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279.06KB ,
资源ID:130169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docx

1、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一、化学反应的始变1、反应热与始变(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2)始变(AH):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 化学反应的始变。符号: 此单位:kJ/mol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反应物 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2)吸热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反应 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放热反应A H为

2、一或AHV0吸热反应A H为“磁AH 0 ?H=E (生成物的总能量)一E (反应物的总能量)?H=E (反应物的键能)一E (生成物的键能)(3)常见的放热反应:1)所有的燃烧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3)大多数的化合反应4)金属与酸的反应5)生石灰和水反应6)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1)晶体Ba(OH)8H20与NH4C1 2)大多数的分解反3)以H2、CO 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4)俊盐溶解等注意:1)化学反应时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只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光照等)和反应类型无关;2)物质的溶解过程也伴随着能量变化:NaO

3、H固体溶于水明显放热;硝酸俊晶体溶于水明显吸热,NaCl溶于水热量变化不明显。3、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键断裂一一吸热化学键形成一一放热4、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能够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3)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g,l,s 分别表示 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 aq表示)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不表示分子 个数

4、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5)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H的单位为kJ/mol ,它并不是指1mol反应物或是生成物,可以理解为 “每摩尔反应”。如:-12H 2(g)+O2(g)=2H 20(1)H=-285.8KJ . mol是指每摩尔反应 2molH2(g)和1molQ (g)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l) ”的始变。5、总结: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比较热化学方程式普通化学方程式反应式2H 2(g)+O2(g)=2H 2O(l)H=-285.8KJ. mol-12H2+O2 点燃 2H 2O方程式意义表小反应及反应的吸热放热仅表示反应化学

5、的数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或分数可以表示物质的量或微 粒个数,只能是整数,不 能是分数AH右端有表示量变化的AH没有此项反应条件不用标明反应条件、“ T”、“ 等需标明各种反应条件 如点燃,光照、高温等物质的状态必须标明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如 g , l, s不标明反应物、生成物的 聚集状态二、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1、中和热概述:(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l)水时的反应热叫 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 ; H=-57.3kJ/mol。(3)要点1)条件:“稀溶液”一般是指酸、碱的物质的量浓度均小于或等于

6、1 mol/L的溶液,因为若酸、碱浓度较大,混合时会产生溶解热,而影响中和热的 测定。2)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 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3)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中和热 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就以生产1mol H2O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 量数。如表示稀NaOHffi稀硫酸的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11-1NaOH(aq)+1H2SO4(aq)=1Na2SO4(aq) +H2OQ)H=-57.3KJ . mol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如沉淀等)生成,这部分

7、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5)放出的热量:57.3kJ/mol2、中和热的测量:(1)仪器:量热计。量热计由内、外两个筒组成,外筒的外壁盖有保温层,盖上有温度计和搅拌器。或者: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 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试剂: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 溶液。(2)实验原理:测定含x mol HCl的稀盐酸与含x mol NaOH的稀NaOH液混Q-1合后放出的热重为 Q kJ ,则 H - kJ mol(3)实验步骤: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

8、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 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 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 通过,如下图所示。2)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 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 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 NaOH溶 液的温度,记入下表。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 确读

9、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4)常见问题:1)教材有注, 为了保证0.50mol L的盐酸完全被中和,采用 0.55mol LNaOH 溶液,使碱稍稍过量”,那可不可以用0.50mol LNaOH与0.55mol LHCl,让酸稍 稍过量呢?答案:不是 可以与不可以”而是 不宜”。原因是稀盐酸比较稳定,取 50mL、 0.50mol LHCl,它的物质的量就是0.025mol ,而NaOH溶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 CO2,如果恰好取50mL、0.50mol LNaOH,就很难保证有0.025molNaOH参与 反应去中和0.

