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5 ,大小:341.50KB ,
资源ID:147919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3、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基本特征:1、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2、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3、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

2、本质上是非稳定性的、演化的。4、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思想渊源: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2、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基础:1、科学基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2、技术基础:(1).计算机、自动装置、自动调节机械等“硬件”技术 (2).新的理论成果和学科的“软件”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系统自然观将随之系统科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系统自然观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和方

3、法。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源于天然自然界。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4、人工自然界通过“自复制”、“自反馈”等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基本特征:1、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和谐。2、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3、

4、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思想渊源:1、古代人工自然观思想。2、近代人工自然观思想。基础:1、科学基础:系统科学、生态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法学。2、技术基础:采取、加工、控制等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氢核聚变反应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沼气等生态技术。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2、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3、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然

5、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向生态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基本特征: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3、和

6、谐性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思想渊源:1、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基础:1、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2、技术基础: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

7、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