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5.74KB ,
资源ID:1848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docx

1、常委统战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基石。凝聚民族团结思想共识凝聚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是否到位,决定行动效果的好坏,决策层的思想认知水平更是直接决定活动推进的速度、质量与效益。要将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县市区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的重要学习内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政治考察、政绩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进行考核。营造宣传氛围。要在各

2、办公场所醒目位置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栏;主要路段张贴宣传标语;各单位和临街门店电子显示屏播放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口号;在各级媒体发布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浓厚氛围。引导多方参与。积极组织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传统节庆等活动,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培训班;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举办“民族团结艺家亲”主题文艺作品征稿;组织全市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知识竞赛等,营造“人人参与创建,个个促进团结”的“创民”热潮。激发民族发展活力之源聚焦民生民利。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利作为民族工作的基础。在少数民

3、族聚集地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建设农村智慧广播系统,覆盖各民族杂居村落等。通过民生民利的持续改善,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平等与尊严。传承传统文化。在端午、中秋、元宵等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或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划龙舟、闹花灯、舞龙舞狮等群众文化活动和XXXX节”“XX山歌节”“XXXX”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保护开发XXX、XXX、XXX等民族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传承深蕴民族文化的XX刺绣、XX山歌、XXXX戏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遗文创教学场地建设

4、使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中华民族同宗同源,密不可分。创建示范样板。按照“七进”创建标准,开展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打造创建示范样板。通过在学校开展读书会、歌咏赛、故事会、主题绘画、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参观党史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在社区设立民族政策宣传栏、传统文化长廊、民族英雄长廊、传承伟大民族精神故事长廊、中华民族大家庭宣传栏、石榴籽小标语等,让创建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进融合交流共同繁荣夯实融合基础。扎实开展社会治理“六项重点工作”攻坚行动,坚决防范民族领域各类风险隐患,促进民族宗教工作和谐稳定;加强少数民族和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少数民族工

5、作台账;解决少数民族在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保障,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消除涉民隐患。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妥善调处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在宗教场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宗教场所自觉做到爱国、爱党、爱教。促进文旅融合。通过少数民族聚集地旅游活动,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让各民族游客在轻松自在的旅游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旅的融合和发展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物产和文旅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成为传播友谊、联系感情的信物,促进各民族群众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