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生活融入课堂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现统称为道德与法治,随着教材制定的人性化,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不再是陈旧式的教育模式,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吸取,合理利用教材,整合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创造更加宽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建设,回归生活化,让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关键词:生活社会体验融合实践发展一、了解生活,加深体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载体。随着科技智能教学的普及,以教本为标准的前提下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作用。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渠道,拓宽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本联系生活,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让课堂回归生活化。情感体验目标可以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带有情感的温度,不再是文字的乏味,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烟酒和毒品的害处,也知道了这些不利的东西在危害着我们大家的安全和健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危害,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和资料,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到抽烟,酗酒,吸食毒
3、品产生的严重后果。但最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调查身边的案例和自己所知道的真实事件来做报告,这样联系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传递的知识目标,也更有说服力。经过调查了解:1班学生:亲戚家的长辈因长期不知节制抽烟,导致身体产生疾病,最终得了肺癌。长期抽烟,肺都已经全部发黑班学生:大伯家的儿子因过年走亲戚,被人劝酒,在回家的路上,由于酒驾骑摩托不慎摔断了一根肋骨。还有一个亲戚喝完酒回家睡觉,呼吸不畅窒息而死。5班学生:爸爸的同事和朋友聚会被劝酒,结果酒精中毒。还有好多吸毒人员为了毒品,家破人亡。班学生: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新闻,我们国家的吸毒人员有一百多万,好多缉7毒警察因公殉职
4、倒在了缉毒一线听到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酒这样逝去了。这是血的教训I,远离烟和酒,对毒品说不。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加坚定了信心,并以此来劝告父母。很显然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的火苗就此种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学习有可能一个学生影响一班学生,再带动影响各个家庭,影响各个社区。二、加强认知,融入生活。生活是通过一桩桩小事和故事串联起来的。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各种网络直播,小视频,剧情表演,其实就是重现生活。通过科技,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如身临其境,感知情感。比如我们观看一部历史剧、参观博物馆,通过这些方式再现过去生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5、一系列展现中国中产党的影片展览播放,其中有一部觉醒年代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们党建立的艰辛历程。这部电视剧里的每一个人在历史上都有举重若轻的地位,这部电视剧的出现,很好的拉近了伟人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历史上那些有血有肉的伟人。这部剧唤醒了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共情,我想这也是它最成功的地方,受追捧的原因吧!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当地的风俗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没有太多的了解,没有见过,更别说体验。大多数孩子能了解我们国家大的节日风俗,对于家乡的文化没有过多的涉猎。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家乡节日文化的魅力,特地搜罗了本地有代表性的柳编,请了学校嗨子戏的小演员,带了枕
6、头馍,还录制了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到家乡的民俗风情,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感,增强热爱家乡之情,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而自豪。再如,在上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课时,其中设置了一个体验游戏叫模拟插秧,让学生扮农民伯伯在田间插秧的动作,时间设置只有仅仅一分半钟,有些孩子就已经气喘吁吁,腰酸背痛。可以想像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蚊虫叮咬,长时间的弯腰插秧是多么的幸苦。通过这份体验不少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真真的把悯农印在了心里,珍惜粮食的情感也在学生心中扎了根。除此之外,针对珍惜粮食,学校还举行了短视频的创作比赛,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在生活中实践着,把珍惜粮食的
7、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通过这次活动的参与,学生节约粮食效果显著。三、实践发展,走进社会。根据课程性质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个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受,具有特殊的价值。社会性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活动性,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狂打生活领域,不断更富自身的体验、情感、能力、知识、认识。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感知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生活进行引导,帮组他们形成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生活的意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良好品行和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从书本中汲取,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过
8、的不同领域都是教学内容的的组成要素,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充实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活动不断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重,重点讲解了塑料垃圾的危害。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增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塑料制品,可塑料垃圾却在危害着我们的社会。为了帮助学生帮助学生节约意识,增强环保意识,针对这一课,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是:身边有哪些塑料制品?塑料垃
9、圾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课前让学生提前进行了调查,根据这三个问题学生也自己积极主动的设计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一小组:我们的家用电器基本都是塑料制品,例如空调、洗衣机;塑料垃圾难以降解,会污染我们的土壤和环境;建议多研发一些新型易降解的塑料制品。二小组:身边的塑料制品最常见的就是塑料袋,由于生产成本低,大量的被人们所使用;塑料垃圾难以回收,大量焚烧,产生过量的污染物,造成了空气污染,严重的会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各种疾病;我们应该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三小组:塑料制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像家庭日常用品,
10、学习用品等等,因为使用起来太方便了,太廉价了,所以特别容易产生浪费和污染;我觉得塑料垃圾的危害已经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也已经被塑料垃圾所占领了,可想而知,塑料垃圾的危害有多大;首先要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行垃圾分类,寻找环保替代品,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爱护地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都知道,但仅靠个人力量是做不到的。一滴滴水汇聚起来就是大海,我们必须倡导全社会行动起来。为了响应号召,班级成立了环保小组,定期到社区宣传塑料垃圾的危害,号召更多的人参与保护环境,减少浪费的行动中来,为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核
11、心,用生活来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联系到真实生活,体验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会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结合生活体验,再到反思生活,让课堂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在社会中实践,是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四、总结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生活。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而这些习惯是生活的养。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要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学生的世界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教育即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走进生活,走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