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方案为贯彻落实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 -2027年),加快推进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 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重要 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资源 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双招双引和企业培育为抓手,以“龙头企业 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产业生态”为引领,锚定关键环节,延链 补链强链,实施三大任务、四大行动,加快构建新能源1+3+1 产业格局,形成新能源制造业和新能源利用互融共生的产业发展 矩阵,着力打造全市域统筹
2、布局、全链条集群集聚、全场景综合 应用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推动皖北高质量发展取得 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目标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 制造业与新能源利用深度融合,形成涵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 应用示范等领域,省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7年,以硫化镉薄膜电池应 用技术等为支撑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氢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新型储能、先进光伏、 风机制造、充换电装备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1+3+1新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产业产值力争达到 150亿元。产业生态逐渐完善。到20
3、27年,新能源要素保障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示范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日趋优化, 基本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各载体特色突出、产业全链协同、集群 效果显著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 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力争建成新能源 产业创新平台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 以上。示范应用加速推进。到2027年,全市硫化镉薄膜电池、 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应用场景 不断丰富,建成一批源网荷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光伏建筑 一体化、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等示范应用项目,绿色电能替代比例 进一步提升。专栏1 ,+3
4、r新能源产业体系1是以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打造1个以硫化镉薄膜电池应用技 术等为支撑的未来产业先导区。3是大力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3大特色产业,打造区 域优势特色新能源产业示范区。以谯城区、涡阳县为核心承载区大力发展 氢能产业;以谯城区、蒙城县为核心,全市域统筹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以 全市各县区中心城区为核心发展地热能产业。1是打造全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统筹全市资源禀赋,布局 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促进新型储能、先进光伏、风机制造、充换电 装备制造等集聚发展。三、重点任务(-)打造石帝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蒙城县抢抓政策机遇,聚焦薄膜电池细分赛道,围绕新 型硝化镉薄膜电
5、池技术研发、国产装备制造、配套辅材制造及绿 色低碳示范应用开展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碎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 业先导区,做好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下的新质生产力试点推广。 一是大力推进核心装备制造。支持蒙城县依托繁枫真空科技打造 硫化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大对龙谀科技等行业龙头企 业招引力度,加快推进蒙城繁枫真空2GW新型高效硫化镉薄膜 太阳能光伏玻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碎化镉薄膜核心装备制 造规模。支持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国家级高真空实验 室,加快真空电子光学镀膜、真空金属镀膜、新型硫化镉光伏真 空传输镀膜、新能源锂电池铜箔双面镀膜等高端设备研发生产。 二是加强配套辅材制造。提升适配碎化
6、镉薄膜电池产业发展辅材 配套制造能力,支持光伏玻璃、铝型材等配套材料发展,重点发 展确化镉超薄光伏玻璃盖板(背板)和太阳能电池用高温玻璃基 板、封装胶膜、减反射及导电发电用靶材等材料。引进长寿命、 高安全的硫化镉薄膜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光伏构件、 光伏瓦。三是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推广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 用,重点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X新型农业大棚、新型智 能地面光伏电站、光伏+5G、光伏+储能+充电等场景应用。到 2027年,硫化镉薄膜电池产业产值25亿元以上,力争建成硫化 镉薄膜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专栏2硝化镉薄膜电池产业发展重点以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支持蒙城繁枫真空科
7、技有限公司发展,谋划 招引龙颁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蒙城繁枫真空2GW新型高效碎化镉薄膜太阳能光伏玻璃、 上海伏睿思特年产330MW硫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嘉元年产330MW确 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建设。(二)创建区域优势特色新能源产业示范区。聚焦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3大特色产业,全市域统筹 布局,强化产业培育和示范应用。到2027年,将市打造成具有 区域优势特色的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力争产值25亿元以上。1 .大力培育绿色氢能产业。以涡阳县、谯城区为核心承载区, 抢抓源网荷储一体化政策机遇,围绕氢能装备、绿电制氢、 氢能输储用等,科学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一是谋划推进氢能装 备制造。
