控体系,着力防范化解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坚守安全稳定廉政“三条底线”。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县、镇两级粮食安全
21、保障责任持续夯实,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储备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实现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全覆盖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全县粮食和重要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牢牢把握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主动权,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完善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粮食生产持续增长。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大力实施“退果还粮”,多举措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推广建设不断推进。完善和落实种粮鼓励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十五五”期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年粮食播
22、种面积稳定在5.97万亩以上,年粮食生产量超过2.36万吨。粮食储备体系灵活高效。全面落实地方储备规模,县级粮食储备结构合理、数量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成品粮油储备数量充足,确保应急动用需要。积极运用市场经营理念管理粮食储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高效简约的粮食储备决策、执行、监督、应急机制,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物资储备体系更稳固健全。物资储备体制和职能进一步理顺,县、乡、村(居)三级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物资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布局更加科学,物资储备库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多元储备方式并举,科学储备调配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形成“统筹规划、分级负责、资源共享、集中调配”的物资储备体系,
23、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行业监管体系更规范有力。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进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创新完善执法机制、制度和方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综合运用信用监管、动态监管等手段,提高执法现代化水平。落实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确保实现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两个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更合理完善。推进县东坑储备粮库扩建工程项目,增加粮食储备仓容。科学规划、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建成一批粮食和物资产业基地、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大力推进仓储设施维修、升级改造,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满足粮食储备需要。粮食仓储设施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
24、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加快粮食和应急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适度超前、设施完善、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粮食仓储流通和应急物资保障基础设施体系。表3县“十五五”时期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5年2030年属性安全保障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数量(个)11约束性政府粮食储备规模(万吨)2.70292.7029约束性政府储备粮中晚稻比例()38.550约束性绿色发展高标准粮食储备仓容(万吨)3.556.3235预期性绿色储粮比例(%)100100预期性粮库数量(个)31预期性节能减损粮食储存自然损耗()0.20.2预期性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政府粮食储备规模(万吨)2.70292.70
25、29约束性粮食储备规模(万吨/年)2.70292.7029约束性成品粮储备占比(%)1.591.59约束性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个)33预期性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吨/日)65100预期性完成仓容(万吨)3.556.3235预期性高标准生态粮库仓容(万吨)3.556.3235预期性储备粮库信息化覆盖率()70100约束性监测预警覆盖率()70100预期性现代物流能力低温准低温仓容(万吨)3.556.3235预期性储粮新技术应用比例()70100预期性质量追溯系统应用比例()100100预期性资备障力物储保能物资储备规模落实率()100100约束性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万平)0.0560.056预期性第三
26、章粮食安全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强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安全治理水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第一节稳定生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粮优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产能基本稳定。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生产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严控蜜柚新增种植基础上,逐年减少蜜柚种植面积,推行种植蜜柚的耕保地、农用地、低效园地、高海拔山地退果还粮。压实各乡镇粮食生产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实行耕地分类管理和最严格
