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48.33KB ,
资源ID:464537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十五五”文化旅游业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十五五”文化旅游业规划.docx

1、十五五”文化旅游业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县文化旅游业“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中长期规划纲要(20252030年)编制而成。规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12345”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理念,以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

2、目标,提出了“十五五”(20262030)期间县文化旅游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是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部分发展回顾与形势分析一、“十四五”发展回顾(一)文化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县旅游抢抓天府新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历史机遇,依托“五高五铁,五纵五横”的综合交通格局无缝对接成都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力推进“以游为主、统筹城乡”,以旅游精准扶贫为抓手,破解旅游发展要素瓶颈、提升乡村旅游建设品质、构建旅游品牌体系,着力将旅游业培育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接待游客1171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总收入111亿元;文化旅游业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至201

3、9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县GDP比重达到20.7%,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5年受肺炎疫情影响,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计下降30%以上。表一:县“十四五”期间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总收入统计表年份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旅游总人数增长率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201679619.2%6930.2%201793016.8%8320.3%2018106614.6%9615.7%201911719.8%Ill15.7%2025800-32%70-37%(二)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业态创新注入活力对标国际知名企业,坚持招大引强,打造知名高端旅游目的地,引领旅游发展。先后引进投资1

4、00亿的黑龙滩长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400亿的中铁黑龙滩国际生态城项目、800亿元的乐高乐园项目、投资约120亿元的文宫枇杷小镇项目。集群发展高品质旅游酒店,建成洲际、英迪格等3家五星级酒店,还将开工建设地中海俱乐部、柏尔曼酒店、万达酒店等3家国际一流的旅游酒店,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形象将大幅提升。目前,黑龙滩长岛国际旅游度假区,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长岛洲际酒店、英迪格酒店相继建成运营,露营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鲜花小镇进入招商阶段;黑龙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现已完成梵木音乐公园、展示中心等建设;乐高乐园完成展示中心建设,枇杷小镇的冯建吴石鲁艺术馆惊艳亮相。五龙山景区完成规划设计,建成16公

5、里徒步道和3公里骑游道,连续举办多届桐花森林音乐节。依托现代农业优势,着力打造菜花坞、曲水留香、百年梨乡等主题文化景区,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全县新打造了滑翔基地、自驾车营地、特色民宿等新业态项目,注入全新旅游元素及文化内涵。(三)旅游交通逐步改善,区位条件优势渐显县北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西距市区38公里,南距乐山市区70公里,东距天府国际机场30公里。成赤高速、遂资眉高速、仁沐高速、成宜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天府大道、红星路南延线和国道213线、国道351线形成纵横旅游交通骨架,连接着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客源地,支撑文旅产业发展的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四)

6、旅游营销全面推广,市场影响逐渐加强县以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连续参加了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多个活动,进行了旅游线路的专场宣传推介,编制了旅游品牌推广方案和美食地图。通过举办文宫桃花文化旅游节、枇杷采摘节、曹家梨花节、中岗桃花节等节会活动,提高了县旅游知名度,游客数量日益增长。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天府生长节暨乡村音乐节和天府大道发展论坛,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旅游市场影响力逐步增强。节会期间共计接待县内外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4亿元。结合“互联网+旅游”创新宣传模式,利用大美微信,丰富和完善景区(点)、旅游交通、美食、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商品等六

7、要素信息,搭建智慧旅游平台。(五)大力提升文化基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充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县图书馆、县文化馆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第六次评估定级,再次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建成和园美术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10个市级综合性书屋。为全县619个村和社区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37080册。基层综合文化站免费wifi工程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广播电视脱贫攻坚工程,完成了54个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文宫镇马鞍山高山无线发射台实施改造项目和清水、汪洋等乡镇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完成建卡贫困户电视户户通3258

8、户o建成了县融媒体中心,并纳入了全国试点县。以大舞台艺术团为“文化旗手”,大力实施乡镇文化巡演“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仁和家风”巡演、乡镇文艺调演、艺术扶贫、全民阅读、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HOO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036场,极大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六)人才培养创作精品,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关于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文艺人才进校园实施方案。成功组建大舞台,配备503名村文化志愿者;新组建群众文艺队伍40支,培养乡土文化能人50名;举办第三届乡镇文艺调演和全县青少年书画比赛、成人艺术公益培训、暑期少儿艺术公益、冬季公益培训等,参与人数达13000余人次。

