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17.220CCSP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71XXXX代替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Technica1.codeOfpracticeforgroundhighprecisionmagneticsurvey(报批稿)-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14 .1应用条件15 .2应用范围24. 3基本要求25技术设计24.1 资料收集24.2 测区踏勘25. 3方法有效性分析25.4测区、比例尺和测网35.5磁测精度45.6 日变站45.7 基点45.8 剖
2、面的设计55.9 测地工作55. 10磁性参数调查65.11 设计书编写65.12 设计书审批与变更76仪器设备76. 1基本要求76.2性能试验71.1 3保管与维护97野外工作101.2 1测地工作101.3 日变站、校正点的选择101.4 日变站联测111.5 日变观测111.6 测点观测121.7 岩(矿)石标本的采集和磁性参数的测定121.8 原始记录131.9 8质量检查与评价138资料整理与精度评价151.10 1资料整理158.2 日变站基本场北值的测定168.3 测点磁场值(北)计算188.4 AT磁异常值的计算198.5 AT磁异常总精度计算209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211.
3、 1数据处理219. 2资料解释2110成果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2210. 1成果报告编写2211. 2资料提交23附录A(资料性)用质子磁力仪测定岩(矿)石标本的方法24附录B(资料性)磁性参数统计29附录C(规范性)高精度磁测工作用表32附录D(资料性)地磁正常场的计算38附录E(资料性)高精度磁测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5刖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在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高精度磁测工作现状进行了修订。与DZ/T007193相比较,除结构性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4、a)更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b)增加了测区踏勘条款、方法有效性分析条款(见5.2及5.3);c)删除了磁测参数的选择部分及总基点内容(见93年版的521及5.3);d)删除了生产技术试验工作条款(见93年版的5.7),相关内容调整到方法有效性条款(见5.3);e)更改了误差分配表中的单项构成及指标,增加了异常磁场区的精度衡量指标(见表2及551);f)更改了日变站部分表述,确定了同测区多于一个日变站时,应进行日变站联测(见5.6);g)删除了测地工作中有关地形图定点、航片定点部分(见93年版的5.5),增加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仪器及手持GNSS仪器应用部分(见5.9);
5、h)更改了磁性参数工作的部分表述,增加了磁性标本采集点三维坐标测量条款(见5.10);i)增加了对连续磁测仪器要求条款(见6.1.4);j)增加了仪器试验精度指标(见表5),更改了仪器性能试验条款相关内容,重新确定了仪器性能试验的方法和内容(见6.2),删除了测定磁力仪的一致性内容(见93年版的附录A);k)增加了测地工作相关条款(见7.1),增加了日变站联测相关条款(见7.3);1)增加了测点磁场值、AT磁异常值、精度计算及磁异常数据处理资料解释条款(见8.39.2);m)更改了球谐表达式,高斯系数更换为最新发布成果(见附录D)。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
6、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郝国江、杨亚斌、肖都、都晓亮、邓友茂、董义国、徐梦龙、施苏利、袁桂琴、张振宇、韩革命、赵更新、王万忠、关新芳、廖桂香、郭友钊、韩沙沙、郭凯、杨涛。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Z5687ODZ/T007193o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
