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减负”与“增效”相辅相成早在2008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年来,“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今年,国家更是针对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重拳出击。纵观基础教育,减负势在必行,那么减负减的是什么?如何减负?何为增效?减负的同时如何增效?这些是我们将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减负”,我们通常理解为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三个词。也就是说我们减去的是教学中过重的部分。我想学生的课业负担
2、减轻了,心理负担也就随之消失了。增效是指提高质量,增加效率。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于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过度拔高和重复性抄写内容过多。对于这两点我是这么做的:学习新课文之前,我深入研究文本内容,紧扣本年段的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进行备课,既不疏漏重点也不过度拔高,对文本内容只做适当的拓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时,我设计了拓展题:一、你还读过杜甫,苏轼的哪些诗?请背诵一两首。二、你还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背诵一两首。学生们很快就争先恐后地背诵起来,场面十分热闹。学生在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已经读过不少古诗,这两个拓展题是没有什么难度的。这个题目的设置既勾
3、起了学生对己学知识的回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又使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并且学生在朗诵后还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和学习幸福感。有了这两种感情的产生,我们还怕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增加不了学习效率吗?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巩固和强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老师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合理的作业设置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贻害无穷。对于作业的设置我一直秉承着以下四点:一、作业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二、书写类作业在校完成。三、多朗读多思考多记忆少抄写。四、注重检查、弥补缺失,注重鼓励从不惩罚。减负首先减的就是作业的量。那么怎样才能在作业量减少的情况下达到”增效的效果呢?这就要求老师精准地把握教材,深入
4、地研究习题,精心地选择习题。多年来我主要用这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自编习题,二是从网上或辅助教材上抄摘抄汇编习题。这些习题针对性强、目的性强、灵活性强,有利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层作业。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一年难回家几次,往往一对老人要看护几个孩子,对于孩子的作业督促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多年来我坚持书写类作业让学生在校完成,每天在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书写类作业。当时完成当时检查当时反馈情况当时纠正错误,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孩子都想少写作业,都懒于写作业,这好像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我就像抓住了一根小小的杠杆,小心翼翼地撬起学生们心
5、灵深处那一小片灰蒙之地,将”劣变为优。我告诉学生们只要你能读会的、能通过思考理解的、能通过记忆掌握的知识,老师就不要求你们书写。只要学生努力,绝大部分语文知识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学会。于是,学生们努力地朗读、思考、记忆。对于这些作业,我也时时注意检查,做到一日多查,先是同位互查,不会的再复习,然后组长再检查,再有不会的,我查缺补漏加强辅导。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不批评不惩罚、多督促多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却也是至理名言。要想在减负的背景下依然能够稳步地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是一剂良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教学注重实践性,二是借助智慧课堂丰富学生感悟。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告时,我先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然后下课时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进行劝告;上课时再指导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劝告;最后要求他们回到家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进行劝告。仅仅是学习地点的迁移,仅仅是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近两年来智慧课堂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学生没见过的自然景象,虽然课文的描写文字优美,但百闻不如一见,文字和视觉带给学生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在教学观潮和海上日出两篇文章时,学生只读课文想象力显得是那么的贫乏,当他们亲眼所见滚滚潮水汹涌而来,亲耳听见涛声震天动地时,学生们睁大了眼睛,微张着嘴巴;当他们看到海面上一下子跳出一个红红的太阳,发出了惊奇的赞叹画面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同时丰富了他们的感悟!这样的课程学生能不感兴趣吗?提高了兴趣,效率能不提高吗?,减负与增效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只要我们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们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减负增效路艰且长,老师们,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