27、耕地保护制度,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持续推进丢荒田复耕,支持复垦摞荒地,开发冬闲田,保障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和落实种粮鼓励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表420222030年“园改耕”规模年份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亩)20224316.17(实际数)20236000(预计数)20244000(预计数)20302000(预计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建设水稻生产供给核心保障区,全面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提升行动,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完善水稻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优化水稻种植结构,积极引进推广福香占、紫两优73
28、7等优良品种,山区早稻可推广夷优266、Y两优676、荟两优5466、晶两优534等组合,中晚稻可推广中浙优8号、泸优明占、晶两优华占等杂优组合,以及习惯栽培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传统本地种。专栏1水稻扩面增产主要措施鼓励规模连作种植双季稻。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种植双季稻,连作种植早稻、晚稻面积都超过30亩的,在省、市财政按早稻实际播种面积给予每亩最高补助300元(省200、市100)的基础上,县级财政追加给予每亩最高补助100元。此项补助可与其他相关粮食补助政策叠加享受。鼓励蔬菜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农业经营主体蔬菜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标准钢架温室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60亩以上的,在省、市财政
29、按实际面积每亩最高补助150元(省100、市50)的基础上,县级财政追加给予每亩最高补助50元。此项补助可与其他相关粮食补助政策叠加享受。鼓励新流转土地改种水稻。对新流转的土地调整种植用途改种水稻,且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户,在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00元/亩的基础上,县级财政追加给予每亩最高补助100元。鼓励抛荒摞荒耕地复耕复垦种植粮食作物。对抛荒摞荒耕地复耕、山珑田复垦后,用于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户,在市级财政当年度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400元/亩的基础上,县级财政追加给予每亩最高补助200元。鼓励稻蛙菜综合立体种养发展。科
30、学制定稻田综合立体种养规划,计划打造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绿色高质高效稻蛙综合立体种养示范样板,带动全县稻田综合立体种养规模化发展,以“稳产增收”为根本前提,引导经营主体坚持绿色发展、精选发展模式,强化生产管理,提高种养效益,实现稳粮、提质、促养、增效、增收、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化发展。对稻蛙综合立体种养稻田,县级财政当年度给予一次性每亩1500元补助;鼓励各乡镇(场)给予叠加补助。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等涉农资金向功能区倾斜,提高项目建设标准、投资标准,强化管护资金保障,在市级财政从2026年起按当年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数每亩补
31、助1元的标准配套市级管护资金的基础上,县级财政从2026年起给予由乡镇为业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每亩补助1元的标准配套县级管护资金,鼓励各乡镇再配套项目管护资金,建议每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低于总投资的1%安排建后管护资金,可优先从项目结余资金中安排,若项目结余资金不足,可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安排,确保管护制度有效落实到位。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完善项目,优先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化旱粮种植结构。鼓励和支持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产业化核心品种的扩大生产。充分开发利用冬闲田,通过水旱轮作扩大冬种甘薯种植面积,分类实施加工型、淀粉型、食用型等新品种推广扶持措施,鼓励种植福菜薯
32、18、普薯32号、龙薯9号、北京红,以及习惯栽培甘薯品种和传统本地种。提升玉米产业,充分利用闽南滨海冬暖气候条件,推广闽双色6号甜玉米、闽甜糯816甜糯玉米,以及习惯栽培玉米品种和传统本地种,扩大冬种鲜食玉米面积。促进大豆生产提质增效,重点支持闽豆10号大豆、毛豆389,以及泉豆7号、毛豆64号、毛豆75号等习惯栽培大豆品种和传统本地种推广。专栏2县分区域粮食生产结构优化调整各乡镇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一种以上适合当地种植制度特点的种植结构调整模式及配套技术,选择、推广一种或几种改种模式实施落实,并创新提升。多渠道、多模式提升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推进调整,带动不同区域类型调整改种技术绿色
33、发展、提质增效、持续发展。豆类旱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土壤贫瘠、偏沙的区域,可选择旱作粮油轮作种植栽培,克服土壤沙化和干旱缺水等问题,种植大豆、花生、杂豆、甘薯等品种,推广旱作轮作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推行良种(脱毒苗)种植、病虫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科学管水等关键技术,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山区水稻油菜花农旅结合模式。高海拔、有水源保障的区域,可以以华安山区湖林乡“千亩梯田”为借鉴,立足山区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结合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引导改种水稻,田埃散播油菜花,打造“千亩梯田”水稻-油菜花生态模式,秸秆粉碎还田,提升地力,带动农旅双丰收。稻菜水旱轮作节本增效耕作模式。地势较为
34、平坦、水源有保障的区域,可借鉴山格镇蔬菜基地,选择“稻-稻-菜(芥菜)”和“菜-稻-菜(大棚稻菜)”两种水旱轮作模式,大棚稻菜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效降低病虫害,减少农药投入,提高亩产水经济效益。开展水稻商品集约化育秧、机耕、机插、机收、机防等高效社会化服务,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稻菜双丰收。稻菜轮作模式,种植水稻可节约肥料,同时,大大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效果显著。“稻-蛙-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地势较为平坦、水源有保障的区域,可借鉴芦溪镇“稻-蛙-菜”种养模式,选择“水稻-虎纹蛙-芥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不仅稻菜收成好,且亩增收可观。早稻清明前后插秧;水稻田投养虎纹蛙;后种芥
