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24.50KB ,
资源ID:129530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反思.doc)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反思.doc

1、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反思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教学反思。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教学重点是区域位置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基于这一认知,我对本节课的几个关键点做了如下修改:首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我原本设置的学习目标如下:其实我以前是不懂如何设置学习目标的,基本每次课的学习目标都是直接从教参上复制过来的,只要觉得差不多就直接拿来用。而现成的学习目标中往往有“掌握”、“了解”、“理解”这些内隐词汇,不易检验其效果。现在知道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学习目标的设置要考虑课标和学生实际。本节课

2、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条是“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第二条是“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三条是“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四条是“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其中第二条和第三条标准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可以合并为一条,我修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 运用地图描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运用资料分析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 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逐渐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接着再看这节课原来的教学思路

3、如下图:先通过“认识篇”这一环节学习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接着学习“农业篇”这一环节,总结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最后“生活篇”,学习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但是现在再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发现有一个问题:设计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初中的孩子是先对某个地区有感性认识再去探寻原因,而原先的设计是先学习区域自然特征,再学习在自然特征的基础之上发展何种农业,这是教师的思路,是学科的知识体系但不是初中孩子的思路。同时,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在第一部分“认识篇”中学生已经认真的分析了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所以在学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农业”时,对农业的发展条件的分析就必然会一带而过,这样的处理显

4、然没有把“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这个课标中的重中之重执行到位,也没有把握住人地关系的精髓:人类活动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再遇到新的情境,学生还是不会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基于此,我把教学设计的思路换了一下(如下图):学习完地理位置,先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概况,由农业现象发问:为什么这个地区的农业有这样的特点?从而引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给学生精心筛选资料让学生重点分析。这样安排自然而然的就分析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然后用相似的分析方法去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对生活的影响。除了教学设计思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变化。以右图为例,这是一个学生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有问题:里面的题目都是有关南方水果的知识,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识记性知识,现在却在课堂上花费几分钟时间去完成,这对学生的帮助不大,时间成本太高;但是竞赛的形式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新颖的,像玩游戏一样,深受学生喜欢。现在我把它的形式保留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题目改一下(如南方水乡的建筑特色及原因分析类题目),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总之,对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要把握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人类活动受自然特征的影响,要分析自然特征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这才是区域认知的关键。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