8、依托阳光氢能、泰越资本等企业,大力发展电解槽、电 堆等氢能装备制造。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度,谋划引进一批氢能 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支持开展高性能离心式空气 压缩机、轴承、电机、氢气再循环泵等电池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 发。二是积极推进绿氢制取。以涡阳化工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 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阳光电源等企业在亳布局氢能研究院,重 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制氢、 碱性电解水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等绿氢制备成套工艺 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支持 有条件的县区积极开展生物制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制 氢示范应用。三是强化氢能
9、输储用。围绕氢能输储用,通过以商 招商、产业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招引中能建氢能等企业建设 氢能产业园,探索打造可再生能源制氢一合成氨一合成氨储运 氨氢利用一绿醇”产业链。统筹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符合 条件的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制氢加氢装置,支持新布点加 油站同步规划建设加氢设施,积极探索氢、油、气、电多元场站 发展模式。到2027年,力争全市氢能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专栏3氢能产业发展重点谋划推进泰越资本氢能绿电产业园、中能建氢能产业园、阳光电源 氢能一体化等项目建设。2 .统筹推进生物质能产业。以谯城区、蒙城县为核心承载区, 全市域统筹推进生物质能发展。一是发展生物质发电。建立健全
10、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鼓励生物质发电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提 高秸秆燃料化利用比重,合理规划布局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 目。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覆盖乡镇的生活垃圾收 集转运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统筹布局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 电项目。二是发展生物质燃料。以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 重点,依托创亿生物质燃料等企业,大力发展秸秆生物质颗粒燃 料、城市锅炉供热燃料、大型生物质颗粒燃料等生物质固体成型 燃料产品。以利辛县为重点,依托皖能集团等企业加快生物天然 气示范项目建设,扩大乡村生物天然气和沼气利用规模。鼓励发 展餐厨废油制生物航空燃料,推进生物航空燃料示范应用。到 2027年,全市生物质能
11、产业产值15亿元以上。专栏4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创亿生物质燃料科技 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惠冉嘉能生物质天然气生产、利辛皖能生物科技生物质天 然气生产、古井镇生物质供热等项目建设。3 .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产业。以各县区中心城区为核心,积 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谋划推进地 热装备制造。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推动机制, 以地热能开发利用带动地热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引进相关行业龙 头企业,建设地源热泵等装备制造项目。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充分发挥市行政中心地热能改造、市人民医院地热能改造等项目 试点示范作用,推广地热能
12、开发模式,支持新建、改建、 扩建民用建筑优先使用地源热泵系统集中供暖(制冷),推动地 热能供暖(制冷)由公共建筑向住宅和工业建筑延伸。探索适合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商业模式。三是有序推进项目实施。结合城市 功能活力提升,大力推广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分布式供 暖(制冷)综合能源站,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对具备改造 条件的公共建筑,排定地热能改造先后顺序,加快推进地热能改 造项目实施。因地制宜推进用能大、能耗高企业实施地热能改造, 实现绿色建筑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专栏5地热能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地热能改造、市肿瘤医院地热能改造、亳 芜现代产业园区人才公寓地热能改造等项目,探索推
13、进全市浅层地热能 开发利用特许经营项目。(三)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区。依托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统筹布局建设新能源装备 制造产业园区,促进新型储能、先进光伏、风机制造、充换电装 备制造等集聚发展。到2027年,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00 亿元以上。1 .大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以谯城区、涡阳县、亳芜现 代产业园区为核心承载区,依托四维能源、碳什科技等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部件、储能系统集成,不断拓展储 能应用场景,打造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大力发展储 能电池。支持各县区、园区差异化布局产业链重点环节,构建区 域集聚、优势互补、配套协同的储能电池产业发展
14、格局,形成正 负极材料、隔膜一电池一配套零部电池管理系统一电池高效 循环利用全产业链。重点支持涡阳县依托涡阳化工园区打造新 能源电池材料园中园,重点招弓I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电芯、 隔膜等生产企业。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按照以荷定源原则, 为新能源制造业项目配套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招引国轩高 科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储能电池生产规模。支持谯城区充分 发挥导电浆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集群优势,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 心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瞄准固态电池发展方向,加强储能电池 技术储备。二是支持储能系统部件发展。充分发挥利辛县绿色电 力资源优势,积极招引承接一批压铸件、机柜机箱、锁金件等高 载能储能电池部
15、件生产项目。三是重点发展储能系统集成。支持 涡阳县依托阳光电源等企业,围绕储能逆变器等关键产品,招引 一批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扩大储能逆变器产能和规模。支持谯 城区依托四维能源等企业,大力发展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 成等产业关键环节。四是推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依托涡 阳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育废旧锂离子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重点发展报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再生利用,开展电池壳材料,正 负极废粉,锂、银、钻、镒、铜、铝等金属材料以及废塑料等高 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废旧锂离子电池梯级利用,推进在充 电站储能、低速电动车、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的安全应用。五是 扩大储能应用场景。大力支持光伏、风