10、025mol的HCl02)为了确保NaOH稍稍过量,可不可以取体积稍稍过的 0.50mol LNaOH溶液呢? 回答:可以的。比如 量取51mL(或52mL)0.50mol LNaOH溶液”。只是(m1+m2) 再不是100g,而是101g或102g。3)强酸与弱碱,强碱与弱酸的中和反应热值如何估计?鉴于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因此,当强酸与弱碱、强碱与弱 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同时还有弱碱和弱酸的不断电离 (吸收热量,即电离热)。所以, 总的热效应比强酸强碱中和时的热效应值 (57.3KJ/mol)要小一些。4)测定酸碱中和热为什么要用稀溶液?答:中和热是酸碱在稀溶7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

1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为什么要指明在稀溶液中呢?因为如果在浓溶液中,即使是强酸或强碱,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子,因此 也不能完全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中和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酸或碱的电离及 离子的水化,电离要吸收热量,离子的水化要放出热量,不同浓度时这个热量就 不同,所以中和热的值就不同,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了。5)为什么强酸强碱的中和热是相同的?答: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完全电离,所以它们的反应就是 H+与OH-结 合成H2O的反应,每生成lmol水放出的热量(中和热)是相同的,均为 57. 3 kJ/mol。6)为什么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的中和热小于57. 3 kJ/mol?答:弱酸

12、弱碱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存在着电离平衡。弱酸或弱碱参 与中和反应的同时,伴随着电离,电离过程要吸收热量,此热量就要由H+与OH-结合成水分子放出的热量来抵偿,所以总的来说中和热小于57. 3 kJ/mol。7)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答:按照课本中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 往往所测结果偏低,造成如此现 象的主要原因有:(1)仪器保温性能差。课本中用大小烧杯间的碎纸片来隔热保温,其效果 当然不好,免不了热量散失,所以结果偏低,这是主要原因;(2)实验中忽略了小烧杯、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因此也使结果偏低;(3)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 18 J/ (g-C),密度为g/cm3,

13、实 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均较此数大,所以也使结 果偏低。8)为何说保温效果差是造成中和热测定值偏低的主要原因?答:实验中温度升高得不多,所以烧杯、玻璃棒吸收的热量甚小,影响不大; 而酸、碱溶液是稀溶液,实际密度对比热容与水相差甚微;所以此影响更微弱。 因此说,结果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性能差, 若能改进装置,比如用保温杯代替 烧杯,使保温性能良好,就更能接近理论值。9)离子方程式H+OH-=H2O代表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否用此代表所有 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 将难电离或难溶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 示”,所以弱酸、弱碱参与中和反应时应以分子

14、的形式保留。例如,醋酸和氢氧 化钠的离子方程式就应当写为:HAC+OH-=Ac-+H2O只有可溶性强酸强碱的离子方程式才可能如此表示。10)为什么中和热测定中要用稍过量的碱?能不能用过量的酸?答:这是为了保证碱(或酸)能够完全被中和。H+与OH-相互接触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如果用等量的酸、碱,随着反应的进行,H+与OH-相互碰撞接触机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可能有一部分 H+与OH-就不能反应,而在一种 微粒过量的情况下,则大大增加了另一种微粒完全反应的机会。 不能用过量的酸, 因为碱中含有杂质碳酸钠,酸过量就会有酸与碳酸盐反应导致中和热测定不准. 11)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若用铁丝取代

15、环行玻璃棒会不会有影响?答 为了使反应充分.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使铁与酸反应放出热量而 且铁丝传热快,使测量值偏低。3、盖斯定律 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 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 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三、能源的充分利用1、标准燃烧热和热值(1)标准燃烧热概念: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 kJ/mol表示。注意以下几点:研究条件:101 kPa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16、容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A Hv0,单位kJ/mol )(2)热值:在101 kPa时,1 g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 量。热值的单位用kJ/g表示。四、反应热大小的计算:(1)根据标准燃烧热、热值或中和热计算:| AH|= n (燃料)X燃料的标准燃烧热;| AH|= m (燃料)X燃料的热值| AH|= n (H2。X 中和热(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H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H我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若某热化学方程式可以由其他几个热化学方程式通过适当的“加、减”得到,则该反应的始变可以根据其他

17、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的始变通过相应的“加、减”得到。(5)根据物质的比热和温度变化进行计算: H= -Q = -cm AT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1) 首要条件: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3) 电解质溶液:两个电极均需插入电解质溶液中4) 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CuS()4 耐液ZnSOz|_ CTuSOq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3)电子流向:外电路: 负 极导线一一 正 极内电路(电解质溶液内):盐桥中 阴

