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三农”工作读后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录其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如何下好这一盘大棋,正如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所引用的三个围棋术语,我们要守住“本手”、激发“妙手”、避免“俗手”,从而在牢牢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的基础上,下好突破困局、谋划发展的“问计之手”,答好乡村振兴这张“时代之卷”。守住乡村振兴“本手”,稳住农业“基本盘”。“本手”字面意思为本分的一手,常形容在棋局当下选择中庸的一手,介于不坏和好之间,
2、但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这一子,虽未崭露头角,却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两个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统筹发展和安全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重要一年,“稳”字背后有千钧,就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扎扎实实稳住脱贫基础,就是要稳步伐、稳节奏、提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大干部切不可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以守住“本手”的坚定态度,求好不求快、谋定而后动,方能夯得实、扎得稳乡村产能根基,为乡村振兴大局提供坚实支撑。激发乡村振兴“妙手”,摆好改革“创新阵”。“妙手”意为卓越的一手,
3、可遇不可求,在大多数围棋对弈中并不常见,要想下出真正的“妙手”,必须在平日的经验积累和训练基础上,勇于突破常规思路,才可能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其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三农”工作要勇于激发更多“妙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产业基础的“势能”转化为快速发展的“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创新因子”。我们要既埋头深耕“一亩三分地”,又抬头放眼产业大市场,调优结构、让“生态底色”越发鲜亮,调好方式、让“数字变革”增添动能,调顺体系、让“链条升级”接二连三,在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良性互动中,不断深化乡村改革,展现乡村经济强大的活力和韧性,让“三农”发展的舞台
4、更加宽广。避免乡村振兴“俗手”,锤炼三农“金石功”。“俗手”是围棋对弈中貌似合理,表面上与正常下法所差无几,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实际上是错着,对对手更加有利。乡村振兴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既要谋得一时,更要普惠万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发展主线,坚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在发展中因地制宜“留白增绿”,让乡村全面振兴既有“金色”价值,更具“绿色”颜值。我们要坚决避免破坏乡村生态的“俗手”,积极推进高污染、能耗大产业升级迭代,从而将落实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扛起来,以久久为功锤炼“金石
5、之功”,方能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子。论“三农”工作读后心得体会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中指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今年来,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对标宗旨、主动作为,创新“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基础、强举措,为实现乡村治理闭环管理走新路、开新局。建立“书记热线”,形成网格“筋骨”,为乡村振兴“筑基”。叶集区在乡镇试点设立“书记热线”,上门定制“便民服务卡”,搭建党组织书记、党员、群众沟通交
6、流“绿色通道”,将书记、网格长(员)的联系方式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有事”“没事”找书记成为一种“习惯”。优化基层网格体系,将乡村振兴、综治维稳、信访调解、人居环境等多个网格整合于一体,针对全区300余个农村党小组划成“责任片”,根据区域分布、人员聚散,由一个党小组负责N个网格,建立“1N”的组织模式,将党建引领贯彻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精挑细选专职网格员,配备专职工作笔记,以“日记”形式记录“乡里乡亲”“家长里短”,在群众身边收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就业创业基本意向等,将群众所“盼”转变为书记所“干”,精准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7、建立“一团三队”,填充组织“血肉”,为基层善治“塑形”。叶集区在“网格热线”的基础上,紧扣“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宗旨内涵,将先进党员组织起来,乡贤能人动员起来,志愿群众发动起来,文艺人才汇聚起来,拓展建设成为“一团三队”四支队伍,即党员“智囊团”、矛盾调解队、为民服务队和文娱宣传队,有效分类回应群众关切,让“千千万万”的党员群众捋清楚“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在三元镇创新“一团三队”办理事项登记簿,与“书记热线”“网格日志”关联对接,以“派单”的方式,交办任务、记录过程,在一个网格区域内,形成一套“接单派发解决回访”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村社成立“一团三队”工作室,在乡镇成立专项指
8、导组,通过党小组“板凳会”征集汇总群众需求,因地制宜编制“群众服务手册”,将“一团三队”的工作内容清单化,使农村群众也能享受“点单服务”。建立“闭环机制”,搭建制度“循环”,为民生保障“护航”。叶集区考虑地方实际,制定网格长(员)“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网格长(员)七项职能职责,常态化组织网格长(员)业务培训,配发叶集区“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智能平台终端,线上勾勒“服务流程图”,线下处理“群众家中事”。落实“五必访”“五必知”工作机制,持续关注重点人群,通过“六安市就业信息平台”,组建乡镇青年农创协会,将农业发展、岗位开发和群众增收“绑在一起”,增强基层就业创业保障能力。同时,
9、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各乡镇街完善新风爱心超市积分奖励工作方案,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从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遵纪守法、环境卫生等方面引导和规范农村群众生活生产,并开展“月度、季度、年度之星”的评选表彰,进一步树立标杆、榜样,用“小积分”带动“大治理”。论“三农”工作读后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这对于深刻理解和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对于保护和守住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
10、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因此,想要实现好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守好“三农”工作“压舱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守好农业“压舱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守好“三农”工作“压舱石”,首先一点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起“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
11、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格局,走产出一条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注重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加快农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步伐,切实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建设和谐美丽农村,守好农村“压舱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深刻点明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
12、风光也指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村的景色总是能给人以一种豁达、亲切、恬美、舒适宜人的感受。那么,该如何建设和谐美丽农村呢?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科学研判地理、人文、传统等多种因素,做到农村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居则居、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从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要贯穿到美丽农村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落实,
13、在对农村自然和生活居住环境不造成较大破坏的前提之下,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具有田园风光、历史人文、山水美景、特色产业等特点的农村品牌,让农村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好去处。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守好农民“压舱石”。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田家少闲月
14、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国农民具有勤劳、朴实、热情、善良等许多优秀品质,用辛勤劳动的双手让“米袋子”“菜篮子”有了保障,为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其作用无可替代。因此,要下大力气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火车头”作用,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基础上,依法妥善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加强知农业、爱农村、懂农民的乡土人才、本土人才、前沿人才培养,加大“领头羊”“领头雁”等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从而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得农民“钱袋子”真正鼓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