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0.83KB ,
资源ID:397538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延安时期我们党如何领导工业生产.docx)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延安时期我们党如何领导工业生产.docx

1、延安时期我们党如何领导工业生产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此后的13年时间里,党中央带领陕甘宁边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边区发生了徵天覆地的变化。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水平落后,军民经常食不能果腹、衣不能御寒,加上国民党对边区实行断供、断邮的财政封锁政策,加上日军对边区屡屡发动进攻,边区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党中央适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积极领导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着力培育和发展近代工业。延安时期,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允许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导致边

2、区工业品从武器弹药到衣帽被褥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为此,我们党主张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以保障抗战的需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积极发展轻工业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首先,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保障军需的同时满足一部分民用。1938年3月,边区成立军工局统一管理军事工业,将原有的红军兵工厂分拆整合,陆续组建了军工局一、二、三厂,延安通信材料厂、紫芳沟化学厂等军工厂,后来发展到10余家,工人由100余人发展到1300多人。这些兵工厂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八路军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其次,充分利用边区优势资源发展工业,保障自给。陕甘宁边区有比较了丰富的石油、盐、煤、铁、牲畜

3、皮毛、药材等资源,在边区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投资下,部分工业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1938年在边区政府万余元的投资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延长油厂复产,经过多年经营,不仅满足了边区燃料油的需求,副产品煤油、石措和石墨的供给也大大提升。盐、皮毛、甘草被称为“三边三宝”,边区人民积极投入到这三种特产的生产中,使之发展成为边区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最后,发展能满足群众日常需求的轻工业。从1939年成立新华肥电厂年产2万条肥皂,发展到1944年年产量增加至62万条,不仅完全满足边区人民的日常需求,而且能够部分销售至周边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边区由一家造纸作坊发展到拥有12家公营造纸厂,到1944年总产量达

4、1.5万令,能够完全满足边区的用纸需求。重视新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主要还是代代相传、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技术。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在边区还是新事物,而新的工业产业的发展又必须靠近代科技提供支撑,为此,党和边区政府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制定奖励实施办法,鼓励创新。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鼓励下,边区的创新氛围浓厚,基于实际需求的新发明不间断涌现。比如,华寿俊和王士珍用黑豆皮、黑格蓝根、黄白刺根等植物提炼制作染料,新华化学厂成功试制出酒精,难民纺织厂改善纺织机器和漂染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开办展览会,宣传推广新技术。1938年1月,边区政府举行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展出

5、了布匹、毛巾、鞋袜、纸版、铅板、汽油和各种副产品,以及手榴弹和修配的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等军用品。展会不仅展示了新工业产品,而且促进了新技术的交流与推广。鉴于本届展会的良好效果,边区政府于1939年5月起多次举办边区工业展览会,大大激发了边区群众的生产热情。第三,在报纸上开设专项栏目,普及知识。1938年10月新中华报开辟“经济建设”专项栏目,1941年5月解放日报创刊,于同年10月开设“科学园地”专项栏目。这两个专项栏目遨请了各个方面的专家撰稿,先后发表了抗日肥皂制出经过石油是怎样提炼的等许多与工业相关的科普文章,为新技术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千方百计培养使用科技人才。抗战初期边区的工业人才主要

6、来源于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老军工和全面抗战爆发后到延安的工业界人士,两者人数都非常少,到1939年全部工人也就700人左右.随着国民党政府对边区封锁的加剧,外部人才越来越难以进入边区。面对为了发展工业而产生的巨大人才缺口,党和边区政府积极采用措施,从边区内部培养使用科技人才,激励群众发明创造新技术。第一个是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1939年边区党委发布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领导和吸纳。为了落实指示精神,各地各部门纷纷制定具体措施优待有专门特长的人才。第二个是建立专门学校或开办培训班,培养人才。1937年9月,林伯渠、吴玉章等人发起成立陕北公学,以“落地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

7、办学方针。1939年中央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此外,边区政府还先后成立了陕北通信学校、延安摩托学校、延安药科学校等中高等学府,这些学校数年间为边区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人才。各工厂也积极开办短期培训班以期能够快速扩大工人队伍,如成立艺徒训练班,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培训人才。三是成立科学社团整合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广泛地组织和团结自然科学界人士,边区开展了自然科学运动,并于1940年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该会下设机电学会、军工学会、冶炼学会、生物学会、地矿学会等10余个分会,有效整合了边区的人才资源,为边区的自然科学运动和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四是通过“劳动英雄”塑造新的劳动者。每一届的边区博览会上都把先进人物作为“劳动英雄”进行表彰。在工业领域,最著名的“劳动英雄”要数赵占魁。1942年9月,边区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边区的工人向赵占魁学习,掀起了一个广泛学习赵占魁的运动,人们结合自身生产实践在工艺创新上取得了许多成绩,提高了生产效率。许峰王子东来源:学习时报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