9、文艺作品扶持方面,出台县文艺精品扶持管理办法,建立文艺精品扶持资金200万元,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全年创作歌曲、舞蹈、书法、戏剧小品等优秀作品230件,其中戏剧作品镜子里的表情获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群星奖”二等奖;选送原创节目参加市2018年乡村春晚汇演获优秀表演奖;创作的新民歌喊起号子朝前闯荣获省文化厅主办的“天籁之音石海之约”第三届西部民歌展演金奖;协助央视影像方志篇节目拍摄工作。此外,还承办了全国、全省书画名家莅仁采风活动和艺术交流活动,以及举办首届馆藏书画精品暨籍书画名家作品展、2019年石鲁诞辰100周年学术交流会。(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10、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家祠山门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家大院抢险加固工程;启动了牛角寨石窟岩体抢险加固一期保护工程和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出台县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办法,以及出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办法,成立非遗专家委员会;新公布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历史建筑、7个县级非遗项目、26名县级非遗传承人。建成陶艺、武术等7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等活动12场,吸引2000余人参观学习;召开了2018年中国石窟艺术考古研讨会,60余位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了牛角寨石窟;陶艺参展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

11、业博览交易会喜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向世界展示了文化新形象。(八)规范文旅市场管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三张清单”制度、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制度,文化市场“双随机”工作机制和“黑名单”管理制度。规范运行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清理录入行政许可事项18项、行政确认4项、行政奖励10项、公共服务事项10项、其它行政权力7项。办结各类文化经营项目申请57家次,年检出版物经营单位、歌舞娱乐场所150余家,审核、登记作品版权1249件。联合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全县文旅市场联合执法,通过采取巡查、严管重罚、有奖举报、定期曝光等手段,文旅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净化

12、了市场环境,回应了社会关切。办理的“县文林镇晨曦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案”获评2017-2018年度全省文化市场重大案件及办案单位。与省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局、雅安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办理的“成都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霍尔果斯华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有票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违规从事演出经营活动案”获评2017-2018年度全国文化市场十大案件及办案单位。二、当前发展瓶颈与不足(一)周边旅游遮蔽效应明显,比较优势不充分一是周边文旅业发展强势,遮蔽效应明显。县北有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南有自贡世界恐龙博物馆,西有世界双遗产乐山、峨、瓦屋山、柳江等,东有安岳石刻艺术群、陈毅元帅故里。周边区域

13、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知名度高、竞争激烈,县处于知名景区的形象遮蔽区内。并且一日游占游客总量的80%,过境游多,过夜游少。面临的“虹吸效应”仍然明显、“过境现象”仍然突出。二是文旅资源未能转化为特色产品。文旅资源开发方式较粗放,缺乏深度和广度,旅游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不高。产品以传统观山赏水、走马观花为主,在展示真宝贝、真东西,发展创新情景演艺产品,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方面有所不足。三是文旅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文艺精品。专业文艺演出机构、艺术团体等市场化文艺载体发展缓慢,缺乏创作土壤。创作题材和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且针对精品文艺创作的扶持机制和配套措施缺乏。(二)文旅融合度不

14、高,支撑作用不明显一是龙头文旅企业缺乏,带动性不强。我县无全省文化旅游优秀龙头企业,文旅产业呈现“少、小、散、弱”的特点,整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文旅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周期长。旅游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抵押资产少,融资较为困难。目前,全县招引的重大文旅项目几乎处于在建状态,建设周期长,短期内不能形成有效客流量,大项目的带动效应、辐射性短期内难以体现。三是文旅融合程度不高,创新性不足。全县文化类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等传统行业,缺少会展、文化演艺、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旅游类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传统,部分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二次消费少。带动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文化与旅

15、游,文旅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力度不足。(三)配套服务不全,消费体验度不高一是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艺院团发展滞后,文艺演出场馆缺失。全县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等级低,场馆面积小,软硬件设施不足。二是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交通、游客咨询服务体系、自驾车营地、休憩服务站、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等服务设施有所缺失,难以满足散客的个性化、及时化需求。三是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和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景区智慧服务较为初级,难以将游客潜在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四是文旅消费载体不足。城市文旅公共空间不足、文旅活动举办频率不高、群众和