16、电等新能源与储能设施融 合发展,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加大新型 储能电站项目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储能对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电网 调节保障作用。到2027年,全市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40 亿元以上。专栏6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四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亿昇达科技有限公司、碳什科技有 限公司、锂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谋划推进凯诺日产100万支锂离子电池、国轩高科IOGW电池制造、 戴胜鸟年产300MW太阳能铜锢绿硒(CIGS )薄膜电池、道阳电源年产 2GWh储能系统集成、高能时代固态电池、谯城区分布式储能设备制造等 项目建设。2 .做大做强先进光伏产业。以涡阳县、蒙城
17、县为核心承载区, 重点发展光伏逆变器及配套设备、先进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等重 点产品,打造先进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一是扩大光伏逆变器 及配套设备生产规模。支持涡阳县依托阳光电源等企业,进一步 扩大光伏逆变器生产规模。支持涡阳县聚焦产业升级方向,重点 招引光伏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逆变控制一体机等设备生产 制造企业。支持阳光电源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发集电力变换、远程 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环境自适应等于一体的智能逆变器 产品。二是促进先进光伏组件发展。支持宏阳新能源、安迈新能 源等组件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涡阳县、利辛县围绕光伏 背板、焊带、边框、密封胶、接线盒等环节,重点引进一批辅材 制
18、造企业。推动捷普盛光电等企业发展高性能光伏封装盖板玻 璃、透明导电玻璃和聚光组件玻璃等产品。三是支持先进光伏电 池发展。支持亿晟达科技、汉丝新能源、凯诺新能源等企业围绕 锂离子电池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等指标,提升产品性能水平。 支持涡阳县重点发展转换效率高、服役周期长的大尺寸晶硅光伏 电池。四是重点发展光伏电站智慧运维。积极推广应用光伏电站 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联合 相关科研院所,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 人机、智能Al系统平台等产品。五是开展退役光伏设备循环利 用。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机遇,开展光伏设备更新行动,鼓 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光伏
19、组件中的光伏层压件、边框、接线盒等 部件开展高水平再生利用,加强光伏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再制 造。六是规范有序推进光伏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因 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项目。鼓励利用大型工商业厂房、公共建筑等 屋顶资源,多途径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到2027年,全市光伏产 业产值20亿元以上。专栏7先进光伏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宏阳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省安迈新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捷普盛光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加快推进道阳电源新能源制造产业园、安迈年产300万套光伏接线 盒、禾望新能源年产L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浙江宏阳新能源年产 2GW光伏组件等项目建设。3 .做精做优风机
20、装备制造产业。以蒙城县、涡阳县为核心承 载区,重点发展大功率风机整机和风机零部件制造,加快推动风 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一是促进风机整机发展。依托三一重 能、东方电气、华能等企业,瞄准大功率、智能化发展方向,招 引一批风机整机制造项目,开展大功率风机整装制造。完善风机 运维中心、智能云中心等配套服务支撑体系,推动风机制造企业 深耕运维市场。二是扩大风机零部件规模。把握风电机组国产化 契机,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叶片、逆变器、风 机轮毂等产品竞争力,配套发展高稳定性、高耐腐蚀性的全钢风 电塔筒、钢混式风电塔筒。瞄准电控系统、主轴等附加值较高的 关键零部件领域,招引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
21、业,加速形成风电叶 片、塔筒、电控系统等全产业链配套生产能力。三是推进风机设 备循环利用。鼓励再生利用企业开展退役风机、退役设备拆解, 围绕风电机组中的基础、塔架、叶片、机舱、发电机、齿轮箱、 电控柜等部件开展再生利用。积极推进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承 等高值部件再制造。四是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优化风电建设 布局,积极推进风电就近、就地利用。到2027年,全市风机装 备制造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专栏8风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北京天杉高科风电科技责任有限公司、达必立新能源科技有限 公司等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湘安年产100万件智能制造、阳光电源风电主机及附属设 备制造、北京天杉高科风电混塔制造等
22、项目建设。4 .加快发展充换电装备制造产业。以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 园区为核心承载区,大力发展充电桩整桩、充电桩零部件,壮大 充换电装备制造业规模。一是扩大充换电装备制造规模。充分发 挥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等优势,招引一批交、直流充电桩、 无线充电桩、换电设备制造企业。支持谯城区依托金电新能源科 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动大容量、高可靠性、安全便捷的充电设 施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风光+储能、 智能交通等新技术融合发展。二是促进充换电装备零部件产业发 展。抢抓我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区发展机遇,支持现有插 头插座、外壳、线缆材料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规模,打造一批 充换电装
