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6.65KB ,
资源ID:255073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学的现代性困境与古典美学的现代复兴.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学的现代性困境与古典美学的现代复兴.docx

1、美学的现代性困境与古典美学的现代复兴一、引言:美与存在早在中世纪,神学家们便已深刻地洞察到,一(unurn),真(VerUn1),善(bonum)和美(pulchrum)是神圣存在的四大先验属性。真、善、美作为先验价值本体互渗相寓,统一于存在,构成存在本身的价值三位一体。故而在本体论上探讨美,离开真与善,就不可能深刻把握美与存在的先天关系。二十世纪瑞士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UrsvonBalthasar,1905-1988)在其神学美学巨制上帝的荣耀(HerrlichkEit,1961-1969)中讲,“美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一个词。美也是知性敢于思索的最后一个词,因为这个词只是作为一种无限光辉

2、环绕在真与善这对双子星座及其难分难解的关系上。”在他看来,“我们今天的处境显示出,美至少要像真和善那样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勇气和决断力,并且只要她的两个李生姊妹没有莫明其妙地跟她怨恨生分,她就不会允许自己跟她们分开,与她们隔绝。”可见,巴尔塔萨认为神学美学的一个首要任务便是要“捍卫”存在的整体性。其实,不仅是神学美学要捍卫存在的整体性,任何真正意义的美学都要捍卫存在的整体性。美学不能忽略真与善的维度,否则就无法建立真正的美学本体论,为美学的体系建构奠基,进而可能重蹈现代美学的覆辙。现代美学(毋宁说是“审美学”更恰切)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是在知识与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启蒙背景下,通过自身向人类中心的

3、知识范式转换及与真和善的价值本体分离过程中完成的。这意味着,美学的独立是以与存在的疏离为代价的。这一疏离,根本上决定了现代美学的畸形状态。美学遗忘存在,自然与形而上学形成隔膜,故而现代美学虽然不断试图探讨美学本体论,却很难有真正的形而上学建树。美学本体无法挺立,美学的体系建构就难免会凌空蹈虚。根本上讲,这也是美学面临的愈陷愈深的现代性困境却几乎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二、现代美学与美学的狭义化现代美学,自十八世纪中叶鲍姆加登以降,根本上忽略了美与存在、美与真和善的本体论关系。美被降格为低级认识论(gnoseologiainferior),从形而上学的一个面向变成了限定到一个特定知识领域的“科学”一

4、一感性学或审美学(Asthetik),甚至只是艺术哲学一一尽管通常还被承认为哲学的一个门类。谢林、黑格尔之后,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已成为学界流行观念,并且成为普通人对于美学的一般认识。黑格尔曾预言,艺术行将在人类精神历史中消逝。但吊诡的是,在他的预言发表后的近两个世纪里,艺术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出现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这些艺术流派,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尝试了许多大胆、前卫的艺术理念,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而把所谓“艺术哲学”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这其中最具吊诡色彩的事情莫过于,“艺术哲学”赖以建立的根基性命题一一“美是艺术的本质”或“艺术是美的产物”,被二十世纪艺术毫无留情地颠覆了。现代艺术鉴赏已普遍公

5、认,“好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美也不是世界上多数伟大艺术的精华,“它更不是当今艺术的精华,。甚至有学者声称“艺术家的最大责任就是隐藏美&rdqo;。总之一句话,“美是艺术的一种选择,并非是必要条件。”所以,有充分理由同意著名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尔凯维奇的讲法,“艺术是美的产物”这个十八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典定义,其实根本就是没有得到有效证明的。艺术没有消失,美却在二十世纪的艺术现实里一再被边缘化,这与其说是对黑格尔的讽刺,毋宁说是对现代美学的讽刺。美学沦为一厢情愿的“艺术哲学”,但艺术却不再言说美,美学也就成为艺术的弃妇。如果她还要追随艺术,她就不得不放弃她作为“唯一的美学品质”的美。简单地讲,美的

6、观念在现代被严重狭义化了,尤其是被狭义化为审美的观念。为此,美被迫不得不与存在本体疏离、与真和善疏离,美本身(autotokalon)甚至也被逐出美学的中心。美或美学的狭义化,实质是知识学现代性分化的必然结果。“分化是现代性的一个典型现象:中世纪晚期以前,知识学科大致沿袭古代分化,大学一般主要由一个博雅学院(人文艺术)和三大高等学院(神学、医学和法律)组成。其中人文艺术学院仍以古希腊罗马时代便已基本确定的“七艺(SePtenIarteSliberals)语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一一为学科知识划分与授课科目。十三、十四世纪开始,伴随着经院学的蓬勃发展及后来人文主义的复兴,知

