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鲜食甘薯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 1、任务由来及说明甘薯是重要的薯类作物,作为鲜食之用,甘薯味道甜美,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铜、硒、钙等10余种元素。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甘薯具有多种特殊的“药用价值”。首先,甘薯有抗癌作用。其次,甘薯块根中含有大量粘液蛋白、粘液多糖等,它们能保持人体心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能保持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的润滑。另外,甘薯富含钾、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6,这5种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在世界甘薯产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作鲜食。在欠发达国家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发达国家甘薯是重要的营养保健食
2、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12年生产甘薯7314万吨(FAO, 2012),占全世界甘薯总产量70%以上。在全部产出当中,有一半以上是用作鲜食甘薯。陕西是西北五省当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年总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17万吨,总产能的90%用作鲜食。但长期以来,陕西省的鲜食用甘薯生产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标准。基于此,编制陕西省适合甘薯产业发展的地方标准,可以规范行业对于产品的技术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促进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更好的使陕西的鲜食甘薯产品与全国甚至国际接轨,为鲜食甘薯产业与全国甚至国际接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产品的合同订立和产品交易提供技术支持。编制此标准,对于规范鲜食
3、甘薯市场,促进鲜食甘薯标准化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2、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还没有鲜食甘薯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DB51/T10552010也仅对鲜食甘薯中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作了标准化规定,而对决定商品性的形态特征和品质特性没有涉及。其他与甘薯相关的标准DB22/T 2143-2014 无公害农产品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DB13/T 1316-2010 甘薯储藏技术规范等则与鲜食甘薯的相关性较小。另外,鲜食甘薯的分级标准由于受不同终端消费群体的影响而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因此,编制鲜食甘薯地方标准对于规范甘薯行业生产是十分必要的。3、编制过程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15年5月开始,由
4、渭南市合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承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协作。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进行。从承担标准编制任务开始,标准编写人员就开始收集国内有关食用甘薯生产及与之相关的有关资料,同时召集陕西省同行业的专家、企业家、种植大户共同讨论,获取了关于食用甘薯生产的整套资料,并在认真听取了甘薯生产领域相关专家建议后,参照相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确定了本标准中的各项指标。随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广泛查阅了陕西近年来审定(鉴定)的食用甘薯品种的详细资料后,对在陕
5、西甘薯主栽区种植的食用甘薯品种进行了样品的随机筛选,并送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进行检验,在大量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标准中各项技术指标的初步定值工作。最后,在广泛征求各方专家和种植大户、营销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完成了鲜食甘薯标准初稿。3、起草组成员及承担任务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陈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陈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标准编制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农残指标与国家现行标准接轨,甚至严于现行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感官指标和品质指标,并注重标准内容的可操作性。(1)科学性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采用文案调查法、专家座谈法、
6、现场调查、试验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标准内容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2)客观性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食用甘薯生产及消费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标准内容切合甘薯生产及终端消费群体对食用甘薯认知的实际,没有对食用甘薯的感官指标及品质指标做过于严格的要求。(3)可操作性标准中所涉及的操作流程清晰,量化指标科学合理,提出的方法、要求易于操作,对于食用甘薯生产及消费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标准条文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说明1、标准项目设置、产品分级本标准参考LS/T3104-1985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番薯)、DB51/T10552010鲜食甘薯、NY/T 2642-2014
7、甘薯等级规格及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国家无公害粮食质量安全指标、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技术要求包括感官指标、品质指标和农残指标,其中感官指标包括薯长、薯粗、长粗比、单薯重量、皮色、损伤及缺陷、外观、食味;品质指标包括可食率、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粗蛋白、VC含量、可溶性糖、粗纤维含量;农残指标包括Pb、 Cd、 Hg、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的残留量。食用甘薯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2、感官指标感官指标见表1,包括薯长、薯粗、长粗比、单薯重量、皮色、损伤及缺陷、外观。主要靠目测、测量、称重。将样品放于白色洁净的盘中,在自然光下,用肉眼观察样品的形状、
8、皮色肉色、条沟有无、有无挖坑破损、薯块均匀程度等并测量称重其大小重量;熟食味判定依靠蒸烤熟后品尝打分评级,等级分优、中、差。3、品质指标品质指标包括可食率、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粗蛋白、VC含量、可溶性糖、粗纤维含量。3.1 可溶糖的测定:按GB/T5009.7的方法进行。3.2 淀粉的测定:按GB/T5009.9方法进行。3.3 干物质测定用烘干法。W1 - W2D = - 100 % W1D - 干物率 W1 薯块鲜重,单位为g W2 薯块干重,单位为g3.4 粗纤维:按GB/T5009.10测定方法进行。3.5 水分:按GB/T5009.3测定方法进行。3.6 蛋白质:按GB/T5009
9、5测定方法进行。4、农残指标4.1重金属铅、镉、汞:按GB5009.12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15食品中镉的测定、GB5009.17食品中总汞及有机砷的测定进行。4.2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按NY/T761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三、试验验证:样品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见附表。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标准的技术指标科学、准确、可靠。四、知识产权说明: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以下标准或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完成了标准的内容及指标的设置。LS/T3104-1985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
10、番薯)DB51/T10552010鲜食甘薯NY/T 2642-2014 甘薯等级规格GB 7413-2009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NY/T 1200-2006 甘薯脱毒种薯GB 156181995国家无公害粮食质量安全指标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陈越朱俊光. 甘薯新品种秦薯4 号的选育.作物杂志,2002陈越.陕西甘薯育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陕西农业科学,2002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 鲜食甘薯分级标准探讨.江苏农业科学,2005何志坚,李大春,余金龙等. 甘薯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测定与食用安全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2012五、采标情况: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LS/T3104-1985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番薯)、DB51/T10552010鲜食甘薯、NY/T 2642-2014 甘薯等级规格、GB 7413-2009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NY/T 1200-2006 甘薯脱毒种薯要么已经废止、要么相关性不大或无相关性,无法对陕西鲜食甘薯提供指导。 未发现现行国际标准。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无七、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依据本标准开展食用甘薯生产消费,可规范食用甘薯种植生产及消费过程,提升食用甘薯产品质量水平,引领甘薯产业健康发展。八、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