23、备零部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依托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电 子信息产业园,招弓1一批充电模块、电机、芯片、接触器、断路 器等充换电装备零部件制造企业。三是支持充换电设施建设。引 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电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 逐步向乡镇、城郊、偏远地区延伸覆盖。重点推进公共领域停车 场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建设,以产业应用带动充换电装备制造。到 2027年,主城区力争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充电服务圈,县 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换电站 23座,公共充电桩7787个,专用、自用充电桩5200个,全市 充换电装备制造业产值10亿元以上。专栏9充换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金电新
24、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匡核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合理规划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四、重大行动(-)产业升级行动。1 .实施精准招商。强化双招双引,积极参与投资行、 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活动,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加强对新能源产业 集群建设展示推介和项目招引,梳理重点招引目标企业,统筹优 化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通过以商招商、基金招商 等方式,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在亳投资,促进新能源制造业集聚发 展。2 .加大企业培育。支持新能源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成为具有 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型企业。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 梯次培育机制,加强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推动龙头企 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
25、研院所等组建一批产业链上下 游企业共同体,积极开展产业链协同合作。到2027年,力争新 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实施产业 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鼓励企业应用教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大技 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引导新能源企业3年内完成新一轮技术 升级改造,促进产能整合与优化提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 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达15个以上。4 .培育重点产业园区。强化示范引领,发挥园区对产业高质 量发展核心承载作用,以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特色产业园区为重 点,推动相关项目和资源向园区集聚,吸引
26、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培育储能、先进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特色园区,增强新能源 产业竞争力。专栏10重点产业园区L涡阳经开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光伏、氢能、资源循环利用等产 业。重点招引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风机零部件、新型储能系统、新能 源电池材料等产品生产企业。依托涡阳化工园区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园 中园、围绕氢能装备、绿电制氢氨醇、氢能输储用等,谋划建设氢能产 业园。引育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退役风电及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企业。到 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50亿元。2 .蒙城经开区。重点发展硝化镉薄膜电池、风机装备制造、生物质能 等产业。聚焦薄膜电池细分赛道,重点发展硝化镉薄膜电池和相关装备制
27、 造,打造以硫化镉薄膜电池产业为重点的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华能 集团等企业,重点招引大功率风机整机和风机零部件制造项目,加快风机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企 业发展壮大。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40亿元。3 .利辛经开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充分发挥利辛 县新能源电力资源优势,招引承接压铸件、机柜机箱、锁金件等高载能储 能电池部件生产项目。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建设,扩大乡村生物 天然气和沼气利用规模。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0亿元。4 .谯城经开区。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支持谯 城区加快推进泰越资本氢
28、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解槽、电堆等 氢能装备制造。支持谯城区依托碳什科技、四维能源等重点企业,打造以 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储能电池、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形成储能系统制造优势 集群提前布局招引一批固态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能电池技术储备。 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企业,推进生物质能项目建设。到2027年,新 能源产业产值达30亿元。5 .高新区。推进新型储能、地热能、硫化镉薄膜电池+光伏等新能源 场景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光伏、新型储能、充换电装备等装备制造业。6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充换电装备制造等产业。 依托奇瑞新能源、国轩高科等重大企业项目,按照“以荷定源原则,扩 大储能
29、电池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充电桩整桩、充电桩零部件,壮大充换电 装备制造业规模。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0亿元。(二)绿色发展行动。L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建设零碳产业 园区。支持重点园区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 励重点企业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艺流 程深度降碳改造、运输工具电动化、企业供应链碳管理、产品碳 足迹核算认证、企业ESG机制等开展先行探索。2 .实施绿色制造。引导新能源制造企业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 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 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开展工业产品绿色