7、识领域开始急遽扩展,古代学科划分已不能够满足知识阶层培养需求,知识的分化渐成必然趋势。尤其到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古今之争的时代语境更是彻底促使知识在本体论上决裂,走向现代学科专业分化的不归路。一如从康德到韦伯到哈贝马斯这些大师们都看到的,启蒙之后人类的价值本体世界观已分化为三种基本结构:认知一工具合理性、道德一实践合理性和审美一实践合理性一一古代作为三位一体的先验价值本体的真、善、美被分解因此对应于科学、道德、艺术诸领域。康德三大批判一一纯粹理性批判(真)、实践理性批判(善)、判断力批判(美)一一可视为这一现代性分化的哲学分水岭。而在此之前,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1750)的面世

8、便标志着一门独立学科在这一现代性分化中的诞生。“美学”因此成为继哲学与神学分离之后,较早与哲学(真、善)分道扬镶独立而出的一门现代学科。所以巴尔塔萨也讲,“毫无疑问美学就其作为脱离真与善的美的观念而言,是一门新学科,之前一直埋藏在真与善的观念里,直到一一虽然这个过程开始于文艺复兴启蒙后期才在德国唯心主义中完全实现J哈贝马斯甚至指出现代性本身就是最先在审美批判领域呈现出来的。可见“美学”的学科独立,根本是启蒙现代性的内在诉求。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康德也强调要沟通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概念领地(知性领地)与作为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领地(理性领地)之间不可估量的鸿沟,判断力(审美)可以构成这两个世界间有

9、效过渡的桥津。他也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个统一方式乃是外在的统更准确说是外在的逻辑的统一,而非内在的神圣本体价值的先验统一。后来,谢林、黑格尔、席勒、荷尔德林等也几乎都接受了他这种“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联姻”的观念,并使这种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遗憾的是,自启蒙本体论分化格局形成之后,这种对本体的统一性渴求和冲动已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分裂的真、善、美,疏离了存在本身,在存在之外寻求统一,并不是真正的统一。这种统一无论逻辑上多么严密,都只是没有生命力的外在统一。另外,就美学而言,在康德那里就已经明确,虽然判断力批判对于完善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极其重要,但由于判断力不像知性和理性那样拥有自

10、己的领地,故而是建立不起判断力的形而上学的。现在看来,这几乎就是给现代美学的形而上学冲动宣布了死刑。三、现代美学的认识论转向与边缘化鲍姆加登将美学界定为“感性认识的科学:他一方面保留了古代关于理解的(Intellectiva)与感觉的(sensitive)认知之间的区分,同时又给了它崭新的诠释:他把感觉的认知(CognitiOsensitiva)视同美的认知,并使用了一个希腊文与拉丁文合璧的名词Cognitioaesthetica简称aesthetica指称有关美的认知的研究。这一名称及其对美学的基本界定,后世美学家多有诟病,甚至还在十八世纪就有不少哲学家提出尖刻批评。譬如康德就不同意他将美学

11、划归感性(低级)认识论,也不承认美学是所谓科学:“没有对于美的科学,而只有对于美的批判,也没有美的科学,而只有美的艺术J尽管如此,鲍姆加登“感性学”所代表的主体性(人类学)转向背景中的美学的独立,却从此彻底改塑了美学的知识历史。沿此方向,美学蔚然而成一个现代学科,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经由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诸人的发展,两三百年来其合法性似乎已不容质疑。比照古代美学杂呈于各类著作中东鳞西爪的片言只语,现代美学的系统性确是将知识专业化、细腻化到了相当精密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美学的一大成就,也不能不说是鲍姆加登的一大贡献。但问题是,现代美学在“感性学”方向导引下,将一种价值本体哲学贬低到

12、一门“哲学认识论的亚学科”,而其后发展出的也几乎是以审美学为主导的“美学”,不仅将古典美学本身原有的丰富内容严重片面化,而且使之“失去了其本体论意义”。自审美僭越美本身的哲学地位,从而使现代审美学从根本上取代古典美学的知识地位,现代美学家几乎都相信审美学已完全具备美学的学科自足性,于是从审美学立场出发,彻底改写古典美学历史一一现有的美学史几乎都是审美学史,尽管不少美学史家自称美学史是“美的哲学的历史”一从而根本上忽略了源流渊深的古典美学资源。真正的美学绝非“感性学”,也不是“审美学”所能涵括的。“审美学”充其量只是美学的一个方面。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审美学以现代性为依托,在古今之争中彻底击败古典

