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1.14KB ,
资源ID:117056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章 极地地区同步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章 极地地区同步练习.docx

1、第十章极地地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L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被称为“白色荒漠”和“风库”B.是地球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是地球上淡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D.是地球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A.北极熊B.企鹅C.海象D.海豹3,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A.印第安人B.因纽特人C.俄罗斯人D.丹麦人4 .下列关于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寒极8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寒冷C,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出现的时间相同D,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9 .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

2、长城站B,中山站C,昆仑站D.泰山站10 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A.3月-5月B.6月-8月C.9月-工1月D.11月-次年3月7,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酷寒、干燥、烈风B.寒冷、湿润、大风C.酷寒、多雨、微风D,温和、干燥、微风8 .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B.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C,北极地区的气候比南极地区温暖D,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9 .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A.长城站B.中山站C.黄河站D,昆仑站10 .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

3、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地震、海啸B.全球气候变暖C,板块的运动D.注入的河水大增二、填空题L南极地区包括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2,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3,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4,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o5 .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三、简答题L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6 .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什么重要意义?7 .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一、选择题8 .A2,B3.B4.A5.A6.D7.A8.D

4、9.C10,B二、填空题9 .南极大陆2,北冰洋10 酷寒、干燥、烈风11 企鹅、北极熊12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黄河站三、简答题L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降温快,所以南极地区冬季气温比北极地区更低。南极地区海拔高,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海拔高气温低。南极地区周围被西风漂流环绕,阻挡了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的进入,加剧了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L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极地区是地球上唯一一块人类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大陆,这里保存了原始的自然环境,对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

5、地质演变、生物进化等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科学考察有助于了解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未来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南极地区的气象、海洋等研究,对于全球气候预测、海洋环境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L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遵守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法律法规,限制在极地地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极地环境面临的威胁,倡导绿色出行、减少能源消耗等环保生活方式。科学规划极地地区的考察和旅游活动,控制活动规模和范围,避免对极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对游客和考察人员进行严格的环保培训,确保他们在极地地区的活动符合环保要求。加强对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建立长期的生态监测站,对极地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进行持续观测,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