18、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 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内电路中离子的移动可以这样理解:电源内部(内电路)电流方向从负极到 正极,因此受电场力作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反应:Zn 2e= Zn2+ (较活泼金属)正极:得到电子,还原反应:2H+ + 2e = H2T (较不活泼金属)总反应式:Zn+2 Hh=Zn2+H2 T(5)正、负极的判断: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3)从电流方向 F极流入侦极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流向正极

19、阴离子流向侦极5)根据实验现象一溶解的一极为负极 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二、化学电源1、概念:(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2)化学电源: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3)化学电源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2、 一次电池:概念:活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再 使用。其电解质溶液制成胶状,也叫干电池。常见一次电池:普通锌钮电池、碱性锌钮电池、锌银纽扣电池等电池不恢电极及电池反应普通锌钮电池负极:Zn 2 e =Zn2+正极:2 nh4 +2 e =2NHT + H2H2 + 2MnC MnC+HC总反应式:Zn+ 2MnN 2nh

20、4 = Zn2+ 2NH T + MnC3+ H2C碱性锌钮电池负极:Zn 2e +2CH = Zn(CH2正极:2MnC2+2e + 2H2C = 2MnC(CH)+ 2CH总反应式:Zn+2MnC2 + 2H2C =Zn(CH +2MnC(CH)银锌纽扣电池组成材料:锌、氧化银、氢氧化钾溶液负极: Zn 2e +2CH = Zn(CH 正极:Ag2C+2e +H2。= 2Ag +2CH总反应式:Zn+A&C+H2C=Zn(CH + 2Ag3、二次电池1)概念: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电极、电解质溶液)获得再生,可以 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2)常见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银锌电

21、池、镉锲电池、氢锲电池、锂离子电池、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3)电极反应:放电反应为原电池反应,电极反应式为:负极(铅):Pb+2e =PbSQJ正极(氧化铅):PbC2+4H+ 2e =PbSQJ+2H2C总反应式:Pb+ PbQ+2+4H+=2PbSO J + 2H2O充电反应为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电极反应式为:阳极(失去电子):PbSQ +2H2。2e =PbQ+4H+阴极(得到电子):PbSO + 2e =Pb+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PbO2+2H2SO4脩簿? 2PbSO4+2H2O4、燃料电池(1)概念: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所以 燃料电池也是化学

22、电源。它与其它电池不同,它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存在电池内,而是 在工作时,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同时把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燃料电池的 正极和负极都用多孔炭和多孔锲、铝、铁等制成。从负极连续通入氢气、煤气、 发生炉煤气、水煤气、甲烷等气体;从正极连续通入氧气或空气。电解液可以用 碱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把两个电极隔开。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和燃烧时的 产物相同。燃料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利用率高,设备轻便,减轻污染,能量转换率 可达70犯上。(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 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发生

23、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 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钳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负极:2H 4e =4H + 正极:O 2+4 e 4H+ =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负极:2H+ 4OH 4e =4H2O正极:O 2 + 2H2O+4 e =4OH当电解质溶液呈中性:正极:O2 + 2H2O + 4e- = 4OH-(这个和金属的吸氧腐蚀是一样的)负极:2H2 - 4e- = 4H+(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5、海水电池: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 负极材料是铝,

24、正极材料可以用石墨。电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Al3 e =Al3+,正极反应:2HO+ Q+ 4 e =4OH。电池总反应式为:4A1 + 3Q6HC 4Al OH36、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5)根据实验现象: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6)根据电极反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为 正极。7、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1)负极反应式的书写:1)负极材料本身被氧化:

25、金属电极失去电子生成的金属阳离子不与电解质溶液溶液反应:M-ne-=Mn+ 金属电极失去电子生成的金属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溶液反应: 将金属失电 子的反应、金属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叠加在一起。如铅蓄电池的负极反应 式为:Pb -2 + SO2-=PbSO.2)若负极材料本身不参与反应:如燃料电池,要将燃料失电子的反应极其产物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叠加在一起写。如氢氧燃料电池(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负极反应式为:H2 -2e-+ 20H =2屋O(2)正极反应式的书写: 负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反应:在正极上电解质溶液中氧化性强的离子被还原。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顺序:Ag+H+F3+Ci?+(