13、美学,两百多年来一直占据美学的宝座,这正是典型的“别子为宗二现代美学家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学就是审美学,鲍姆加登的Aesthericav开创的就是美学。但前面的辞源学分析表明,“aesthetica”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感性学”。这个词用来指称美学,虽然一开始就遭到鲍姆加登同时代的哲学家的反诘,但并没有阻碍它的流行。就像康德那么尖刻地批评鲍姆加登用“aesthetica来指称关于美与艺术的研究,但他还是照样在其aesthetischeUrtEilskraft”(审美判断力)中采用了这个词。现代美学一直沿用鲍姆加登的命名,但就现代美学的实质而言,这个词指称的对象乃是“审美学”。故而,这个词翻译成“审美

14、学”最恰当,现代美学称“审美学”也更能涵盖其实质内容。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有信曾建议另创一词命名美学。由于希腊人将美称为v6ka6v,他建议以TIKcI入OVo入OYI(美的学问、美的理念学或美学形而上学)称美学(KalOnoIogia或CaIonOIOgie)。但是,考虑到美学(Aesthetica,Asthetik,Aesthetics)这个词已经约定俗成,包括在中国,自二十世纪初自日本舶来“美学”一词流行开后,学界已同西方一样,普遍接受了用这个词指称现代美学学科。故而,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再撰新词。尽管这里的确需要严格区分狭义化的现代美学与真正的美学。黑格尔也曾尖刻地批评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命名“

15、不恰当”、“很肤浅”,但他却对这个词表示了宽容:“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虽然我们这里与黑格尔对这个名称的批判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保留它的理由却是一致的。尽管如此,也必须再次强调,这里谈论的现代美学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审美学,而非完全意义的美学。如上所述,审美学取得的学科独立性,实际上是以付出在哲学和知识谱系中自贬身价为代价的。这一妥协,本质上与启蒙现代性带来的世俗化紧密相关。精神的世俗化,必然带来美的崇高价值本体地位的消解,美学神圣维度的消逝。美学不可避免向感性领域滑落,原先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里就具有的超越(超感性或超自然)维度在审

16、美学中被集体遗忘。整个美学的人类学转向,表面看是现代美学的独立,其实本质上是美学向感性学、审美学的急遽衰落,从此深陷于身体、感官、本能冲动的世俗意义中,不仅远离了神圣,甚至连审美本有的一点崇高性都已几乎被世俗化的现代进程磨洗殆尽。美学正沉沦于难以拯拔的感性深渊中。二十世纪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谓“后工业时代”(DanieIBell)的艺术与生活方式,及美学在人类精神谱系中的严重边缘化,已深刻地表明了这一点。面对美学的衰落及学科困境,现代美学史上其实也不乏深刻的反省,但在探索方面却几乎没有任何真正成功的可援之例。四、现代美学的“袪魅”与“救赎”现代美学形成早期,虽然美学已几乎不再谈论神圣,但崇高

17、和美一样,仍旧是十八世纪现代美学的核心范畴。然而,这两个范畴在康德那里却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分化。康德把崇高视为(数量或力量)绝对大的的东西,不以自然客体(形式)作为对象,故而崇高只是存在于判断者内心,而不是在自然客体中去寻求。因此在康德看来,崇高与美的区别是显著的。首先,美涉及一个有形式的对象,而崇高也可以在无形式的对象上看到;其次,美与质的表象结合,崇高却与量的表象结合;其三,美直接带来一种促进生命的情感,可以与游戏性的想像力结合,是积极的愉快,崇高作为激动没有游戏成分,是想像力中严肃的一面,故仅是间接产生的愉快,因而是消极的愉快;最后,美在其仿佛是预先为我们的判断力规定对象的那个形式中带有

18、某种合目的性,而崇高则越是违反目的,与我们的表现力不符,超越想像力,就越被判断为崇高。崇高与美的分化,极易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崇高被美学剔除。但幸好谢林及时调拨了这一方向,他将崇高重新确定为美学范畴,后又经约翰拉斯金(JOhnRaSkin)等人的努力,终于使崇高成为十九世纪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虽然,十九世纪的美学家为美学挽留了即将远离的崇高,但遗憾的是他们却无力为美或美学真正地追回崇高。崇高,从博克的时代开始,即使还在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种地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而享有的,不是作为美本身的属性而享有的。现代美学,尽管一直在努力寻求超越世俗的崇高价值或神圣维度,但由于审美学为主导的