30、设计,培育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行 绿色制造模式,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创建国家级、 省级绿色工厂。鼓励阳光电源等新能源头部企业打造绿色低碳供 应链,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到2027年,力争新增 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5家以上,绿色供应链 管理企业1家以上。3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涡阳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围绕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退役风电及光伏设备循环利用,谋划建 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园,加快培育新能源再生资源回 收利用产业链。持续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能源梯级利用, 鼓励企业采用集中供热,推进园区清洁能源替代,积极稳妥推进 分布式能源及光
31、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专栏11绿色转型工程1 .零碳产业园区。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产业园区 多元化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申报省级零碳产业园 区,到2027年,力争打造省级零碳产业园区12个,在新能源产业培育、 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园区全面绿色转型等方 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 .绿电”产业园区。以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利用为目标,选取基础设 施完善、新增负荷较大的工业园区,坚持增绿、用绿、扩绿,统筹风 光资源和用电负荷分布,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模式探索”绿 电产业园区建设。在符合电力规划布局和电网安全运行条件的前提下, 探索通
32、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向产业 园区或企业供电,促进新能源制造业与新能源利用深度融合发展。3 .零碳工厂。在新能源产业中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开展零碳工厂建设, 到2027年,力争打造零碳工厂1一2个。(三)创新引领行动。L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能源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规划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完善公共创新平台支撑体 系。构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孵化平台。加强与合肥综 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省重点实 验室、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省级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技 成果产业转化基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 设,引导有条件的
33、企业建立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 (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到2027年,力争 建成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 企业20家。2 .加强多层次人才引育。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建立双招 双引人才库,引进急缺高端科技人才,采用“星期六”工程师 等方式,持续柔性引进一批新能源领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加强 绿色技术创新人才招引培养,开展亳揽英才智汇药都招才 引智高校行活动,鼓励学院等设置绿色技术相关专业,建设绿色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服务支撑新能源产业重大需求的技 能技术人才。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科技大市场、市网上技术大 市场等平台,精准高效
34、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促成新能源科技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建设一批新能源领域专业孵化器、众创空 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平台。到2027年,全市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7 家以上。专栏12创新引领行动1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市环保锌镒电池工程技术研究等市级 创新平台升级为省级创新平台。支持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东方新 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2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围绕新能源产业需求,支持低成本、高转 换效率、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铜锢镂硒 (CIGS X硫化镉(CdTe )等新
35、型薄膜电池。支持新型高效逆变器(设备) 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光伏电站智慧监控管理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 快推进面向微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长时间、低成本、大容 量储能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余热回收技术应用,促进能源梯级综合利用。(四)示范应用行动。L支持新能源多元融合应用。一是开展硫化镉薄膜电池光 伏+规模示范应用。积极拓展硝化镉薄膜电池应用新场景,大 力推进碎化镉薄膜电池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上 的示范应用。探索发展光伏+交通”光伏+工业光伏+大数 据中心”等应用新模式。二是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开展氢储能在 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支持氢能企业与 整车企业加
36、强合作,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突破方向,推进低成本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乘用车制造技术引育。三是推广生物质能示 范应用。推广应用生物质天然气,支持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 管网,探索生物质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谋划建设一批生物天然 气项目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四是探索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新场 景。探索以特许经营模式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推动政 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实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鼓励开展地 热能+多能互补示范应用。2.拓展新能源+新模式”示范应用。全面应用推广国家绿 色电力证书制度,积极开展绿色电力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拓展 新能源消纳空间。引导支持储能设施、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 交易,完善风
