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 ,大小:13.72KB ,
资源ID:22113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件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件说课稿.docx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学习传染病的知识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例如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章引言里的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等;四是注重情感教育。如练习中与艾滋病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说

3、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提供来自于生活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2说学法 初中学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思维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4、课前布置的前三个问题,从而导入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2、新课教学(30分钟) 师生先看一下黑板上列出的教材中已有的传染病和学生说的传染病。思考: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吗?教师展示结核杆菌、HIV病毒、SARS病毒、蛔虫等几种病原体,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思考:这些病原体分别能够引起什么疾病?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教师小结: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三种类型。 进一步提问:以上这些传染病是怎样传播? 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有两段关于流感和肺炎传染病的资料,分析,思考P70的讨论1、2、3。教师讲评。 教师小结:传染

5、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你们能不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教师小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教师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说出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HIV,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为什么? 教师小结:应该关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时,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3、课堂小结(3分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