26、稀 HNO3 电离的 NO3-)H+ (指酸电离的)Pt2+Srf+ F2+Zn2+Al3+Mg2+Na+CM+K+如Zn、Cu稀HzSO组成的原电池:2H + 2e - =H2 T如 Zn、Cu CuSO组成的原电池:Cu2+ + 2e - =Cu如 Fe、Cu 稀 HNO组成的原电池:N(O-+4Hh+3e-=NCjK +2H2O负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不发生反应:在正极上被还原的物质一般是溶解 在电解质溶液中的Q.如铁、铜、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原电池:O2 + 4e - +2H2O =4OH(3)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4)特殊情况:下列情况并不是较活泼金属做负极:M

27、g、Al、稀屋SO组成的原电池:负极(Al)反应:2Al-6e-+ 8OH-= 2 AIO2-+ 4H 2O正极(M。反应:6d + 6e - =3H2Fe (或Al)、Cu浓HNO3&成的原电池:负极(Cu)反应:Cu - 2e- = Cu2+正极(Fe 或 Al)反应:2NO3-+ 4H+ + 2e- =2NQ T+ 2H2OMg、Al、NaOH液组成的原电池:由于Mg与NaOHS液不反应,而Al能与NaOHS液反应,故Al为负极, Mg为正极。负极(Al)反应:2Al 6e + 80H=2AlQ-+4HO正极(Mg 反应:6H+6e=3HT总反应式:2Al + 20H + 4HO=2Al

28、0-+ 3Hd备注:类似的还有Zn也与NaOH反应,Si、S、P等也会与NaOHE应,所以如果Mg Zn、NaOhfi成的原电池,Zn是负极;Si、Fe、NaOhfi成的 原电池,Si是负极。h2so.溶液NhOH溶液甲乙例:有甲、乙两位学生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 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 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的H2SO4S液中,乙同学 将电极放入6 mol/L的NaOH液中,如右图所示。 下列关于电极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中镁作负极,乙中镁作负极B.甲中镁作负极,乙中铝作负极C.甲中铝作正极,乙中铝作正极D.甲中镁作正极,乙中铝作正极解析:选B。甲中在酸性

29、溶液中金属镁较金属铝容易失去电子,所以甲中金属镁作为原电池的负极;而乙中在碱性溶液中金属铝较金属镁更容易失去电子,所以乙中金属铝作为原电池的负极。8、如何设计化学电池:例如:以2FeCl3+Cu=2FeCl4 CuCl2为依据,设计一个原电池。(1)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负极:Cu 2e=Cu4正极:2Fe3+ + 2e =2Fe2+(2)确定电极材料如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为金属单质,可用该金属直接作负极;如为气体(如H2)或溶液中的还原性离子,可用惰性电极(如Pt、碳棒)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材料必须不如负极材料活泼。本例中可

30、用铜棒作负极,用钻丝或碳棒作正极。(3)确定电解质溶液一般选用反应物中的电解质溶液即可。如本例中可用FeCl3溶液作电解液。构成闭合电路。特别提醒:设计原电池时,若氧化还原方程式中无明确的电解质溶液,可用水作电解质,但为了增强其导电性,通常加入强碱或一般的强酸。如燃料电池,水中一般要力口入KOK H2SO49、常见原电池方程式:(1) Cu-H2SZn 原电池正极:2H+ + 2e- - H2T负极: Zn - 2e- - Zn2+总反应式:Zn + 2H+ = Zn2+ + H2T(2) Cu-FeCl3C 原电池正极: 2Fe3+ + 2e- - 2Fe2+负极:Cu - 2e- f Cu

31、2+总反应式: 2Fe3+ + Cu = 2Fe2+ + Cu2+( 3)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正极:O2 + 2H2O + 4e- f 4OH-负极:2Fe - 4e- - 2Fe2+总反应式: 2Fe + O2 + 2H2O = 2Fe ( OH)2( 4)氢氧燃料电池(中性介质)正极:O2 + 2H2O + 4e- f 4OH -负极:2H2 - 4e- - 4H+总反应式: 2H2 + O2 = 2H2O( 5)氢氧燃料电池(酸性介质)正极:O2 + 4H+ + 4e- - 2H2O负极:2H2 - 4e一 4H+总反应式: 2H2 + O2 = 2H2O( 6)氢氧燃料电池(