16、游客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旅游消费,制约了全县文化旅游氛围打造。(四)疫情冲击影响文旅行业发展2025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文旅产业是受影响最大、损失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从现实情况和专家预测来看,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强力刺激且时间较长。疫情期间,县全面关闭景区、文化娱乐场所,取消群众性文化活动,旅游节会活动。2025年全县完成旅游收入70亿元,同比下降375%,对文旅产业造成较大的影响。三、“十五五”发展机遇与趋势(一)文化旅游业宏观政策环境带来发展新机遇文化旅游业日益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层面,文化

17、旅游业已列为各级战略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结构及消费环境,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此外,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30)、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文化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

18、有的利好环境,为县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带来发展新格局从国家层面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省级层面看,省委实施“一千多支、五区协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十大文旅品牌等重大决策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天府大道、成自泸赤高速、遂资眉高速、成宜高速、红星路南延线的建成通车,县彻底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成都区位、成本”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直达成都,融入成都、全域发展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为县奋力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三)强大的产业支撑优势带来发展新面貌随着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的规

19、划建设,县作为成都“南大门”,具备与成都东进南拓进行区域互动、承接“大成都”产业转移的功能。乐高乐园、信利、川威、中德通内斯一德康、褚橙庄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强大支撑。第二部分发展定位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围绕全省“一千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全省文旅发展“一核五带”总布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入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聚焦市委、市政府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加快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休闲度假

20、名城、现代都市消费名城、锦绣天府公园名城的战略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做优旅游”的要求,坚定“文旅融合共兴”和“国际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思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文旅经济活力,将整个县域本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调动一切能为文化旅游发展所利用的旅游资源,把全域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将旅游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统筹产业发展;抓住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建设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整合资源、整合市场,统筹区域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旅游行政管理和产业治理体制,创新旅游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激发旅游产业

21、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产品,形成新主体,优化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推动县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坚持项目带动。加快推进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新型项目,策划推出一批精品项目,梳理贮备一批潜力项目,以大项目和好项目集聚资源、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塑造县鲜明的旅游形象,提高县文化旅游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与传承、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确保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战略定位按照“一核一环两区”的旅游总

22、体部署,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国家级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启用等重大历史机遇,依托“5678”综合交通网络无缝对接成都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县域旅游产品业态、破解旅游发展要素瓶颈、提升乡村旅游建设品质、构建旅游品牌体系,着力将旅游业培育为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打造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新兴增长极,把打造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新兴增长极,建成成渝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四、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依托县紧邻特大城市的极佳区位、便捷的交通体系、优越的城乡生

23、态环境及品质化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为成都市及周边大中城市城镇居民以及以成都市为目的地的省外境外游客提供优质旅居生活,构建新型度假生活形态,打造国内一流休闲度假生活旅游目的地。优化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山水湖泊度假、特色乡村休闲、运动康体、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大成都都市圈新兴的全域休闲旅游高地。以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二)阶段目标近期:2025-2030年到2030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600万人次左右,全县旅游收入实现翻番,突破200亿元;人均停留夜数达到1.5夜;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76万人;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

24、全县A级景区总数达到12家;培育重点文旅企业10家、文旅融合示范园区2个,乐高乐园、城市会客厅、长平水街、中华枇杷园、褚橙庄园、橙色田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实现部分或全部对外营业。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经济强县和环成都旅游目的地,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表二:“十五五”县旅游业发展预期指标大类指标具体指标2025年2030年旅游市场规模旅游总人数(万人次)8001600入境旅游人数(人次)13752000人均停留夜数(夜)11.5过夜游客比例10%20%旅游经济效益旅游业总收入(亿元)70200旅游社会效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1.583中远期:20262035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25、区,大佛景区、宝飞小三峡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2-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2-3个国家级新业态品牌:如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农业公园等第三部分主要任务与举措“十五五”时期是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围绕建设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构建旅游度假目的地、创新开发业态为突破点,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创新产业治理模式,全面推进度假旅游跨越发展。一、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区域合作(一)优化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十五五”期间,县应突出重点,强化整合,全面构建“一核、