7、件规定了地面(含陆域、湖泊、河流)高精度磁测工作的技术设计、仪器设备、野外工作、资料整理与精度评价、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及成果报告编写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弱、中、强磁性目标物的地面勘查工作,其他领域的勘查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色标DZ/T00822021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153201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8、文件。3. 1高精度4兹测highprecisemagneticsurvey磁测总精度优于5nT(含5nT)的磁测工作。3.2磁性参数parameterofmagneticproperties表征岩(矿)石磁性特征的物理量的参数。注:通常指剩余磁化强度力与磁化率左O3.3微磁测量micromagneticsurvey用高精度、密测点在特定小区域或小条带对磁场做精细测量,以获得其微细结构的专门性磁测工作。4总则4. 1应用条件勘查目标物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与围岩(或周围介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磁性差异。4.2应用范围高精度磁测应用范围包括:a)区域地质调查;b)矿产远景调查、矿产勘查、详查以及矿区及外围
9、勘查;c)油气资源勘查;d)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查;e)煤田自燃、爆炸物、地下管道、考古调查。4. 3基本要求4.1.1 地面高精度磁测所用仪器应采用分辨率优于0.1nT、便于携带的质子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等,可进行磁场总场测量。4.1.2 地磁正常场采用一级近似公式计算时,应设立基点。5技术设计5.1资料收集设计书编写前,应充分收集测区下列资料:a)区域地质、矿产及物化探资料;b)矿区及大比例尺资料;c)岩石矿石物性资料及钻孔资料;d)地形图、三角点成果等测绘资料及其他工作需要的资料。5. 2测区踏勘实地考察测区地形、地貌及通行条件;调查磁测干扰情况;了解测区气候、交通及经济、人文环
10、境等情况。5. 3方法有效性分析5.3.1从物性前提条件、地形通行情况、磁干扰情况及人文活动情况等方面分析该区域是否具备开展磁测工作的条件。必要时可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工作。5.3.2查明重要干扰因素的大小和特征,了解消除和分辨干扰的可能性。5.3.3查明主要工作目标物的磁场特征,包括强度、规模等,确定工作精度、测网选择是否合理。5.3.4依据工作目标物的磁场特征的不同,进行磁测探头高度试验,探头最佳观测高度一经确定,全测区应保持不变。5.4测区、比例尺和测网5.4.1测区5.4.1.1测区范围应根据目标任务的具体要求及测区的地形、地质、人文环境情况确定。5.4.1.2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区普
11、查工作中的高精度磁测范围,以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区普查工作范围确定。5.4.1.3异常查证、配合矿区勘查的高精度磁测范围,应保证覆盖探测目标物或异常区,并向周围延伸,至有一定面积的正常场背景区。5.4.2比例尺和测网5.4.2.1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高精度磁测比例尺,应等于或大于相应地质工作比例尺,最小工作比例尺不应小于1:50000。点距可根据需要选定,一般为线距的1/101/2。5.4.2.2普查性高精度磁测工作,线距以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长度确定,点距应保证至少有三个测点能反映最小探测对象产生的异常,一般点距为线距的1/10-12o5.4.2.3详查、异常查证、配合矿区勘查的高精度磁测
12、工作,点线距应以已知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为依据,确保至少有3条测线穿过探测对象,点距应保证测线上能反映异常细节,以满足地质推断解释需要。在重点地段可进行精测剖面或连续测量工作。5.4.2.4比例尺与测网线、点距,详见表1。表1比例尺与测网线、点距工作比例尺线距m点距m工作比例尺线距m点距m1:5000050050-2501:2000205-101:2500025025-1001:100010251:1000010020-501:5005121:50005010-20连续测量100o6.2.2仪器观测误差测定6.2.2.1选择无人文干扰且磁场平缓(IOnT20nT)的地方,建立一条观测路线,设
13、立观测点50个以上,点距不小于20m,仪器在这些点上做往返观测。6.2.2.2仪器观测均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式中:仪器观测误差,单位为纳特(nT);i仪器第力点往、返观测值经日变改正后的差值,单位为纳特(nT);n观测点数,i=1.,2n。6.2.3仪器系统误差测定6.2.3.1同一工区使用两台以上(含两台)仪器进行普通点采集时,应进行仪器系统误差的测定。所使用的仪器应满足磁测总精度对仪器系统误差指标的要求。6.2.3,2观测点设立要求同6.221,所有仪器在这些点上按相同的顺序进行单次观测。6.2.3.3仪器系统误差按下面公式计算:)式中:x仪器系统误差,单位为纳特(nT);Vz-单台仪器在