32、碱性介质)正极:O2 + 2H2O + 4e- f 4OH -负极:2H2 - 4e- + 4OH- - 4H2O总反应式: 2H2 + O2 = 2H2O( 7)铅蓄电池(放电)正极(PbO2) : PbO2 + 2e- + SO42- + 4H+ - PbSO4 + 2H2 O负极(Pb) : Pb- 2e-+ (SO4)2- f PbSO4总反应式: Pb+PbO2+4H+ 2(SO4)2- = 2PbSO4 + 2H2O8) ) Al NaOH-Mg 原电池正极:6H2O + 6e- - 3H2T + 6OH -负极:2Al - 6e- + 8OH- - 2A1O2 - + 4H2O总

33、反应式:2A1+2OH-+2H2O=2AlO2-+ 3H2T9) CH4 燃料电池 (碱性介质 )正极:2O2 + 4H2O + 8e- f 8OH -负极:CH4 -8e- + 10OH- - (CO3)2 - + 7H2O总反应式: CH4 + 2O2 + 2OH- = (CO3)2- + 3H2O10)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Li2CO3 和 Na2CO3 熔融盐作电解液, CO 作燃料):正极:02 + 2CO2 + 4e- - 2(CO3)2 -(持续补充 CO2 气体)负极:2CO + 2(CO3)2- - 4e- - 4CO2总反应式:2CO + O2 = 2CO2(11)银锌

34、纽扣电池(碱性介质)正极(Ag2O) : Ag2O + H2O + 2e- - 2Ag + 2OH -负极(Zn) : Zn + 2OH- -2e- - ZnO + H2O总反应式:Zn + Ag2O = ZnO + 2Ag三、电解池1、电解原理(1)电解概念: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 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叫点解。点解过程吧电脑转化为化学能。(2)电解池:1)定义: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也叫电解槽2)电解池的组成条件:A.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B.两个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中;C.形成闭合电路。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

35、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4)电子流向:(电源)负极一(电解池)阴极一(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一(电解池)阳极一(电源)正极5)电极名称及反应: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 相连的电极、发生 氧化 反应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 相连的电极、发生 还原 反应隋性电极一一只导电,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Pt/Au)活性电极一一既导电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u/Ag)6)工作原理:点解的过程是(前提是阳极为惰性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 的阴、阳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在阳极和阴极分别被氧化和被还原 生成新物质的过程。7)电解CuC2溶液的电极反应:阳极:2C-2e-=C2 (氧化)阴极:

36、CU2+2e-=Cu 处原)总反应式:CuC2 =Cu+C2 T(3)电解时电极产物的判断:1)阳极产物的判断:A.阳极是活性电极:阳极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Ag或Ag前面的金属,则电极本身失去电子, 电极溶解。B.阳极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阳极是惰性电极,则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阳极产物要根据阴离子放电顺序来判断:S2-BrC-OHNC3-SO2-(等含氧酸根离子)F(SQ2-/MnO 4-OH)阳极(阴窝子放电)无氧联根 0M- 含氧酸根阴极阳离子放电)不活泼金属阳呼子 H* 活泼金属阳离子2)阴极产物的判断:阴极本身不参与电极反应,阴极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放电,

37、阳离子放电顺序为:Ag+Hg2+F3+Ci2+(稀 HNO3 电离的 NO3-)H+ (指酸电离的)Pb2+Sn2+ Fe2+Zn2+AP+Mg2+Na+Cc2+K+(4)电解中电极附近溶液pH值的变化:1)电极区域A .阴极H放电产生H,阴极区域pH变大。B .阳极OHB电产生Q,阳极区域pH变小。2)电解质溶液中:A .电解过程中,既产生H2,又产生Q,则原溶液呈酸性的pH变小,原溶液呈碱 性的pH变大,原溶液呈中性的pH不变(浓度变大)。B .电解过程中,无H和O产生,pH几乎不变。但象CuC2变大C.电解过程中,只产生H2, pH变大。D.电解过程中,只产生O, pH变小。(5)惰性电

