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l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l教学重点:教学重点:l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
2、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l教学难点:教学难点:l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历史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历史发展诸动力因素间的关系发展诸动力因素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
3、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 1、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识的关系问题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2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两种根本对
4、立的历史观不是人们的意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马克思(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义(1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人口因素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A A、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的含义是指与人类社会
5、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动植物资源等资源等。B、地理环境的作用l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l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l地理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对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衡,对社会发展
6、具有特殊的意义。l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制度的更替。l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l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C C、反对、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不同种类
7、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 点评:点评:“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在反封建的斗争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曾起
8、了积极的作用中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把人类社会看。但他们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完全隶属于自然界的,混淆了人类社会作是完全隶属于自然界的,混淆了人类社会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同自然界的区别,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同自然界的区别,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展的作用。、人口因素人口因素A A、人口因素的含义、人口因素的含义 是指人口的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数量、构成、分布、素质(身体和文化素质(身体和文化的)及其变化规律。的)及其变化规律。B B、人口因素的作用、人口因素的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
9、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普查小知识:人口普查小知识:1 1、含义:、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
10、国广泛采用的搜集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2、我国历年人口普查、我国历年人口普查次数次数年份年份人口人口调查内容调查内容11953年年5.826亿亿年龄层。年龄层。100岁以上的有岁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龄为人,最高年龄为155岁。岁。21964年年6.9122亿亿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其中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其中大学文化程度者大学文化程度者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初
11、中文化程度的3235万人,小学文化程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度的19582万人。万人。31982年年10.31882501亿亿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41990年年11.3051亿亿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年的604万人上万人上升为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
12、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52000年年12.9533亿亿普查项目增加到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项中国的人口问题l人口数量多,素人口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均,质低,分布不均,性别、年龄结构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不合理,老龄化问题严重。问题严重。估计到估计到2030年,每年,每3人中有人中有1个老人。个老人。人口老龄化标准: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或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达到总人口的10或或7以上。以上。不差钱节选:不差钱节选:小沈阳小沈阳:我那意思吧,就是人不能把
13、钱看的太:我那意思吧,就是人不能把钱看的太重了钱乃身外之物,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重了钱乃身外之物,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道是什么吗?赵本山:恩。赵本山:恩。小沈阳:人死了,钱没花了。小沈阳:人死了,钱没花了。赵本山:人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赵本山:人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是什么吗?么吗?小沈阳:啥啊?小沈阳:啥啊?赵本山:人活着呢,钱没了。赵本山:人活着呢,钱没了。老龄化的焦虑:老龄化的焦虑:人活着人活着钱没了钱没了 截至截至20092009年底,我国年底,我国6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71.67亿;到亿;到2030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老
14、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我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我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截至截至20092009年底,我年底,我国国6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12.5%;而从今年起,我国老年人口将进一步呈现加速增而从今年起,我国老年人口将进一步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长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年,我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2050年,我
15、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到年,我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到20352035年,我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而反观现状,我国在应对而反观现状,我国在应对这场危机上还存在包括制度、这场危机上还存在包括制度、保障、服务等多层面的薄弱环保障、服务等多层面的薄弱环节。在这场关注老龄化的浪潮节。在这场关注老龄化的浪潮中,争议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中,争议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是是“钱钱”的问题。待遇差别大,的问题。待遇差别大,存在制度性结构缺陷也是颇为存在制度性结构缺陷也是
16、颇为尖锐的问题。未富先老,已成尖锐的问题。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巨大的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巨大的隐患与挑战。患与挑战。请讨论以下问题:请讨论以下问题:1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怎样?请结合身边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怎样?请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谈。例子来谈谈。2 2、现阶段我国采取的解决老龄化问题有哪些措、现阶段我国采取的解决老龄化问题有哪些措施?缺陷在哪?施?缺陷在哪?3 3、你认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有哪些、你认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有哪些?各国的老龄化问题:各国的老龄化问题:法国法国法国退休改革之争仍未落幕法国退休改革之争仍未落幕 法国国民议会近日表决通过了引起争议
17、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法国总统萨法国国民议会近日表决通过了引起争议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法国总统萨科齐于科齐于1111月中旬签字后,该法律就将生效。至此,退休改革的议会阶段工作月中旬签字后,该法律就将生效。至此,退休改革的议会阶段工作在历经在历经7 7个月的辩论后落下帷幕。虽然劳动部长等执政党人士称法国人将从中个月的辩论后落下帷幕。虽然劳动部长等执政党人士称法国人将从中受益,但法国工会组织仍号召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抗议退休制度改革,而社受益,但法国工会组织仍号召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抗议退休制度改革,而社会党则将以上诉宪法委员会等形式继续抗争。在下议院进行表决后,法国国会党则将以上诉宪法委员会等形式
18、继续抗争。在下议院进行表决后,法国国会近日通过了备受争议的退休改革法案最终版本。这项法案把退休年龄从会近日通过了备受争议的退休改革法案最终版本。这项法案把退休年龄从6060岁提高至岁提高至6262岁,足额养老金的发放年龄从岁,足额养老金的发放年龄从6565岁被提高至岁被提高至6767岁。岁。l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发展的自然前提 。l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变化性质及其变化 。l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社会规律的制约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既要重视人口因素,实施可持既要重视人口因素,实施可持
19、续发展战略。又要反对续发展战略。又要反对“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决定论决定论”。C C、反对人口决定论、反对人口决定论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人口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人口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等)增长。解决贫困的措施:战争、瘟疫解决贫困的措施:战争、瘟疫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内容内容形式形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
20、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物质质资资料料生生产产劳劳动动人人与与自自然然的的 关关 系系人人 与与 人人的的 关关 系系生生 产产 力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物物质质资资料料生生产产方方式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l首先,首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l其次,其次,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l最后,最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
21、的变革。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关系的根源。列宁列宁 名人名言名人名言(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内涵:内涵: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精神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过程,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外延:外延: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它包括政
22、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各种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宗教、哲学、科学等各种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结构结构社社会会意意识识构构成成主体主体内容内容层次层次与上层与上层建筑建筑关系关系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阶级性不具有阶级性个体意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有阶级性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
23、个社会精神的标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标志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旧社会残留意识形态旧社会残留意识形态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是一一种种不不系系统统、不不定定型型的的、处处于于自自发发状状态态的的社社会会意意识识。表表现现为为感感情情、习习惯惯、风风俗以及各种自发的倾向、意愿、信念等等俗以及各种自发的倾向、意愿、信念等等社会意识形式是是一一种种系系统统化化的的、具具有有确确定定性性形形式式的的、处处于于自自觉觉状状态态的的社社会会意意识识。主主要要包包括括政政治治法
24、法律律思思想想、道道德德、艺艺术术、宗宗教教、哲哲学学和科学等等和科学等等社会意识形式的基本类型 一一是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分社会科学。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意识形态和非意
25、识形态意识形态: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部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直接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不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或者说可以为任何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自然科学、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2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马克思(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lA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社会存