26、一环、两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布局,最终形成全县联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网络健全的大文旅发展格局。建设文旅核心。以县城为中心,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建设文化公园、长平水街、西北文创街、两山公园、天河绿道等项目,打造都市旅游区。重点发展文化艺术、高端酒店、特色美食等产业,建设一流的高端文旅体验基地、医疗康养基地,打造文旅核心。建设文旅大环线。依托天府大道、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红星路南延线和黑龙滩环湖路。规划建设宝飞经汪洋、曹家等乡镇至黑龙滩旅游快速路,连接黑龙滩、五龙山、百年梨乡等主要旅游区,并依托沿途山水打造生长绿道,实现绿道全域贯通,建设文旅大环线。建设北部高端乐游区。依托紧邻成都优

27、势,推动主题乐园文化、时尚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以两湖一山区域(黑龙滩、三岔湖景区、二峨山)为重点,规划建设国际商务会展旅游、主题乐园旅游等高端现代服务业,打造环成都高端乐游区。建设南部农旅康养区。丰富生态文化、康养文化、国宝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内涵,以五龙山、百年梨乡、拈花大佛、洪峰湖等资源为重点,发展精品民宿、森林康养、国宝文化体验等产业,打造都市近郊游、乡村休闲游,建设南部农旅康养区。(二)推动区域旅游深度合作发挥毗邻成都优势,围绕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经济圈建设,坚定进城入圈,北融大成都国际旅游目的地,东接重庆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巴蜀文化走廊。以成德眉资合作建设龙泉山国家森林公园、成渝共建巴蜀

28、文化走廊为契机,深化和简阳、和永川的文旅经济合作,加快乐高乐园、小猪佩奇主题乐园、中铁、长岛、枇杷小镇、李家沟等重点项目落地开发建设,以都市近郊休闲、商务会展、文化演艺、月光经济、康养度假为主导,吸引承接成都千万级客源和以成都为中转点的外来客源,建设环成都高端休闲度假文旅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挖掘能仁寺、双石牌坊、甘泉寺、拈花大佛等道佛文化,开展与大足大佛石刻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建设冯建吴石鲁艺术馆、黑龙滩博物馆、虞允文纪念馆,与重庆歌乐山等红色景点交流互动,打造川渝红色文化。提升改造天府农耕响水六坊、菜花坞、橙色田园、褚橙庄园,建设川渝农耕文化示范区。以道佛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构建巴蜀文化

29、走廊的重点节点。西联峨眉一乐山大佛国际旅游目的地,南通自贡盐龙灯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地处大峨眉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川南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辐射交汇区域,积极西融南联融入大峨眉旅游联盟体系,加快五龙山森林徒步公园、宝飞小三峡、茶灵谷、洪峰水库旅游、西北街文创产业街区等项目,打造响水六坊、黑龙滩、三苏祠、柳江古镇、峨、乐山大佛、自贡恐龙之乡、宝飞小三峡、城市湿地公园的川南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环线,建设农耕民俗体验、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程(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运用公

30、益广告、媒体宣传、主题教育、文艺创演等有效方式,深入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和示范点建设。加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利用,积极开展红色传承主题教育和研学旅行。打造“榜样”道德实践活动品牌,加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和礼遇帮扶,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廉洁文化基地作用,营造诚实守信、崇廉尚洁社会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区)和示范点建设:加大市级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创建力度,新打造1个市级示范点,培育1个省级示范点。着重在教育、公安、卫生健康、文旅、税务、电力等系

31、统打造一批省级学雷锋示范点,命名一批学雷锋标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硬件升级改造和内涵挖掘打造,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支持冯建吴石鲁艺术馆、黑龙滩博物馆、虞允文墓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文化基地建设:依托本地历史文化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家训馆等场所,构建“1+6+N”廉洁文化基地体系。培育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地方特色突出的廉洁文化基地,鼓励乡镇、村(社区)选树一批廉洁文化示范点。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宣传学习活动。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关爱帮扶机制,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价值导向。(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新时代