35、菜,可收鲜芥菜。既有经济效益,又实现多种粮。“玉米-水稻-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地势较为平坦、水源有保障的区域,也可选择“玉米-水稻-玉米”一年三熟制种植高效栽培模式,采用水旱轮作、用养结合,既改善稻田土壤性状和种植结构,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农药投入,又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春玉米一般在元旦左右移植,水稻在3月中上旬育秧,玉米采后插秧,8月初成熟及时收获。第二季玉米移植前提前10天育苗,适时移植。二、优化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农田水利水渠、排灌泵站、水闸、坡头等设施,恢复水利设施供水功效,推进最后一公里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确保农田灌溉用水,降低因
36、无水而摞荒弃耕程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规划布局,集中力量打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绿色生态农田。以提升产能、保护耕地质量和提高地力为目标,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升级。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对已建项目区进行提质改造,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通过土壤改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质量等级,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加强后续培肥,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十五五”期间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41800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100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00亩。表5“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单位:亩)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新增高效
37、节水灌溉面积安厚镇90000坂仔镇201000大溪镇44600570国强乡301000九峰镇19100610芦溪镇815046003670南胜镇199000崎岭乡269000山格镇425025001420文峰镇200000五寨乡14000450霞寨镇325000小溪镇220000秀峰乡147000长乐乡21100680合计4180071007400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完善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机制,进行全县范围内的土壤污染普查,查明、查清土壤污染的源头,综合整治已被污染的土壤,严格遵守、执行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
38、良粮食生产区土壤性状,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鼓励和支持采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善地力。三发挥粮食生产科技作用强化粮食生产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实现“藏粮于技”。通过“良种良法”“育繁推一体”“水肥一体化”等项目的应用和技术培训等,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插秧、尼龙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每年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持负增长。提高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加大政策及配套资金的扶持力度,争取“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专项支持,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系统。突出机艺融合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社会化要求,加快建成一批“粮食生产全
39、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中心。引导水稻种植大户发挥带头作用,发展种植机械化,兼顾田间管理和干燥机械化,实现“机栽为主、机播为辅”的多种机械化种植方式共同发展,对购买水稻育(插)秧机械、水稻直(穴)播机械、粮食烘干机、马铃薯播种机和收获机、甘薯移栽机和收获机等粮食生产关键薄弱环节适用农机具的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力争到203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第二节固本强基扎实做好粮食储备优化储备粮结构布局、储存方式和承储主体,完善储备粮制度,优化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构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优粮优储”。进一步夯实
40、粮食安全“压舱石”,为稳经济、稳社会、稳全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优化储备结构和配置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和销区保持6个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全面完成省、市核定下达的储备粮任务,确保规模落实到位。结合全县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粮食产销缺口、经济发展等实际,进一步增加粮油储备规模。调整储备任务分解方案,推动储备适度集并,逐步将储存在小散旧库点的储备粮集并到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库区,进一步提升储备粮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水平。按需优化储备粮油比例。持续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兼顾利于储备、应急要求和口粮消费需求,增加优质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储备,探索增加非口粮品种储备。保