26、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lB 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lC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视频:视频:春运帝国春运帝国(2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l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l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l社会意识对社
27、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l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l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社会存社会存在和社在和社会意识会意识的关系的关系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方面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
28、的精神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决定定能能动动的的反反作作用用“性质性质”决定决定“性性质质”“变化变化”决定决定“变变化化”促进促进阻碍阻碍小结小结物质前提物质前提l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的基础。l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域划分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
29、分划分出生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归结于生产关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破解了“历史之谜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的规律。把握这两个两个“划分划分”、两个、两个“归结归结”的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30、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l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主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生产力劳动劳动资料资料劳动劳动对象对象劳动劳动者者科学科学技术技术科学科学管理管理实体性要素
31、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生生产产力力人人类类改改造造自自然然的的能能力力谁来改造谁来改造劳动者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怎么改造怎么改造改造什么改造什么人的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物的因素生生产产资资料料利利用用加加工工生产力的三要素三要素劳动所加劳动所加工的物质工的物质资料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核心是生产工件,核心是生产工具,具,生产工具是衡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的尺度运用劳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于劳动对象的从事象的从事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的人的人生产力的三要素生产力的三要素毛泽东:人的因素第
32、一劳动者劳动者的生产经验、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提高知识的积累和提高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促进扩大扩大推动推动促进促进现代生产力结构公式现代生产力结构公式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传统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管理管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管理)管理)特特点点l结构更为复杂结构更为复杂l硬件结合更佳硬件结合更佳l软件愈益重要软件愈益
33、重要2、生产关系的特点、构成和类型(1 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 2)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含义:含义:狭义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广义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生产关系是指人
34、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概念辨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概念辨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承认生产力对
35、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历史唯物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历史唯物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2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能)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动的反作用:A.积极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可以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激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激励人们开拓创新,提高效率,实现生产要励人们开拓创新,提高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素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
36、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 真舒服!真舒服!B.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状况时,或不顾客观条件主观随意建立生产关系时,就会抑制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是历史辩证法的是历史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视频:视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 票证制度票证制度当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真难受!3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7、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力,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人们要根据生产力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人们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不能依照主观意志发展的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不能依照主观意志随意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这一规律必然要受随意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这一规律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到历史的惩罚。2 2、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4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重要意义律的重要意义l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
38、史上彻底否定了以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道德说教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准”。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视频视频:希望的田野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农村改革纪实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
39、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何谓经济基础?何谓经济基础?恩格斯在恩格斯在18941894年年1 1月月2525日日致符致符博尔吉乌斯博尔吉乌斯的的信中指出:信中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
40、输的全部技术。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斯大林给经济基础下的定义是:斯大林给经济基础下的定义是:“基础是社会在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毛泽东认为,毛泽东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要是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518461846年合写的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中提出。18591859年在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中中作了精辟的表述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中发生一定的
41、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中文第二版,第第二版,第2 2卷,第卷,第3232页)页)经济基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l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
42、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l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实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为重大的作用。补充:我国的经济制度基础补充:我国的经济制度基础
43、第六条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
44、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补充: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补充: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我国的经济体制包括:我国的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体制、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体制、价格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商业体制、金融体制等。价格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商业体制、金融体制等。我国解放后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我国解放后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19781978年年1212月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月
45、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1 1)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和设施的总和。(2 2)内容: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或观念上层)内容: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建筑(原始社会解体后原始社会解体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上层建筑的庞大体系,二者有机统一
46、构成了上层建筑的庞大体系,其中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居于主导地位,国家国家政权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l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l(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服务的效果服务的效果上层上层建筑建筑适合适合经济经济基础基础适合适合生产力生产力促进促进作用作用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适应不适应经济基础变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革的要求阻碍阻碍作用作用上层上层建筑建筑适合适合经济经济基础
47、基础生产力生产力不适合不适合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l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l其一,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一,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l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lA: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残余、未: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lB: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三,适应经济基础要求建立起来的新的上层建筑其三,适应经济
48、基础要求建立起来的新的上层建筑在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随着社会在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层建筑就在总体上不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就在总体上不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其矛盾则边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其矛盾则边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 1)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的、基本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的、基本的规律。(2 2)基本内容:)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状
49、况决定上层建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一筑的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要求。(3 3)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的基本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
50、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统一性、统一性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的统一性。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