32、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全覆盖。建立县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构建“3+8+N”队伍体系和“6+N”阵地体系,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建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畅通志愿服务供需渠道。(三)实施“大美”志愿服务行动。加强志愿服务总队体系和志愿服务联合会行业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完善、衔接有序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和嘉许回馈制度,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建设实现全覆盖,新登记注册志愿服务组织5个以上。开展

33、志愿服务交流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培育志愿服务品牌5个以上。结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建设线上网络高效服务平台和线下点多面广的服务站点,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把志愿服务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等有机衔接。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两驾马车”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总队体系和志愿服务联合会行业体系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两驾马车”齐驱并进的工作格局,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办法,制定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办法,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嘉许回馈制度,深化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措

34、施。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一村(社区)一品牌”计划,打造文明实践、应急救灾、文化惠民、扶贫助学、扶老助残等志愿服务品牌。(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以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重点的文明城市创建。围绕乡村振兴,推进以思想道德、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乡风民风等建设为重点的文明村镇创建。抓好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加强职工素质教育,推动文明单位创建覆盖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家风家训家教作用,推进以爱国爱家、孝

35、老爱亲为核心内容的文明家庭创建。以师德师风建设和行为习惯养成为关键,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全覆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文明专项行动。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创建提升工程:出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创建一批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75%。文明专项行动文明乡风行动:全面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村规民约培育、群众组织建设、星级文明户创评、家规家训弘扬、村志村史编撰、志愿服务普及、城乡结对共建、环境卫生洁美、文明新风传播等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文明旅游行动:加强文明出境游

36、和国内游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及社会监督,加强景区景点文明建设,加强导游培训和规范管理,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文明交通行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曝光不文明现象,引导文明出行。文明餐桌行动:开展“光盘行动”“公筷公勺用餐有礼”等文明餐桌行动,引导人们“勤俭节约用餐、文明礼貌用餐,安全卫生用餐”。网络文明行动:实施网德工程,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推行网上实名制,引导网民善意、阳光、理性跟帖和评论,引导全市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三、坚持创新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体系。突出区位优势,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为重点,推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国内知名的休闲、

37、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体系。力争2026年进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名单,2023年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30年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一)生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黑龙滩风景区、李家沟、洪峰水库、五龙山为主,积极开发国际会展、生态康养、乡村度假、运动体验、精品民宿等度假产品,建设康养度假文旅经济带为核心的生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二)建设成渝经济圈休闲旅游目的地发挥毗邻成都天府新区、东部新区优势,围绕成渝经济圈建设,以都市近郊休闲、商务会展、主题乐园为主导,建设环成都高端休闲度假文旅经济带,打造成渝经济圈休闲旅游目的地。四、实施“文旅+”,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大产业、大旅游”的发展观,跳出旅游做

38、旅游,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充分发挥旅游的催化集成作用,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跨界融合,构建“文旅+”“+文旅”产业融合体系,形成农旅融合体系、工旅融合体系及“旅游+文体科教医”新兴产业三大产业体系,最终促进全域旅游业的发展。(一)构建农文旅融合体系依托县作为农业大县,具有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在现有的农旅产业园基础上,建设以天府农耕芳香为文化主题,以生态芳香基地为特色的县农旅融合大品牌,整合响水六坊、橙色田园、褚橙庄园、中国枇杷之乡、中国青见之乡、藕塘玫瑰园、芳香曲江樱花基地、青岗菜花坞、曹家百年梨乡等,以“天府农耕芳香”品牌统领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统一营销、各乡村旅游区(点)错位发展。按照“田

39、园变公园、农副产品变礼品”的理念开发农业的多元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通过农旅融合,形成农业旅游体系,打造田园综合体、生态农庄、特色产业小镇、渔家乐、果家乐、森林人家、特色土产精品店等多元化的农旅融合产品。按照“绿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壮大“粮食、柑橘、枇杷、梨子、花椒”等优势品牌,形成特色旅游商品。依托二峨山、五龙山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观动物、植物辨识、自然教育、徒步休闲、林间穿越等创意休闲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森林治疗、森林保健、森林教育等森林疗养产品,打造集医疗、养生、静养、山地运动、观光游憩等一体的森林综合体。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特色农