19、现代美学是从人类学哲学立场出发的,故而关于恢复美学神圣维度的梦想必然会落空。正如韦伯所看到的,启蒙以来艺术或审美的现代性生成,其实是艺术或审美的“祛魅”(entzaubern),即与宗教意识形态分离,这一分离是理性主义展开的直接后果。艺术或审美的现代性“祛魅”使其拥有了独立的价值领域,并且似乎从此据有了某种此世的救赎功能。但所谓审美的“此世救赎”只是对工具理性重压的暂时超越,并不是永恒的,而且很可能只是感官愉悦(享乐)带来的暂时的肉体和精神的解脱,而不一定具有崇高或神圣的意味。相反,原本审美与宗教交融时代美所具有的来自宗教的神圣维度,却在审美现代性“祛魅”中丧失。失去这一古典美学资源,世俗美学

20、界非但没有感到有任何惋惜和弥补的必要,反而是变本加厉鼓吹世俗美学意义的审美救赎论。于是导致近百年来“艺术代宗教”、“审美代宗教”或“美育代宗教”之类的学术思想口号一时甚嚣尘上。尤其是在中国美学(术)界和教育界,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美学家或艺术家,热心鼓吹“美育代宗教”、“艺术代宗教”,对现代汉语美学影响深远,其唱和之声迄今仍不绝于耳一一尽管其历史之实践鲜见成效。宗教与艺术、审美天然相连。审美(艺术)代宗教,抑或美育代宗教,尽管作为文化命题具有一定的历史的(现实的)合理性,但从哲学的(逻辑的)的角度来看,却根本是伪命题。这且不论审美活动之产生本根源于原始先民之巫术一宗教活动,也不论古代艺术与

21、宗教本同根相连、同气连枝一一巴尔塔萨甚至讲“一切伟大的艺术皆是宗教性的,是在存在的荣耀面前的致敬”,即便是在现代处境下,以某种启蒙激进意识形态(无神论)否弃了所有宗教的正当性,也不可能完全涤除宗教与审美之间的精神历史关联。因为成千上万年之宗教意识形态主导的人类文化,其气质深处已深深浸染了宗教的精神,绝大多数人类艺术经典也都是在这种精神氛围下形成的。启蒙精神的历史筹划难道能够摒弃整个古代传统?其实,人类三百年之启蒙历史不仅没有割断古代的文化精神传承,而且其“祛魅”(disenchantment)也没有带来宗教的终结,尤其是那些历史性的大宗教。甚至,真正思想深刻的启蒙哲学家(以德国为代表)在进行理

22、性与进步的现代性筹划时,也并没有弃绝宗教,如康德便主张“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地盘”一尽管其道德宗教是一种奠基于理性之上的信仰。宗教,同样具有现代性的信仰地位。故以一种完全世俗化的审美或美育来替代宗教的救赎信仰,显然是一种毫无学理依据的肤浅论说。韦伯认为,启蒙以来随着理性主义的展开,艺术(审美)的独立必然导致与宗教之间“一种日渐增加的紧张关系”,并且“艺术从此据有了某种(无论在何种解释之下的)此世的救赎的功能”一一这个论断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的。不过他所强调的艺术(审美)的救赎功能,明显是站在现代性(反思)批判立场上,过度夸大了审美对于人类工具理性化的现代生存状态的世俗救赎意义。而二

23、十世纪早期汉语学界蔡元培诸贤主张之“美育代宗教”或“艺术代宗教”,则明显是站在中国现代化的立场上,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与精神信仰的崩塌,而中国文化现代建构中本土超越维度又严重缺失,及西方宗教(基督教)信仰的迅速渗透时,以一种自觉的本土文化保护心态提出的完全不合实际的中国现代精神文化超越维度建构方案,骨子里原是一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在作祟。然而正是这种基于文化保护主义的谬误思想,在中国现代初期救亡图强的历史语境中获得了现实的生命力和呼应,并因此影响了汉语美学界一百年。综观现代美学的弊病,根本在于知识现代性分化背景下价值本体统一性的分裂一一美与真和善的三位一体关系的瓦解,亦即是美与神圣存在的疏离