38、极电解电解质水溶液的规律 电解质分类:1)电解水型:含氧酸(H2S。、HNQ等),强碱(NaOH KOH等),活泼 金属含氧酸盐(N&SQ、KNO3等)2)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HCk HBr等,但HF除外),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CuC2等,氟化物除外)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如NaCk KBr等,但氟化物除外)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CuSO、AgNO等)旧实例电极反应电解 对象电解质 浓度pH电解质溶 液复原分解 电解 质型HCl阴极:2H+2e-=H2 T阳极:2Cl- 2e-=C12 T总反应式:2HCl电解 电解H2? + CLT电解 质减小增大通HCl

39、气体CuC2阴极:Cu2+2e-=Cu阳极:2cl-2e-=C2 f总反应式:CuC2 Cu+ C2 f小艾力口 CuCl2粉末放 H2 生成 碱型NaCl阴极:2H+2e-=H2 T阳极:2Cl-2e-=C2T总反应式:一一电解.A2NaCl+2H 2。2NaOH+H 2 + C。电解 质和 水生成新 电解质增大通HCl气体放氧CuSQ阴极:2 Cu2+4e-=2Cu电解生成新减小氧化铜生酸 型阳极:4OH- - 4e-=2H2O+Q T总反问:2CuSO+2H2O 电解 2Cu+HSQ+ 02 T质和水电解质电解 水型NaOH阴极:4H+4e-=2H2 T阳极:4OH- - 4e-=2H2

40、O+O2 T总反应式:2H2O 电解 2H2 T + 02T水增大增大水H2SO减小Na2SO4小艾2、电解原理的应用(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氯碱工业)电极反应见上表。(2)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方法1)电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成为离子进入溶液M- ne = Mn+阴极:待镀金属(镀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金属原子,附 着在金属表面:M n+ + ne = M电解质溶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2)镀铜反应原理:阳极(纯铜):Cu-2e=Ci2+,阴极(镀件):Cu2+2e-=Cu,电解液:可溶

41、性铜盐溶液,如 CuSO溶液3)铜的精炼阳极:粗铜;阴极:纯铜;电解质溶液:硫酸铜(3) 电冶金1)、电冶金:使矿石中的 金属阳离子 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 来用于冶炼活泼金属,如钾、钠、镁、钙、铝2)、电解熔融氯化钠:通电前,氯化钠高温下熔融:NaCl = Na+ C通直流电后:阳极:2Na+ 2eT = 2Na阴极:2c12e = C2 T总反应式:2NaCl(熔融)点解 2Na+Cl 2 2NaCl(熔融)点解 2Na+Cl 2 f(4)规律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 极;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

42、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较活泼金属 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 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 电镀池。()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 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 输出极),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类别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装置坦, 5C1ffc民,C1eg定义(装置特点)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的装置无外接电源将

43、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有外接电源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 表面镀上一侧层其他金属 有外接电源反应特征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装置特征无电源,两级材料不 同后电源,两级材料叫句可不 同后电源形成条件活动性小同的两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连接直流电源 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1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 镀金属接负极;2电镀液必 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电极名称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较/、活泼金属(能导电非金属)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阴极:镀件电极反应负极:氧化反应,金 属失去电子正极:还原反应,溶 液中的阳离子得

44、电子 或者氧气得电子(吸 氧腐蚀)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 阴离子失去电子,或电极金 属失电子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 阳离了得到电子阳极:金属电极失去电子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到 电子电子流向负极一正极电源负极一阴极 电源正极一阳极同电解池溶液中带电粒 子的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同电解池联系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极的得失电子联系图:阳极(失)e- 正极(得) e- 负极(失) e- 阴极(得) 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概念: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损 耗的现象

45、本质:都是金属原子 失去 电子而被氧化生成金属阳离子的过程2、金属腐蚀的类型: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定义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发生原电池反 应,使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被金属与其他物质直接接触发生氧化还 原而引起的腐蚀氧化而引起的腐蚀。条件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 触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触现象有微弱的电流产生无电流产生本质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金属被氧化的过程实例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被腐蚀金属与C2、O2等物质直接反应关系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更加普遍,危害更严重3、钢铁电化学腐蚀的分类:(1)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CQ、SC2、H2s等气 体)电极反应:负极:Fe - 2e- = Fg+正极:2H+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