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发表在学习时报(2024年6月10日第3版),以“四种话“为主题,针对基层工作,提供时代感强的实用指导。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朴实而生动,通过具体事例,有效助力年轻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感染力。做基层工作要会说“四种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开篇即引用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重要指示,正是“上接天线”的具体表现,体现了文章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
2、走上领导岗位,“80”后已挑起担子,有的已主政一方、一域,“90后”也已经崭露头角。一般来说,年轻干部的特点是学历高、视野宽、头脑活,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往往因为离开学校时间短,实际工作经验少,而给人以“书生气”重,不接“地气,的感觉。因此,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工作或与基层群众、干部打交道中,切记要学会“说话”,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走好群众路线,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苴托。(紧承前文,通过先扬后抑的方式,先肯定年轻干部的优点,再深入剖析年轻干部的不足,结构上形成对比,自然过渡到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的实际挑战,强化了内容的表达效果O)会说“家常话”。年轻干部在工作中,面
3、对基层群众或到群众家中走访,要学会说“家常话”。比如“家里几口人”“几亩责任田、是水浇地还是旱地”“孩子上什么学、在哪工作”等等(详细阐述“家常话”的具体应用),与群众能拉家常,聊到一处,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也才能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做好调查研究,把党的方针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如果一推门、一进院,就硬生生地问“户主在没在家”,然后就提要求、讲号召,或者在讲话时卖弄学问“掉书袋”,就会使人感觉官气太重,产生反感昌至抵触。(强调日常交流的亲切性,既有理论说明,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得内容既不过于抽象也不至于过于琐碎,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易于引起共鸣。)会说“贴心话”。面对基层群众、
4、干部或下属,要多做换位思考,以己推人,学会说“贴心话”。特别是当面对一些一时无法满足的诉求时,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对方感到温暖从而获得理解,而不是感到寒心继而感到失望。比如作为乡镇领导,当面对若干个村在同时申请有限的资金、项目时,要对无法入围的村把政策讲清楚一为什么无法入围,要站在村里的角度为村里“打打算盘理理账”,帮助村里用好可以用的政策和资金,使对方感到自己是真心实意在为他们考虑。还有一种情况是面对下属时,要推心置腹地与其交流,深入了解、掌握他们为什么要提出反对意见或存在计较、攀比等心理的原因,使其感到能跟领导讲心里话,领导也听得进心里话,而不是简单地回绝、漠视其诉
5、求和意见,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关注换位思考与情感共鸣,通过换位思考的视角,强调在无法满足诉求时的沟通策略,增加文章的情感深度和策略性。)会说“本地话”。随着干部交流力度的增大,年轻干部也有很多异地任职的情况,想要更快、更深融入当地,做到来了“某某地”,就变“某地人”,与当地群众、干部真正打成一片,就要学会说“本地话”。这里所说的“本地话”不仅是指当地的“方言”,还有一些惯用语和说法,也要掌握和习惯。比如在北京郊区惯用的“挑费”,就是花销、成本的意思,“归了包堆”就是总共、一共的意思,进城不说进城而说“上北京”,等等。(引入“本地话”的概念,突出文化融入,不仅限于方言,还包括地方惯用语)听得僮
6、说得出这些“本地话”,才会让人不觉“外道”,感到可亲,喜欢和你说话,听你说话。万不可觉得“本地话”太“土”,仍然我行我素地坚持用自己的话去和人交流,甚至去纠正本地人的说法,那样就会把自己与大家隔离开来,久而久之变成无水之鱼。会说“内行话”。年轻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那样,”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当好“内行人”,会说“内行话”(强调“内行话”的重要性,聚焦专业素养b如果管农业的不了解当地的农时、作物,管统计的不了解什么是普查、什么是抽样调查,势必当不好领导,乃至被人质疑和笑话。年轻干部不论是主政一地还是分管一域,都要发挥自己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成为行家里手,成为能够胜任岗位的“干将”“帅才”。做到讲话时不讲官话、套话,说出的都是“内行话”,这样才能拥有底气、让人服气,才能做好决策、推动工作。(指出干部应具备专业知识,体现对干部能力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提升文章的专业度;同时作为收尾部分,既是对前文各种“说话”技巧的总结,也是对年轻干部整体素质提升的强调,使全文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