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发言材料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发言材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六个坚持”的原则,为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进
2、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需要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增强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正确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改革面临的时与势、危与机、有利与不利,为改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需要顺应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明确改革目标任务、优先序、时间表、路线图;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铲除顽瘴病疾,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需要广泛凝心聚力,形成有利于改革的舆论氛围、政治生态和外部环境。所有这些,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
3、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用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都要由党中央统指挥、统号令。各级党委(党组)要落实领导责任,紧密结合实际,谋划好、推动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抓好重大改革举措的组织实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改革,做到既挂帅又出征,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要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
4、容,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坚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着力解决I二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充分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枳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目的是为r人神,推动形成亿万群众满腔热忱投身改革、万众一心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动改革的生动局面。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办法探索
5、解决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历史发展有着内在规律,其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把握历史规律越深刻越全面,前进方向就会越明确越坚定,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就会越强烈越持久。守正就是要坚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创新就是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变革现实、扫除障碍,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成功开辟的
6、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不可偏废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充满未知、充满风险挑战,必须在除旧布新、开拓创新中破浪前行,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使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前景更加美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保持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不动摇,坚持贯通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不偏离,坚持继
7、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不放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迷失。要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突出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改到位,不绕道、不退缩、不回避,进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生机勃勃。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
8、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承载着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纲领、战略战术,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先进制度并不是一经建立就成熟定型、尽善尽美的,而是需要在不断改革中日益巩固、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突出出来,就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
9、新重要制度。对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等根本制度,要亳不动摇坚持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基本制度,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对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重要制度,要加大创新力度。要遵循制度建设规律,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把中央要求、群众期吩、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维护制度权威,强化刚性约束
10、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没有特权、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法治是国家治理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是一个通过革故鼎新增活力、添动力、聚合力的过程,需要依靠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有序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
11、中完善法治,坚持法治和改革同向发力、同步推进、相互促进,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有效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以全而依法治国的突出成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要考虑法律依据,需要制定新法的,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推动制定相关法律,特别是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按照法定程序获得授权;现有法律不适应改革要求的,及时推动相关法律的修改和废止,防止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
12、要注重运用法治威力巩固和拓展改革成果,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上升为法律,使之成为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要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把法治信仰、法治权威、法治效用贯穿和体现到改革的全部实践中。六、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用全面系统的、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当前
1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互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各种社会矛盾深度交织,更加需要我们用系统观念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事业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联度高、协同性强,许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单打独斗、单兵突进,也不能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方法,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系统谋划推进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全会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全篇贯
14、彻着系统观念,落实好全会重大部署也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原则,突出反映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划时代意义上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长期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深化了党对改革问题的理论认识。1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始终沿着系统化和集成化方向一步步向前推进。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
15、央就从系统思维角度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改革要通过试点、一个一个领域逐步推开。随着改革的深入,面对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的思路,要求“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一些具体领域的改革进入新征程、深水区,“各自为战”式的改革已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善于从众多个别经验中发现一般共性,从一般共性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规律性做法,将其及时上升为整体性制度规范。因此,改革理论上的系统集成,也随着实践探索上的划时代变化而产生。系
16、统集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辩证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的辩证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涉及全过程各方面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运用好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一个领域试点到多个领域展开,每走一步都涉及系统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局部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既符合中国国情并富有中国特色,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7、充分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与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系统集成是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要运用好这个法宝,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竹记深刻指出:“研究和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必须科学认识改革的本质要求、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系统集成,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
18、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面对进一步深化系统性改革的客观要求和繁重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改革举措,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原创性和历史性上把我们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大大地推进了一步。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推动系统性和整体性改革的经验,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上的鲜明特色,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以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能更好地实现
19、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也就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2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掌握和运用好方法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准确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紧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次全会深入分析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众多复杂矛盾和问题,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注意区分轻重缓急。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体推进改革中要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起来。在两点论上,强调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
20、兵突进、顾此失彼。在重点论上,强调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整齐划一,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把握改革重点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我们党从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心任务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其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依然是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利于推动其他各方而的建设和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
21、展的物质条件,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突出重点首先必须抓好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巾记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每一个时期根据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不同又有一定的侧重点,这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先从农村进行突破后又以城市为重点、再逐步推动各项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道理。抓住改革的重点,就能够嬴得改革的主动权;更加注弟突出改革重点,就能够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带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
22、质生产力,在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前提下,还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增强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找准改革着眼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入解决难题,紧盯并坚决“啃硬骨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改革的力度,就要“啃硬骨头”,这是党的二十大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就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着眼点,全会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担当对解决重点领域的改革难题或“硬骨头”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抓住这些难题或“硬骨头”,也就真正抓
23、住了重点,回应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会困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确定JZ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等等。这些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都包含着我们要啃的“硬骨头”
24、在每个领域或环节中,都有一些突出问题,也是改革的重点和着眼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3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我们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历来主张“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强调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涉及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每一条都有实的内容,需要形成可操作性的具体落实方案。决定最后特别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进一步弘扬了我们党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精神I而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推动建立了一系
25、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目的就是要真正打通思想认识、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堵点,扎实推进改革。注重实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我们通过改革已经建立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发展。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系列问题,但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新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
26、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进一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随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随时回答和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实效。检验实绩实效的最终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效果满意不满意、赞同不赞同、高兴不高兴,关键看是否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只有改革真正顺应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老百姓时时关心和期盼的问题,这样的改革才有真正的实效。决
27、定强调的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突出地反映在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上,所有改革举措完全彻底地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立场。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改革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和获益者,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枳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洪流。决定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问题的理论认识,必将推动全体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上有着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起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