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 ,大小:17.06KB ,
资源ID:19400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幼儿园中班音乐《谁从桥上走过》FLASH课件动画教案参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幼儿园中班音乐《谁从桥上走过》FLASH课件动画教案参考教案.docx

1、 活动目标: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在生活中寻找春天 物质准备:幼儿表演的道具,大树的衣服、枝条、小草穗、各色纱巾、蓝色长条纸,晨曲音乐,春天背景图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带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春天。二、学习诗歌 1、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小朋友我们从哪里可以知道春天来了? (小草醒、大树发芽、冰融化了,天气暖和了,风也不像冬天那么冷了,吹在脸上很舒服。)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让幼儿听清楚。 提

2、问:春风去了哪儿,做了什么? 这些地方都有什么变化,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春风做这些事情是怎样去的? 3、配合背景图朗诵,幼儿可跟诵每段的后半句。 4、教师带幼儿齐诵诗歌,注意有感情朗诵。三、多种形式地欣赏表现诗歌的美 1、引导幼儿加动作朗诵 2、配乐朗诵表演 3、借助教具分角色表演附: 诗歌 春风轻轻地走过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近小草,轻轻一亲,小草醒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进树林,轻轻一吹,树叶绿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进花园,轻轻一唱,花儿开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到河边,轻轻一摸,冰融化了。活动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的目标为“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分析

3、目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我选择了“春风轻轻地走过”这首句式结构统一、节奏明快、形象生动的诗歌来帮助幼儿一个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意境美。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诗歌中所描述的事物是幼儿所熟悉的便于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尤其是动词运用生动便于幼儿欣赏表现。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我力求使幼儿通过视、听、嗅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并用语言、动作、音乐、借助材料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春天的美。实际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幼儿能够积极地尝试各种表现的形式,我认为是因为各环节都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且围绕目标来组织实施活动。 第一个环节导入“寻找春天”,通过带孩子们从生活中身边事物的变化发现春

4、天来了,而且是轻轻地,悄无声息地来了。也是在学习诗歌前的一个经验积累。 第二个环节学习诗歌, 先是在寻找春天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因为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完全浸入于美好事物中时谁都能写出好听的诗歌。 接着教师朗诵诗歌,第一次感受诗歌没有任何音乐、图片的加入是为了避免对幼儿倾听诗歌的干扰,因为欣赏、学习的前提是确保听清楚、听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倾听后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诗歌。 再就是利用背景图的暗示作用,帮助幼儿边诵读边记忆诗歌内容,这时幼儿还不能够完全诵读,较多的情况是跟着老师接诵句尾。 最后经过几次跟读后可以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诵读,此次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了,为下一环节的欣赏表现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欣赏表现诗歌的美,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动作的模仿、音乐的配合来达到视听的欣赏和表现,之后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包括用大号信封袋制作的可穿脱式树干服、枝条、废旧节日花穗制作的小草手环、可以表现花朵开放的纱巾、表现河水融化的蓝色长条皱纹纸,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更加生动地表现春天的美。 总之,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是幼儿园语言领域中较为多见的活动,但是多次的重复和诵读会让幼儿产生厌倦和疲惫,所以教师就要围绕目标明确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和意图,并不断地变换形式,使幼儿始终保持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对幼儿和教师都是一种享受。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