37、电、光伏发电、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光 伏+储能+虚拟电厂三位一体综合示范,推广多元储能系统,培 育新能源+共享储能、源网荷储、多能互补等应用新模式,拓 展多元化储能应用场景。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进光储充 换一体站、风光制氢加氢站试点示范。专栏13新能源ZF范应用场景1 .硝化镉薄膜电池应用示范。支持硫化镉薄膜电池产品推广应用,积 极开展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互补型光伏电站建设,探索利用蔬菜 大棚建设光伏项目。在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2 .氢能应用示范。加快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拓宽氢燃料电池应用场景,推进氢燃料电池在物流车、公交车等交通领域
38、 试点应用。探索电网氢储能调峰等新模式。3 .浅层地热能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地热能改造、市肿 瘤医院地热能改造、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人才公寓地热能改造等项目,探索 推进全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特许经营项目。五、保障措施(-)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 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 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落实全市新能源产业发 展战略部署,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 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实工作力量,形成工作专 班,与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密切协作。各县区、园区要严格落实
39、属地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推 进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细化制定产 业招商、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坚持“一县一策精 准发力,完善专项支持政策。针对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依规优 先给予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指标支持。预留一定规模的新能 源建设指标,用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三)拓宽融资渠道。全面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财政支持政 策和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落实省支持先进光伏和新 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加快摸排新能源产业集群 建设融资需求,建立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白名单,加强与金 融机构对接,支持银行、保险等机构提供
40、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 专项服务。(四月虽化项目支撑。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等政策机遇, 积极谋划新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储备项目。围绕零碳产业园区建 设,谋划招弓I一批低碳、零碳项目。围绕1+3+1产业体系, 编制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计划,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 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发展动 力。附件:1 .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示意图2.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市新能港声Q经群布局云爸口BkLs阜阳市淮九市亳州高新区地热能谯城区绿色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充换电装备制造,119W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生物质能地热能新型储能充换电装备制造利辛县涡阳县绿色氢能地热能新型储
41、能先进光伏生物质能地热能新型储能先进光伏蒙城县硫化镉薄膜电池生物质能地热能风机装备制造市薪能渔声Q璞群建渔工行领寻J困成房名单为全面落实省、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决策部署,经市政府 研究,决定成立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组长:秦凤玉 副组长:左龙 钟治峰成员:于群名单如下: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汤德余亳颊代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丰市政协副主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闫文昭 市政府秘书长刘仲远市政府副秘书长梁绍彬市政府副秘书长江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长雅 林 市委督查考核& (市政府督查考
42、梭)主任 王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林兵市教育局局长郑虹市科技局局长路文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赵良市财政局局长陈长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金 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林忠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利华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程效银市应急局局长钱飞龙市统计局局长张守雨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龙洪明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李 涛 建安集团董事长汪 泳 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叶善勇人行市分行行长张天鹏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监管分局局长丰霄寒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万洪超利辛县委副书记、县长 宋保众谯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康红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王林同志任办公室主 任,市发展改革委纵双园同志、市工业和信息
