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物质和意识二、物质和意识三、物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三、物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四、认识和实践四、认识和实践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六、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六、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七、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七、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哲学关联词:philosophia “爱智慧爱智慧”philosophy“惊讶”(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世界观理
2、论化理论化系统化系统化哲学哲学哲学哲学世界观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特殊规律特殊规律哲哲 学学一般规律一般规律部分世界部分世界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指导指导指导指导基础基础基础基础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大的基本问题,是是思维和存在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也可称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荀子荀子(约前325前238)唯物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问题上,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哲学观点。质派生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
4、一性唯心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则是的问题上,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则是由精神派生的哲学观点。由精神派生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唯心主义代表人物黑格尔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8)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伊曼纽尔伊曼纽尔康康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不
5、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大卫大卫休休谟谟(David Hume,17111776)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人们不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人们不能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能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直观性、猜测性特点:直观性、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
6、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的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的是19世纪以来的唯物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卡尔卡尔马克马克思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弗雷德里希弗雷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18958)约瑟夫约瑟夫 狄慈根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非人的精神)非人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
7、界的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或表现。本原,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或表现。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是把人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客观唯心主义是把人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本原,认为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朱熹朱熹(11301200)黑格尔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代表
8、人物: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辩证法辩证法世界观的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问题:世界“怎怎么样么样”世界的本原题:世界的本原题:世界世界“是什么是什么”哲学史的二个对子哲学史的二个对子马哲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马哲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和其他的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和其他的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性质,因为它们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性质,因为它是建立在
9、当代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当代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2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普遍规律的科学 因因为为它它用用科科学学的的世世界界观观和和方方法法论论总总结结了了人人类类关关于于自自然然的的知知识识、社社会会的的知知识识和和思思维维的的知知识识。正正确确地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3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为它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因为它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代表了无产阶级
10、的根本利益。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 关联词关联词: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 2、自然科学基础关联词: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关联词: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无产阶级的世
11、界观和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最显著特点)、实践性(最显著特点)、阶级性、阶级性、科学性、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知识点 1、识记(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物主义(4)唯心主义(5)客观唯心主义(6)主观 唯心主义 2、理解(1)哲学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3)唯物
12、主义的历史形态(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物质与意识列宁对列宁对物质观物质观的科学规定的科学规定 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物质是标志志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复写、摄影、反映。”唯一特性是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观物质观1、旧哲学的物质观:、旧哲学的物质观:古代
13、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运动观运动观1、什么是运动、什么是运动运动是
14、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时空观时空观1、什么是时空?、什么是时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
15、三维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 2、时空和物质的关系:时空指物质存在的、时空和物质的关系:时空指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基本方式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意识观意识观1、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人类意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
16、映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错误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分泌错误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的特殊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产生指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一切事物的根源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3、形而上学的物质统一观、形而上学的物质统一观4、世
17、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与实事求是路线、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与实事求是路线的关系的关系一、知识点一、知识点 1、识记(1)朴素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物质 (4)运动(5)静止 (6)时间(7)空间 (8)实践(9)意识(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6)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8)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2、理解1、列宁的物质定义2、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二、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重
18、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 1、什么是、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 2、什么是、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的本来意义:通过对话以揭露论敌观点中的矛盾,从而战胜对方的一种论辩术。()辩证法的引申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即旧()辩证法的引申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即旧()辩证法的引申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即旧()辩证法的引申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即旧哲学)相对立的思辩哲学的逻辑方法。哲学)相对立的思辩哲学的逻辑方法。哲学)相对立的思辩哲学的逻辑方法。哲学)相对立的思辩哲学的逻辑方法。()辩证
19、法的现代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思维方()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思维方()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思维方()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式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式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式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认识世界的发展观。认识世界的发展观。认识世界的发展观。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
20、世界的学说。苏格拉底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研究超验对象的学问,即哲学。()形而上学的引申意义:()形而上学的引申意义:()形而上学的引申意义:()形而上学的引申意义:是指和思辩哲学相对是指和思辩哲学相对是指和思辩哲学相对是指和思辩哲学相对立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立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立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立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
21、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展观。展观。展观。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描述: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描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是就
22、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活。鬼活。”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立中。果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
23、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
24、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某种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地说某种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事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杀死胎儿是
25、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杀的合理界限,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的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并不的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
26、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在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
27、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是用()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看待世界的存在
28、状态;形而上学则是用态;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状态。()辩证法用()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用状态;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存在状态。()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片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根本对立)。(根本对立)。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和
29、永恒发展恒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什么是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事物之间发生联系是事务发展必然趋势的体现,是事物发展的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如:蝴蝶效应多样性和条件性(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发展?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的运动。发
30、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为什么新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概念:概念: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西;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首先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首先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其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其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
31、的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最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最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第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具有的新的要素和功能;第二,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最终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实质和核心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对立统一
32、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双方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矛盾双方相互制约、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斗争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统一体中,同时又打破限制,创造新统一体;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在事物发
33、展中的作用同一性为矛盾双方的发展提供场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共同提高斗争性规定了事物发展方向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此消彼长,并导致质变(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不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
34、相互转化1)质、量、度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引起质的变化,超过这个限度,事物的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标志是看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
35、渗透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善如春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如行善如春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6、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学通识,在于积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学通识,在于积学。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对我们做人、干事和为学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对我们做人、干事和为学有什么指导意义?有什么指导意义?(五)否定之否定(肯定和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肯定和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3、现实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
37、否定观。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2、必然和偶然、必然和偶然必然:事物发展过程一定会发生的、确定不一的一种趋势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3、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表现特征4、可能和现实、可能和现实可
38、能: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 现实:具有合理性的现存的一切事物5、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内容: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
39、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适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实践与认识(一)认识的基础是实践(一)认识的基础是实践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实践及其基本特点第一,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旧唯物主
40、义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和经商牟利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精神活动。第二,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有三类:第一,生产实践。第二,处理人们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
41、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于实践客体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唯心
42、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一
43、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特点:直接性和丰富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感性
44、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更为重要。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通过这次飞跃达到认识的目的;二是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二)从认识到实践1、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决定的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
45、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2、为什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反、为什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反复性的过程?复性的过程?主观方面:人往往会受到认
46、识能力的限制客观方面: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一)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什么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指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2、什么是相对真理、什么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指真理的相对性。是对特定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理论必须
47、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三)真理和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现实意义:、现实意义:我们要敢于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误,敢于坚持真理。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
48、的唯一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不确定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一)价值及其特性1、哲学上的、哲学上的“价值价值”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2、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价值具有以下四
49、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人类社会的本质与结构人类社会的本质与结构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唯心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社会生活的物质过程。包括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三个方面。其中地三个方面。其中地理环境
50、人口因素是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前提,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前提,是社会发展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2、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质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第二、生产方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