41、持稻谷等口粮(含成品粮)品种合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规模总量70%前提下,调整提高优质粮油的储备比例。调整成品粮油储备规模,确保全县不低于本地区常住人口10天市场供应量,并建立不低于县城常住人口3天市场供应量的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推动社会储备合理配置。根据全县粮食供求现状和市场调控需求,建立健全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互为补充的多元粮食存储体系。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积极探索社会化储粮。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具体标准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鼓励粮食经营企业建立合理商业库存。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存粮。二提高储备粮管理效能提升储备粮管
42、理规范化水平。按国家、省、市要求,结合粮食管理实践,及时组织修订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严格按照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国粮仓规202618号)及相关守则要求,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规范政府储备的仓储管理及相关业务,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完善储备轮换机制。不断完善轮换管理制度,确保满足国家、省、市对储备粮数量比例、质量安全的要求,及时调整实物库存最低比例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轮换效能。规范轮换操作,健全轮换采购制度。探索粮食滚动轮换、差价补贴与联动销售机制,推动储备粮轮换价差补贴由
43、仓储保管环节向储备粮加工环节转移,降低储备粮保管与轮换成本。引导“储+加”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储备与大米加工企业、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轮换联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储备粮本地加工转化,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衔接。三、推进仓储设施现代化改建扩建高标准粮食仓储设施。全面提升全县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建设高标准粮食储备仓,确保满足安全储粮需要,重点推进县东坑储备粮库扩建工程项目。加快改建一批现代化仓储设施,发展成品粮与原粮通用仓储设施,补齐成品粮储备仓容短板,逐步淘汰小散旧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粮食仓储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在储存、管理、出入库等环节增强数据采集利用和业务协同能力,应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出入
44、仓设备、高效防分级防破碎的散粮装卸与运输技术、物资进出仓自动堆码技术等,提高粮食和物资进出仓自动化水平。借助巡仓机器人、智能库区管理系统、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等智能化设备,加强库存状态、安全防护等动态监测,进一步提升预警和处置效率。专栏3县东坑储备粮库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县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建设地点:坂仔镇东坑村建设规模及内容:建筑面积13226.35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栋综合楼(含地下建筑面积198平方米)、4栋平房仓库、1栋机械库、1栋值班室、4处仓间罩棚、1处连廊等主体工程;周边绿化、硬地、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对已建建筑的改造提升及已建粮仓的气密性改造;含输送带、清杂机、进仓
45、机、执粮机、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设备、谷物冷却系统、氮气气调系统等工艺设备,专用空调控温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储运作业自动控制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生产监控系统等智能仓储系统,检化验设备、智能粮库管理系统、数据中心设备等软硬件设备采购及安装。建设期限:33个月项目估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估算总投资10632.46万元,资金来源为业主多渠道筹措。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行“科技兴储”,全面发展绿色储粮,开展保温隔热性改造及气密性提升工程。广泛应用粮食保质干燥、现代低温保鲜、富氮低氧气调、生物防治以及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等绿色储粮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突出减损、降耗、营养、保鲜等管理目标,提高储
46、粮对环境友好程度,有效降低储备粮储存过程中的品质损失和价值损失,实现储粮品质保鲜,常储常新,提升储存安全水效益。探索在粮食仓储基地利用粮库仓顶铺设光伏发电系统,推进仓储设施和储粮技术向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打造信息化程度高、绿色生态、节粮环保的现代粮库。第三节精准发力提升保供稳价能力构建新型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粮食收储调控能力,保障全县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提升优化粮食应急网点供应保障能力,实现粮食供给结构优化、保障有力。一确保主粮粮源稳定加强粮食产销合作。积极参与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粮食产销合作洽谈会、交易会,充分利用高等级粮食交易平台,积极开拓网上粮食交易平台资源,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调剂品种余缺,构建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鼓励粮食企业与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等产区的企业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合作,有效解决缺口粮源,确保主粮粮源稳定。支持粮食订单生产。全力支持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到产区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或委托粮食产区企业与农户签订粮食收购订单。鼓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引导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使产区更好地根据合同组织生产,实现以需定产、以销订购,逐步建立企业与产区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跨区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