24、而在哲学的人类学转向语境下美的观念进一步狭义化为审美的观念,古典美学的存在本体论中心为现代美学的审美学中心替代,美学主体性转向后所代表的整个现代美学方向因此疏离美学的存在本体论,同时也就是疏离了崇高与神圣的美学维度,于是不由自主地向感性所代表的世俗方向急遽堕落。所以,现代美学的困境,根本上讲是美学存在本体论缺席的困境。为此,美学也就不得不承受在现代学科分化中不断边缘化的命运,甚至带累美淡出人类的终极价值视野。五、美学的现代性危机与古典美学的复兴契机在重建美学的知识学地位及美的终极价值信仰与神圣维度方面,美学的现代资源几已消耗殆尽。故而,企图从审美学自身来达到这一美学复兴目标,无疑形同镜花水月

25、突破美学的现代性困局,看来必须正本清源,从美学的古典传统中发掘其现代重建资源。现代美学是现代性的结果,它的困境与危机,本质上也是现代性的困境与危机。因此,对现代美学的审美学方向的批判与调校,其实也是指向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凋校的;其目的虽直接是克服现代性带给美学的困境与危机,根本上也是要克服现代性自身的困境与危机。尽管后一目的在这里是相对潜在的、间接的。对启蒙现代性的反省,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如卢梭和莱辛)那里便开始了。但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渐成潮流,还在尼采之后。尼采及其二十世纪的精神传人海德格尔所代表的现代性批判传统,极富远见地将古典(尤其是希腊)文化资源重新引入现代,对主体性哲学的方

26、向进行了有效调校,并积极为人类之整体命运谋划出路。与海德格尔同时代还有一位伟大的古典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他一生致力于古典学研究,身后不仅掀起全球性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浪潮,更引领了古典学的现代复兴。甚至连在学术思想方面保守沉默多个世纪、到了二十世纪便有点迫不及待要与现代性寻求和解的天主教,也出现了吕巴克(HenrideLubac,18961991),巴尔塔萨等神学家为代表的神学“新神学”(NouvelleTheologie)或溯源运动(ReSOUreement),主张回到圣经及早期教父那里汲取养料以培育天主教的现代教会文化,更新教会思想。可见,“回到古典”的呼声,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对现代性

27、危机的深刻批判已日渐高涨,迄今,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思想文化潮流。故而,重新发掘并阐释古典美学传统意义重大,且符合当下文化与哲学思潮。美学的现代重建,固然是顺应“回到古典”的时代思潮的表现,并且这个时代文化的契机对于美学的复兴也异常重要。但是,响应“回到古典”的口号,并不等于说是主张复古。现代性毕竟不是可以逆反的,妄想以一种复古主义来扭转它,化解一切存在的现代性危机,则无异于掩耳盗铃、螳臂挡车,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也无益于古典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性只能作有限的方向调校,而不可能彻底逆转一一历史天命如此。所以,这里与其说是复兴古典美学传统,毋宁说是古典美学传统的现代性重塑更为恰切。这里

28、所说的古典美学(ClassicalAesthetics),当然不是指德国古典美学,更不是指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派生美学。而且,它也不是通常意义上泛称为“古典美学”的古代美学。所谓“古典”(ClaaSiCa1),同“经典”(claasic)一样,其词根来自拉丁文ClaSSiCus。在罗马时代,classics一开始被用来表示社会的、行政的和财产上的关系,后来才被用于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以古罗马行政法规,公民按照收入多寡分为五个等级,最高一级即称Classieuso这个名词,在当时偶尔的比喻用法中,用来表示第一流的作家。由于文艺复兴时代对古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艺术的推崇,于是产生这样

29、一个信念:凡是一流的作家,都是古代的作家。这一信念在以后几个世纪不断得到巩固,十七世纪更促成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流行。于是“古典”,对现代以来的人们而言,也就意味着具有经典意义的古老精英传统。“古典,其第一涵义固然是指古代的;但其实它又不限于古代,它也包涵了以古为法:作为杰出的、值得仿效的古代标准或规范,它超越时空的藩篱,成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中艺术或思想完美的范型一一凡属优秀者皆是古典的(AllesVortrefflichEistKlassich);此外,它还包含有和谐、节制、平衡、沉静等要素,表现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宏伟风格。我们这里所讲的“古典美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古典”概念。六

30、古典美学的现代幽灵古典美学的式微,固是自路德改教以来便逐渐开始的过程,但其从美学史上销声匿迹,本质上却是十八世纪美学认识论对美学本体论基础地位僭越的直接后果。这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导致的。美学的主体论转向,其积极一面是带来了审美学的独立和现代转化,并因此而得到蓬勃发展,并且也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时期(譬如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现代美学也曾有其辉煌的一面。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导致美与真、善及存在本身的疏离,美的观念狭义化,并由审美的观念不由自主地滑向世俗感性的领域,丧失了美学的崇高性与神圣维度,并最终导致美学自身的现代性困境。当然这一困境与其说是现代美学自我招致的,不