14、第,点经日变改正后的磁力值与第力点经日变改正后所有磁力值平均值之差,单位为纳特(nT);n观测点数,A1.,2no6.2.4仪器一致性测定6.2.4.1校验应在工作现场进行,观测点数不少于50个,其中少数点应处于较强的异常场上(约为设计观测均方误差的10倍以上)。参与施工的各台仪器在这些点上作往返观测,观测值需要经过日变改正。6.2.4.2同一测区使用两台及以上仪器时(不包括日变观测仪器),应进行仪器一致性测定,仪器一致性用总观测均方误差衡量,公式为:)式中:y仪器一致性误差,单位为纳特(nT);W台仪器在第,点往或返的经日变校正的观测值与所有仪器在该点的经日变校正后的观测值的平均值之差,单位
15、为纳特(nT);m参加一致性观测的仪器台数。n观测点数,1二九2no6. 3保管与维护6.3. 1使用和保管6.3.1.1仪器和配套设备应建立使用台账,记录其性能变化、调节检修情况、使用及交接情况。6.3.1.2使用、保管、运送仪器设备时应防水、防潮、防暴晒、防震、防尘。严禁将仪器放置在潮湿、不清洁和不安全的地方。6.3.1.3运输高精度磁力仪时,应由专人负责,妥善维护。6.3.1.4仪器设备所属的零配件、备件和工具,应随仪器设备妥善保管,不应随意弃置或做他用。6.3.1.5操作仪器应按说明书或操作规程执行。6.3.1.6领取仪器与设备时,领用单位应派熟悉仪器装备性能的人员,对所领仪器设备逐台
16、进行检查,并填写仪器使用簿。6.3.2保养与维护6.3.2,1日常保养包括每日用毕,应擦净尘土、汗迹,特别是各插口(座)应保持清洁。6.3.2.2 每月应对仪器设备进行充电检查,每年应全面检查、维护一次,并将检查和维护结果记入仪器使用簿。6.3.2.3 严禁随意拆卸仪器,仪器设备应防震、防摔、防碰等。6.3.2.4 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修理,不应使用故障仪器。6. 3.2.5对仪器的调节与检修,应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负责,并按照说明书和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7野外工作7.1测地工作7.1.1 控制点的联建7.1.1.1 在无控制点或控制点不能全面控制测区范围,以及无CORS信号覆盖的地区,
17、应建立控制网或控制点。测量控制网一般使用GNSS的静态模式测量,也可采用常规方法测量。一、二级控制网可选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7.1.1.2 组成控制网的控制站(点)三维坐标,应由国家测量控制点或测区已知点引出。GNSS布网方式,根据需要可采用三角网、单三角形、附合导线网等。7.1.1.3 采用GNSS仪器进行测量时,控制点应建在交通条件较好、易于作业、其周围无视角与15的成片障碍物,并应离高压线及微波通道50m以上,应离大功率发射源(电视发射塔、电台、微波站等)200m以上。7.1.1.4 新建控制点也可采用精密单点定位进行测量,精密单点定位测量数据应采用专业软件处理或由权威
18、部门处理。7.1.2 测点三维坐标测量7.1.2.1 应根据目标任务及测区地形等具体条件,确定采用GNSS仪器、全站仪及手持GNSS仪器等测量测点三维坐标。7. 1.2.2有条件采用CORS工作站测量的地区,宜优先采用CORS工作站技术。对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测区,宜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7. 1.2.3采用GNSS仪器或手持GNSS仪器测量测点三维坐标时,要求有效卫星数不小于4颗。采用单基站的RTK方式定位时,控制半径一般不大于5km。7. 1.2.4其他详见5.9o7.1.2.5项目设计书中如对测地工作有特殊要求,按设计书执行。7.2日变站、校正点的选择7.2.1日变站位置选
19、择要求7.2.1.1位于平稳磁场内。7.2.1.2靠近驻地,方便使用。7. 2.1.3附近无磁性干扰物(特别是可移动磁性干扰物),并远离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如铁路、厂房、高压线、信号塔等)。7.2. 1.4磁场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较小,在半径2m及高差0.5m范围内,其磁场变化不超过InT/m。7.2.1.5所在地点能长期不被占用,有利于标志的长期保存。7.2.2仪器校正点7.2.2.1用于了解一天或一段工作时间内仪器性能是否正常。7.2.2.2位于磁场梯度较小处,即避免在异常上或磁场变化杂乱处,并应设立标志,每次对校正点时的点位和高度应保持一致。7.2.2.3附近无可移动磁性干扰物。7.2.2.