43、化局王浩同志任办 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按分工自行 调整,不再另行发文。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为贯彻落实皖北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加快推进全 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重要 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 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发挥本地产业优势,链接 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和行业知名民营企业等外部优质资源, 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内生动能,以提质扩量为牵引,以转型升级 为主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44、增强创新活力,做优产业生态,全 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规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培育五百 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构建皖 北地区新材料产业新高地。二、主要目标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T+4+1 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力争跻身皖北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 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省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到2027年,力争全市新材料产业领域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80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0亿 元,全产业链规模达到560亿元,形成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基地I企业引育。到2027年,力争引进培育行业优势企业2-
45、3家, 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15家左右,新增产值超亿元新材料 企业40家。平台建设。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 和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初步构建产学研结合紧密、协同良好、 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体系。专栏1-1+4+1新材料产业体系1是以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为承载区,重点发展绿色建筑 新材料。到2027年,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4是以利辛县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以谯城区为核 心,大力发展超硬材料;以谯城区、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核心, 大力发展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以涡阳县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 化工材料。到2027年,新型纺织材料、超硬材料、
46、新型食品药品包装 辅助材料、先进化工材料产业产值分别突破70亿元、50亿元、40亿元、 30亿元。1是以涡阳县、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承载区,大力发 展前沿新材料。到2027年,前沿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三、发展路径(-)做强做优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一是打造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中联湘谯、中联新 材、鳄鱼尼卡、泰山石膏、特蒙德等龙头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 智能化转型,重点发展具有轻质、高强、利废等特性的新型墙体 材料,高水密性、气密性、耐久性和无污染性的新型防水密封材 料,以及集节能、防火、保温、降噪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保温隔 热材料。依托信义玻璃、鸿运玻璃等企业,重点发展节能型
47、建筑 玻璃材料。吸引集聚一批绿色建筑科技服务、原材料供给、物流 运输等配套企业。力争到2027年,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 破350亿元。二是积极拓展产业发展领域。依托鸿路钢构、杭萧 钢构等企业,大力发展钢构材料等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推广适 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水泥基材及制品、内外墙板、节能门窗等部品 化建材。推动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和工程项目,引 进设计施工一体化特级企业。到2027年,建立涵盖设计、施工、 材料、部品部件生产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三是着力加强产 业生态协同。成立市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和 产业布局,探索建立一站式建筑材料供应平台,提升绿色建筑新 材料供
48、应链水平。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推进水泥行 业协同减污降碳,组织海螺水泥、万佛塔水泥等企业有序推进水 泥低碳绿色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海螺绿色新型环保材料产业 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再生骨料、微粉、再生铝等建筑废弃物 回收再利用。专栏2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方向: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节能型建筑玻璃材料、钢构材料、建材循环利用等重点企业:涡阳县鸿路建材有限公司、涡阳县盛鸿科技有限公司、 涡阳县鸿锦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中联湘谯建材有限公司、住方智能 制造有限公司、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佰世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重点项目:海螺绿色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新型环保合成 树脂瓦生产加工项目、睿光陶瓷真空微珠气凝胶保温隔热材料生产项目 等布局区域: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二)升级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产业。一是做强轻纺服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依托利辛县 纺织服饰发展基础,以园聚链、以链集群,支持伯希和、翰联色 纺、富亚纱网、飞亚纱业等重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