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87KB ,
资源ID:430877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书愤教案范文汇编5篇.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书愤教案范文汇编5篇.docx

1、书愤教案范文汇编5篇书愤教案篇1书愤教案(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讥“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讥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宜露。尾联用典表达r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品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为了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干我”名

2、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腺的悲馈。四,简析陆游宏国诗歌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更守妻孥;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蜂锚,书悲一同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3(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

3、和尖锐讽刺;楮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W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在党榭宗泽,惟无人用岳飞M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布置作业1 .背诵书愤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书愤教案篇2学习目标:知识H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毋的r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货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淡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其习关于陆游的文

4、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您恢曳”,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牛.活内容,又有枳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何,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进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拿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r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存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全新立誓报国的两至感

5、情。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忐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济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E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直名世,千教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史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6、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篇着殳壮的感情。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奈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放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发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用人的恢宏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豆失地的强烈愿望。当年万里觅封便,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装.胡未灭,於先秋,泪空流。此身徙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

7、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快包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曲句是当年作行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沔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飙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候”不能单中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3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或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其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

8、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毋象.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楚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

9、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0情感无挚,丝空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体,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雄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O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廉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书愤教案篇3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陆游(放贫

10、科举除名一一绝恋沈园一一载浮载沉一一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下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卜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冬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卜.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砧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若上昏瞄,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石得到重用。29岁时赴

11、试,明年现试,由丁名列秦桧之孙秦坂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处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蜴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主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道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损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哭:朝官任上乂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

12、用为史官外,一直闱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恢更”之志贯穿始终。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快第国家统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机渭南文集讥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书愦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60年的历史。宋虑宗:赵构,虽为皇帝,却是谢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校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海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期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

13、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本来,在与金的时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更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逑捕入秋。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曳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纪中原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

14、家中,己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曾报国的两歪感情,他的内心自然是十分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然产物了。三、朗读课文I、朗读整体感知全诗。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诗人为何而愤?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2、“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领联分析问: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具体展现“气如山”?3、“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

15、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5、总结:6、对比赏析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了诸其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出师表真名世,千秋谯堪伯仲间!”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加以赏析书愤教案篇4一、教学目的1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 .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欹签赞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 .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规,号放翁。

16、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占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豆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讥主要诗作游山西村、G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管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花写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I、虚度

17、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拄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蜜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诗歌鉴赏1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 .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更得。意在表明

18、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蜕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械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史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更失地。额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发言壮志,有民族大义。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

19、然蒙受大雄,诗人壮志未明,却年事已高。这联的抒情沉痛、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册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白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北定中原,兴豆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匆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里,其中还蕴赭者豪壮的感情.4 .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哀颓,“寤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枳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五、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雄曲

20、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触入了他的整个牛.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摩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卷!”八、作业1 .背诵诗歌。2 .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书愤教案篇5I、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掌握诗歌借景抒怙、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1课时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爱

21、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6湘夫人3,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讥二、作家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筋哭流泪,饭都吃不卜.。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去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

22、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百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更忒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谯县主管。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林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问”,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身报国有万死”的

23、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仃。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凤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国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者强烈

24、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陶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三、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存,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仃己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课文诵读五、

25、挺体感知1、首联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缴。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筑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里举收更故士,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2、颔联存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发之志具体化。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更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信保R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3、颈联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潦。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跄、壮志未酬而整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h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26、诗人虽然没有像梭道济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臼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史。4、尾联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初,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宏中原之志,干番报国大业。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六、问题探究【、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遨境的关系。请解释此存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

27、们好在哪里?出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0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0诗人以出册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竟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2、除J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3,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性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发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拓,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再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