20、4在观测路线上或其他便于使用的地方。7.3日变站联测7.3.1 日变站基本场值的确定7.3.1.1选取夜间平稳时段(20时6时)作日变观测,读数间隔不大于20秒,应选择地磁场变化平稳段,即2小时内地磁场平均值变化不超过2nT的时间段,求取地磁场的平均值,即日变站的基本场值。7.3.1.2选取磁场平稳时段,进行日变站与已知场值点(或地磁观测站)之间的秒级同步观测,通过段差求取日变站的基本场值。7.3.2日变站联测7.3.2.1工作前,所有参与观测仪器都应进行秒级时间同步调对。7.3,2.2使用两台或多台性能稳定的高精度磁力仪器,选取夜间磁场平稳时段(20时6时),分别架设在不同日变站上观测,要求
21、仪器秒级同步,同边段的两台仪器,观测同步时间段不少于1小时。7.3,2,3两日变站点间单次读数差与平均读数差之差,要求不大于日变站联测设计均方误差的两倍。7.4日变观测7.4.1 工作前,对进行日变观测仪器,应与所有参与测点观测的仪器进行秒级时间同步调对。7.4.2 应在投入施工的同类型仪器中,挑选性能最好的磁力仪进行日变观测。采样间隔5秒20秒。7.4.3 日变站架设时,应保证每天位置准确,同时每天探杆应保持竖直且探头高度一致。7.4.4 在一个工作日内,日变观测应始于早校正点观测之前,终于晚校正点观测之后。7.4.5 在每一个测区开工前,应作少量的昼夜连续观测,以了解仪器性能和短周期日变特
22、征。7. 5测点观测7.1.1 每天工作前,所有观测仪器均应进行秒级时间同步调对。7.1.2 每个闭合观测单元的观测,应始于校正点,终于校正点。长剖面工作,如果一天内不能结束工作并且无法回到校正点进行观测时,应在当日观测的剖面末端设2个3个连接点,次日观测从重复各连接点的观测开始,并于剖面观测结束后回到校正点观测。当在校正点上的前后两次读数,经日变改正后的差值超过两倍设计观测均方误差时,则全闭合观测单元工作量报废,并查明仪器不正常的原因。7.1.3 测点观测时应遵守下列要求,并随时注意观测结果的变化,及时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a)在工作时,应在校正点及测点观测两次读数,两次读数差不应大于观测精度
23、否则应查明原因;b)观测时,观测人员应“去磁”即不能带小刀、发卡、皮带扣、鞋扣等磁性物品,应携带的磁性物件和其他有磁性的设备应离开测点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可以通过试验确定,以不影响观测结果为原则;c)观测时应保证点位准确,同时每次观测时探杆应保持竖直且探头高度一致;d)观测时如遇事故(如仪器受震),仪器性能可能发生突然变化时,应回到事故发生前测过的几个测点上(点位应正确)作重复观测,必要时应回到校正点上作重复观测,以检查仪器性能,当确认仪器性能正常后,方可继续观测。7.1.4 当观测结果出现如下变化时,应采取相应措施:a)当相邻两测点读数相差较大时,或当有值得注意的地质现象时,应加密观测点和重
24、复测量;b)当相邻测线的异常特征明显不一致时,应加密测线;c)当测区边缘发现可能有意义的异常或值得注意的地质现象时,应追踪观测;d)随时注意异常与周围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记于备注栏内,必要时需测定岩石磁性或采集标本;e)遇有磁性干扰物时,应合理移动点位,并应记录干扰物的类别,测定干扰物的距离。7.1.5 遇到磁暴或磁扰较大时应停止工作。7.6岩(矿)石标本的采集和磁性参数的测定7.6.1在磁异常和矿化蚀变地段,凡能采到新鲜岩石的地方,应采集标本。根据磁测工作的目标任务,确定地质单元。每个单元的标本数应不少于30件,含磁性体的地质单元应采集磁性体标本。7.6.2采样点的分布应具有地质构造的代表性