31、如说是因为身不由己受到现代性的裹挟,而被迫承受的现代性危机。古典美学在现代被迫的沉默和边缘化,并不等于其影响就彻底泯灭、荡然无存了。实际上,在不少现代美学家的思想中都可能找到古典美学的灵魂。毕竟,古典美学乃是古代美学的主导形态,尽管现代美学一开始就通过改塑古代美学而肢解了它的整体存在,使它散落在古代美学的凌乱无章的历史沉积物中,变得面目全非,但只要现代美学家接触古代的美学思想,有时总能汲取一点带有古典美学特质的东西,然后透过其现代的美学体系透显出来(虽然这一过程可能是不自觉的)。这里面比较具有典型性的美学家是那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著名美学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便是古典美学

32、本体论核心命题的现代幽灵。其实在他之前,谢林的美学思想也逗露出这一面向。在其艺术哲学(PhilosophidDerKunst)中,谢林也讲美是现实地直观到的绝对,“艺术本身是绝对者的流溢(Aus-fluB)”,“宇宙作为绝对的艺术作品建在上帝中,并建在永恒的美中“,等等。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之后,现代美学的版图上又出现许多名目繁杂的美学流派,几乎两个世纪以来,只要出现一种人文或社会思潮,便会有相应的美学流派或理论产生,也不管这些思潮是否缘起于审美或艺术的题域。现代美学理论的泛滥,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资源耗尽的贫乏与尴尬。在美学存在本体论被普遍遗忘的时代,美学没有了根基和依靠,于是不得不拾人

33、唾余,附庸时髦的人文或社会思潮与理论,由之寄生于哲学或其他社会学科,自甘边缘化。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美学不应该回应时代思潮,也不是不允许美学的跨学科研究,只是现代美学忽略了更应该做的工作,即重修以存在本体论为根基的美学的古典传统一一,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化解美学的现代性危机。在这些现代美学思潮中,固然也不乏对美学本体论的探讨尝试,不过大多数现代美学本体论的建构基点属于美学认识论,而不是存在本体论的。这类探讨,几乎不可能触及美学本体的神圣维度。尽管如此,存在主义美学在众多美学流派中,可能要算一个异数。至少在海德格尔那里,其美学观已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美学认识论的藩篱,比较接近于古典美学存在本体

34、论。首先,艺术在海德格尔看来,远不只是物因素(dasDinghafte),还揭示了存在者的真理。所以他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dasSich-ins一Werk一SetzenderWahrhEitdesSeienden)。“真理的本质是揭示自身为自由。自由乃是绽出的、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在艺术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真理让自行遮蔽的存在变得澄亮,这种解蔽的光亮把它的闪耀(Scheinen)嵌人艺术作品就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Schnheit,steineWeise,wieWahrheitalsUnverborgenheitwest)o可见,虽然海德

35、格尔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他的美学同柏拉图的理念主义美学形而上学的渊源关系,但事实上,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复活了柏拉图古典美学本体论的精神传统。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针对去蔽的现代技术统治及人的异化和无家可归状态等现代性危机,展开他的现代性批判与人类精神家园重建的哲学工作。诗(Dichtung)与思(Denken)以及语言(spraehe)等成为他重点关注的哲学(美学)题域。但是,无家可归状态在现代性危机中变成了世界命运,历史天命。海德格尔深刻洞见到,“无家可归状态实基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因而“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二对存在的遗忘才是现代性危机的真正根源。他相信,“面临人的这种有本质意义的无家

36、可归状态,存在的历史的思会看出人的未来的天命就在于,人要找到存在的真理中去而且要走到找存在的真理的路上去。”由此信念,海德格尔一生便致力于建立存在本体论。他认为这一本体论也将重新为世界找回神圣的维度。因为神圣者只有在存在本身已经澄明且已被在其真理中认知了的时候才出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尤其是后期思想)是美学性或诗性的,所以他提出“诗意地栖居”,以及天、地、神、人和谐共融的“世界游戏(WeltSPieI)学说,来应对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构建存在者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审美式的精神家园。海德格尔是思想史少有的可与柏拉图、康德比肩的天才哲学家。但平心而论,就美学体系建构而言,海德格尔并没有任何复兴古典美

