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1.07MB ,
资源ID:125644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校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校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doc

1、最新精选优质数学资料最新精选优质数学资料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点)2经历等腰三角形的探究过程,能初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等边对等角”求角度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A65或50 B80或40C65或80 D50或80解析:当50的角是底角时,三角形的底角就是50;当5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

2、是65.故选A.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类型二】 利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的角度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解析:设Ax,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各角的度数解:设Ax.ADBD,ABDAx.BDBC,BCDBDC.AABDADB180,ADBBDC180,BDCAABD2x.ABAC,ABCBCD2x.在ABC中,AABCACB180,x2x2x180,x36,A36,ABCACB72.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以得到角与角之间

3、的关系,当这种等量关系或和差关系较多时,可考虑列方程解答,设未知数时,一般设较小的角的度数为x.【类型三】 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BD、CE为底角的平分线,且DBCF,试说明:ECDF.解析: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ACB,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DBCABC,ECBACB,那么DBCECB,再由DBCF,等量代换得到ECBF,于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CDF.解: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ABCACB.又BD、CE为底角的平分线,DBCABC,ECBACB,DBCECB.DBCF,ECBF,ECDF.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主要是通过证明

4、角相等或互补【类型四】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1)若ADAE,如图,试说明:BDCE;(2)若BDCE,F为DE的中点,如图,试说明:AFBC.解析:(1)过A作AGBC于G.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GCG,DGEG即可得出BDCE;(2)先求出BFC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解:(1)如图,过A作AGBC于G.ABAC,ADAE,BGCG,DGEG,BGDGCGEG,BDCE;(2)BDCE,F为DE的中点,BDDFCEEF,BFCF.ABAC,AFBC.方法总结:在等腰三角形有关计算或证明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

5、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是常见的辅助线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运用等腰三角性质解题的一般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最新精选优质数学资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