25、宜均匀分布在测区内的岩石出露区。对于隐伏的地质单元,宜在邻区采集标本,一般每个采样点的标本数不超过3件。标本形状规则(大致为正方体,体积不小于10cm10cm10cm)。7.6.3标本应在采集现场进行编号,并记录采集位置和有关的地质情况。7.6.4对测区及邻区的已知钻孔,应进行磁性测定工作。验证孔应采集岩芯,岩芯取样密度依岩性及矿体特点而定,一般在每个岩矿段的上、中、下各采集3件标本。选择的钻孔,其岩芯的组合尽可能组成较为完整的地质单元。7.6.5应正确确定标本名称及时代并进行描述,必要时可进行岩矿鉴定。7.6.6若需要,应采集定向标本。定向标本采集时,应在采集标本的露头上画出两个方向上的水
26、平线确定水平面,标出水平面的上、下方确定其垂直轴,并在标本上标出磁北方向箭头,磁北方向一般可用罗盘仪定向,强磁性矿区(或磁性体)应使用经纬仪或GNSS定向。7.6.7测定标本磁性参数的灵敏度应与磁测总精度相适应,并满足异常解释的需要,磁异常定量解释应同时测定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标本磁性参数测定工作可参照附录A和附录B。7.7原始记录7.7.1磁测工作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主要包括:a)仪器调节、试验及校验的观测记录(含数据光盘);b)日变站选择与确定基本场值TO的观测记录(含数据光盘);c)测点的观测及文字记录(含数据光盘);d)日变观测记录(含数据光盘);e)GNSS年检记录、定点记录及其他测地
27、记录(含数据光盘);f)各种质量检查的观测记录(含数据光盘);g)磁性标本采样记录、三维坐标记录与磁性参数测定记录等。7.7.2野外记录基本要求野外记录基本要求如下:a)对各种原始记录,应按测区、工作比例尺和记录性质分类,依照统一的格式,编成标准化的文件,记录格式按照附录C表格要求记录,以便于进行数据处理;b)各种记录应及时汇编成册并编号,不应随便插页和撕页,记录内容不得涂改和擦改(因记错需修改时,应用横线把错误记录划去,在旁边记下正确数据并签名以示负责);c)记录所用各种符号和代号应统一、避免混乱,记录的有效数字应与仪器的精度要求相适应;d)使用有存储功能、不需要人工记录的磁力仪,应对各测点
28、的磁干扰等与观测有关的情况进行记录;e)记录应完整,对记录本和打印记录的页首、页末及各栏应按规定填写齐全;f)手写记录应使用中等硬度的铅笔书写,字体工整;g)编写日验收记录表,包括日改后校正点的差值、当日完成工作量、质检点、存在问题与处理意见、以往问题处理结果等。7. 8质量检查与评价7.1.1 野外观测的质量检查7.1.1.1 随着野外工作的开展,应有步骤地及时进行野外质量检查。7.812磁测检查工作应按“一同三不同”(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操作员)方式进行。7.8,1.3异常区、畸变点应布置检查工作。7.8.1.4当测区日变站多于一个时,应布置少量异站检查工作量。7.8,1.5测
29、地工作质量检查与磁测同步进行,检查点位及工作量与磁测相同。7.8.2检查工作量7.8.2.1高精度磁测面积工作的质量检查率不低于3%,精测剖面的质量检查率应达到10%,绝对点数不少于30个,质量检查点的分布应均匀。7.8.2.2微磁测量工作的野外观测质量检查与评价,按专项设计的要求执行。7.8.2.3连续磁测重复观测不低于3%,要求两次观测异常曲线形态一致。精度计算在有标记点上进行,绝对点数不少于30个。7.8.2.4当检查结果误差超过设计规定,或在某些地段、时段存在明显系统误差时,应适当增加检查量,当检查量增加到20%时,质量检查结果仍不符合要求,则相应工作量应予以报废。7.8.3质量检查误