37、学以从根本上重塑现代美学的意识;就其影响而言,他也没有从根本上克疗现代美学的沉病。虽然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在现代性批判方向(包括对存在本体、神圣性、整一性的重视)与我们所倡的古典美学是一致的,但毕竟还存在许多差异,譬如现代古典美学要致力于建立一种真、善、美圆融一体的美学本体观,而海德格尔美学基本上延续的启蒙以来价值本体分化的传统;同时,他批判并试图超越形而上学(实际上他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但我们恰恰是要重建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等等。他的很多思想无疑源出启蒙现代性及其内在逻辑,故而其美学严格讲并没有真正彻底地跃出现代美学的统绪,充其量可以称作是古典美学的现代幽灵。七、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与古典美

38、学的现代复兴古典美学在现代美学史上的销声匿迹,是审美学挤压、排斥的结果,但更为本质的是启蒙哲学的主体性转向所导致的。因为,自进入中世纪以后,古典美学便依托基督教神学转化为神学美学的基本结构。这里古典美学的大宗师普罗提诺起到了关键性的枢纽作用。虽然一般奥古斯丁才被视为是“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但实际上神学美学应该从普罗提诺这里算起。没有他,就不可能有绵延近两千年底蕴深厚的基督教古典美学传统。古典美学与神学的结盟,古典美学凭借基督教的绝对统治地位,在中世纪达到了其巅峰。然而这一结盟也给古典美学带来一个毫无斡旋余地的致命灾难。中世纪结束后,罗马天主教便开始逐渐丧失对神学中美学问题的兴趣。而新教基于“

39、因信称义(SoIagratiaettides)和“惟独圣经”(SolaSCriPtUra)教义,一开始便对美和艺术采取漠视甚至弃绝的态度(如ZWingIi,Calvin),美学在新教神学中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领地,这一状况直到十九世纪“审美神学(AeSthetiCaITheology)的出现才稍有改观。所以近代以来,古典美学的衰败之势便已在基督教内部显现出来。但这种衰落并不是根本性的,至少在现代美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它还据有相对主流的地位,而且之后也没有完全从基督教神学中彻底消寂。古典美学的根本性衰落是启蒙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造成的。这一转向包涵主体理性的意识的觉醒,而主体理性觉醒在当时直接指

40、向宗教蒙昧主义批判,基督教首当其冲。古典美学由于在中世纪完全托付给神学美学,哲学的古典美学传统已经中断,其现代性转化仅靠近代以来便已式微的神学美学资源,根本无法通过启蒙理性的审查。现代审美学的异军突起,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神学的古典美学边缘化了。由于自身的衰微,所以甚至连一点挣扎的痕迹都没留下,古典美学便失去了进入现代知识谱系的机会。从此,这个美学传统也就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美学史的书写在审美学观念主导下,也将这个传统分割得七零八落,抛散在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断代美学史中,而近现代部分的美学史则根本不再提及任何相关信息。因此,现在人们已很难知道这样一个美学传统的存在了,即便是专业的美

41、学家或美学史家,也几乎没有人能看清这个传统。因为,既往的美学史从来就没有正面涉及这个美学传统,受现代美学史教育成长起来的美学家很难突破先入为主的美史学框架;但更重要的是,现代美学史观对他们思想的钳制,根本制约了他们发现美学的古典传统的能力,即便他们可能已拥有非常渊博的古代美学知识。其实现代以来,古典美学并没有随着现代美学的兴起彻底湮灭。它的传统仍然延续着,只不过是以一种潜流的方式或边缘化的方式存在,没有引起美学界的关注罢了。前面已经提到,虽然古典美学的传统已被现代美学遮蔽了,但其现代幽灵还游荡在那些关注古典思想的哲学家的美学体系里,谢林、黑格尔、海德格尔便是这些哲学家中的代表。通过这些哲学家,

42、古典美学以一种极其隐秘的方式在现代显灵。除此外,古典美学传统更主要的是通过基督教神学美学才得以延续到现在的。神学美学(TheologicalAesthetics),同我们所讲的古典美学一样,实际上也是个现代概念。大概1932年,以宗教现象学著称于世的荷兰宗教学家、神学家范德略夫(GerardusVanderLeeuw,18901950),在其艺术神学专著神圣与世俗之美(SacredandProfaneBeauty,1963)中首次使用了“神学美学”一词。这个词出现,也就意味着拉开了现代神学美学体系建构的序幕。现代意义的神学美学体系一一或可称学科,是在巴尔塔萨的手中成熟的,其上帝的荣耀便是这一学

