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东汉的兴衰精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了解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和巩国统治的措施。2 .通过分析史料,绘制示意图,了解东汉中期外戚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黄巾起义的概况。3 .通过概括“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原因,认识统治者体恤民情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2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整体了超所学内容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
2、点在哪里。图片和材料导入展示“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中的相关介绍。设问这座陶俑反映了东汉怎样的社会风貌?以图片为导入,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知识讲解一、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教师展示两段史料,清学生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教师讲述,外戚王莽建立新朝,标志着西汉灭亡。同时展示材料说明王莽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而引发农民起义学生了解王莽新朝时期的社会危机和此后的农民起义。教师讲述,在农民起义中刘秀墀起,最终建立东汉政权。3 .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教师让学
3、生根据史料,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回答问题。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和光武中兴的出现,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教师展示“东汉人口统计表”和一段史料,说明秦汉武帝统治措施的成效和“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教师设置一个“合作探究”活动,说说“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学生运用所学,联系旧知,回答问题。新旧知识联系,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加强对“光武中兴”的理解。过渡:东汉初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政权却开始走向衰落。知识讲解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外戚专权教师展示“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和一段史料,让学生提取相关信息,最后概括外戚专权。
4、学生根据图表和史料得出结论。通过材料,让学生理淄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其次增加一个知识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展示知识拓展,关于“跋扈将军”的相关故事。2 .宦官专权教师展示一段材料,说明皇帝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夺回政权。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宦官权利的膨胀。3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教师用示意图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说明动摇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学生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该知识点。以示意图的方式来呈现这部分知识,既直观又便于理解记忆。过渡: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使的东汉统治越来越黑暗,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知识讲解三、黄巾起义
5、1.背景教师展示两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说说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即黄巾起义的背景。学生通过分析史料了解这部分知识。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黄巾起义的背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4 .概况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说说黄巾起义的概况。最后结合“黄巾起义形势图”,概括起义的相关内容。学生观看完视频后介绍黄巾起义的概况。通过视频了解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最后再进行概括归纳,既直观又清晰。随堂练习1.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导致这一王朝后期的政治事件是(C)A.秦末农民起义B.王莽夺取C.黄巾起义D.张骞通西域2
6、有关东汉政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B.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D.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3.如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A)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4.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这反映出的东汉历史现象是(D)A.丞相权力膨胀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宦官专权D.外戚专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毛泽东曾评价汉光武帝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请同学们搜集资料,了解一下光武帝的相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