30、差计算7.8.3.1磁测工作精度一般用均方误差来衡量,均方误差计算公式为:式中:ag检查观测精度,单位为纳特(nT);1.第i点经日变改正的原始观测磁场值与检查观测磁场值之差;n检查点数,z=1.,2n。7.8.3.2异常磁场区域的检查点可采用平均相对误差来衡量,此类检查点不参与磁异常总精度的计算,平均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7=(9)rj.=U4Xoo%(10)式中:平均相对误差;rj第,点的相对误差;n检查点数;Ti1.第力点的经日变改正的原始观测值;Ti2第力点的经日变改正的检查观测值。7. 8.4高精度磁测质量评价高精度磁测的质量,应分测区、分比例尺、分工作性质(面积性工作,剖面性工作)评
31、价。计算均方误差时,可将误差过大的个别点舍弃,但舍弃数不应超过相应检查点数的1%,并应说明舍弃依据。8. 8.5磁性参数测定质量检查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的测定质量,以平均相对误差为评价标准,误差限20%o磁性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率应达10%。计算公式见式(11)o剩余磁化强度向量的方向测定质量,以平均相对误差为评价标准,误差限15%o计算公式为:w=(Iyt_fJ)100%Ui:+ti式中:ti,t;第7块标本的原始观测和检查观测值,磁化率单位为41110-6SI,剩磁单位为10-3Am,剩磁方向单位为弧度;n检查标本块数;u磁性参数测定精度。9. 8.6磁测数据报废检查验收时,对下列原始数据应
32、予以报废:a)达不到设计书要求的观测精度的观测数据;b)测地工作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相应磁测数据;c)工作中,仪器设备性能变化超出允许范围所观测的磁测数据;d)日变资料作废当天的磁测数据;e)采集的物性标本不符合要求,测定方法不正确或测定结果不符合要求的磁性参数资料。8资料整理与精度评价10. 1资料整理11. .1资料整理内容资料整理主要内容包括:a)仪器性能测试资料整理计算;b)日变站联测资料整理计算;c)测量控制点联测资料整理计算;d)测点三维坐标观测资料整理计算;e)测点磁测观测资料日变改正整理计算;f)测点三维坐标检查观测资料整理计算;g)测点磁测检查观测资料日变改正整理计算;h)采集标
33、本的三维坐标资料整理计算;i)标本磁性参数测定资料整理计算;j)各项检查精度统计;k)AT磁异常值计算;1)磁性参数测定结果的统计;m)各种图表的编制;n)对各原始记录、表册进行整理、编目和编号,编制原始资料索引。12. .2资料整理要求12.1.1.1 所有的录入数据均进行100%检查。12.1.1.2 用相关部门认证程序计算如采用自编程序计算时,应用相关部门认证程序复算检查。12.1.1.3 所有计算结果均应不同人进行100%复算。8. 1.2.4各项改正值取至0.01nT,T磁力异常值取至0.1nTo8.2日变站基本场7;值的测定8.2.1 日变站单独观测为准确求取日变站基本场7;值,需作较长时间的日变观测,选取地磁场变化平稳时段(20时6时)作日变观测,读数间隔不大于20秒,选取2小时内地磁场平均值变化不超过2nT的时间段,求取力的平均值,即为该处的十值。1 Ti(12)几M式中:Ta该处基本磁场值,单位为纳特(nT);T1第力时刻日变站的观测值,单位为纳特(nT);n参与统计的地磁场(值总数。8.2.2日变站联测8.2.2.1日变站与已知基本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