43、科的里程碑。“神学美学”在巴尔塔萨那里有比较严格的界定,在他看来,美学对我们而言是纯粹神学意义的:对上帝绝对自由的爱的赐予的自明荣耀之信仰中的感知”,“由此我们意谓一种神学,这种神学根本上不运用世俗哲学美学(首先是诗)的神学范畴,而是用真正的神学方法从启示的宝库中发展其美的学说:“神学美学”的这一界定主要是针对“审美神学”而言的。他认为,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是让神圣启示自行设定美的标准的神学,而后者则是以美的俗世标准为神圣启示的美的标准的神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讲,神学美学是美学的神学化(神圣化),审美神学是神学的美学化(世俗化)。依巴尔塔萨的界定,现代神学美学的渊源实际可追溯到十

44、八世纪的哈曼(J,G,Hamann,17301788)那里。而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审美神学失败之后,谢本(M,J,Scheeben,1835-1888)便已基本上将世俗化的审美神学改造成了神学美学。新教在二十世纪通过巴特(KarlBarth,18861968)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神学的这一面向,到了内贝尔(GerhardNebel)的美的事件(DasErEignisdesSch6nen,Klett,1953)闻世,新教神学美学便已经比较成熟了。当然,依巴尔塔萨的判教,真正成熟的神学美学自然是他的神学美学。而这一点,应该也是没有异议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在神学美学上真正超越了这位大师。其实巴尔塔萨神学

45、美学已经同古代(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美学有了巨大区别。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他已经受到现代美学观念的影响,虽然他的神学美学作为基础神学和教义神学的护教学属性最大限度地压制了这方面的负面影响。所以,不能直接把他的神学美学与古典美学划等号。但他的神学美学,是明确以古典美学为对话对象的,而其自身也是古典美学传统在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复活。其实,巴尔塔萨是启蒙以来少有的能分辨出古典美学传统的人,在上帝的荣耀第四卷“导言”中,他明确提到:在美学还没有在晚期唯理主义(鲍姆加登)和批判唯心主义(康德)里被降格到限定在特殊知识领域的一门科学之前,它(当被视为是对抗作为整体的传统背景时)还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面向:形而上学

46、是关于存在的东西之存在的学问,并且就通过“存在”,这个意味着最终建立世界的多样性的东西而言,形而上学与神学不可分离。依这种观点,那种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认识到的此世之暂存性的真和善,为了它们能够被理解,被视为是锚定在永恒的整全性的真与善里的:以同样的方式,以单纯显现方式闪耀出光芒的美,也锚定在了永恒的绝对美之中,一种与“神祗”、“神圣”、“上帝”栖居在存在的完全dpxai(统治)里的美。这一直观,从荷马(Homer).品达(Pindar)开始,中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基督教的中世纪早期和中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这里,在KQ。入V(作为整体、声音、华丽和美的东西)是作为存在

47、本身的先验规定性之一的意义上,我们把这一直观命名为“先验美学”。圣经启示可以并且必须进行与这种先验美学的对话;通过同样的方式,它可能不会关心限定在此世界限内的局部美学。巴尔塔萨所谓的“局部美学”,指的是世俗化的现代美学;而所谓“先验美学”,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讲的古典美学一一巴尔塔萨也有AntikeAsthetik或KlassischeAsthetik(古典美学)的概念。这么清楚地看到古典美学传统,也许巴尔塔萨还是两百年来的第一个人一一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因为从来就没有人系统反思过这个传统。应该说,在巴尔塔萨之前,还没有任何人认真梳理过古典美学的资源一一他的上帝的荣耀第二卷至第七卷其实都可以

48、在某种程度上视为是对古典美学传统的梳理。当然,巴尔塔萨的梳理,其实也不是严格按美学史的方法进行的,他也没有这个具体的理论意识。他的梳理只是站在神学美学的现代建构立场上进行的理论资源回溯。尽管这一立场削弱了他在古典美学史研究上的贡献,但对他而言,这已经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了。毕竟,他的神圣美学主要是在进行神学的探索。美学的研究,不过是他在看到美在神学和哲学史中的遗失而引发的计划。其目的是要在宇宙论与人类学的神学进路失败之后,通过对神学的美的维度的重新开掘,为现代神学提供了一条理解上帝奥秘的奇异路径。尽管巴尔塔萨神学美学就其作为古典美学而言,其护教学立场带来了许多偏执的宗派色彩。但无可否认的是,巴尔塔萨作为神学美学之集大成者,其神学美学也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西方古典美学传统最为系统的反思总结和在基督教(天主教)神学传统内的现代重建。复兴古典美学,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绕过这位美学家的。其神学美学,是复兴古典美学传统不可或缺的基本参照坐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