40、旅融合业态点、精品民宿、示范休闲农庄、星级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二)构建工文旅融合体系将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市场需求与产业支撑相统一,依托县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建筑材料等产业优势,对符合条件的生产基地、产业集聚区进行改造,增加旅游元素和配套功能,提供工业生产参观、研学教育、产品制造体验、旅游购物、工业化主题客栈餐厅等各种旅游服务,推出一批工业旅游精品,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将枇杷、柑橘、桃花、玫瑰、牡丹等特色花卉水果向休闲果饮、方便食品、美容养生等方向深化发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

41、变无形的文化为有形的文创商品、文化消费品。借鉴江浙地区小商品发展模式,扶持鼓励具备旅游接待条件的村落,开展“家庭作坊”式旅游商品加工(主要是精细包装),打造多个专业加工村落。(三)构建新兴产业融合体系旅游+商贸会展,依托县强大的交通及区位优势、丰富的农产品及众多的工业园区,定期举办乃至周边区域特色旅游商品、特色农副产品展销活动、西部农副产品博览会、进出口农产品博览会等等,打响旅游商品品牌,同时以会展带动旅游。旅游+文化演艺,充分依托抬工号子、石鲁、虞允文等非遗文化资源等,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演艺节目,争取将其建设成知名演艺品牌。同时,扶持民间演艺团队、村社和协会组织,在各个景区、景点进行文

42、化演出。建设黑龙滩梵木音乐广场音乐基地、五龙山徒步森林户外音乐会、小型音乐沙龙、音乐主题露营、艺家乐等音乐主题旅游产品。旅游+体育健身,重点发展半程马拉松、滑翔锦标赛等区域性庆活动,培育一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建设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及一条国内知名的生态徒步线路。完善县城及乡村体育馆、体育场、活动室等体育设施,作为度假体系的日常健身活动支撑。以户外运动项目为重点发展“水一陆一空”立体、全方位的户外运动体系,构建以滑水、皮划艇等为主的水上运动,以山地自行车、丛林穿越为主的山地运动,以热气球、滑翔伞为主的航空运动。争取一批具有国际、国家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组织开展合作

43、旅游+研学教育,依托生态芳香基地、五龙山徒步森林公园、二峨山及在建的乐高乐园、茶灵谷山地运动公园等特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生态科普、营地教育、拓展培训、工业科普、科技教育、农事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俗文化保护等。旅游+大健康,打造黑龙滩康养度假区,依托黑龙滩优越的度假条件和康养气候资源,在黑龙滩加强康养产品和设施打造,形成环湖的康养度假高地。同时引入省人民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建设国际高端健康管理中心、持续照料中心等打造黑龙滩医养健康综合体。依托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在二峨山、五龙山等康养环境好的乡村区域,大力发展银发人群康养度假,形成与其相匹配的度假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多个特色康养村落。文化旅

44、游融合发展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培育省级以上重点文旅产业园区1个以上、市级文旅产业基地1个以上,文旅融合示范园区1个以上,文旅特色小镇2个以上。构建农文旅融合体系:重点打造响水六坊、橙色田园、褚橙庄园、中国枇杷之乡、中国青见之乡、藕塘玫瑰园、芳香曲江樱花基地、青岗菜花坞、曹家百年梨乡等项目,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特色农旅融合业态点、精品民宿、示范休闲农庄、星级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构建工文旅融合体系:依托信利、威钢和陶艺、芝麻糕等旅游商品生产体验,重点发展观光工厂、花园产区、生产体验等工业旅游项目构建新

45、兴产业融合体系:新打造地中海俱乐部、柏尔曼酒店、万达酒店、万达广场等,开展旅游商品展销、文旅资源推荐等商贸活动,以会展带动文旅发展;建设西北街文创产业园、城市会客厅、长平水街等演艺场所,培育打造中铁梵木音乐节、五龙山森林音乐节、裸伊谷石头上音乐节等文化演艺活动;建设山外青山滑翔、二峨山山地运动、五龙山徒步、李家沟和洪峰水库水上运动等体育基地,承办半程马拉松、滑翔锦标赛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发展体育旅游;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建设国宝文化体验、五龙山徒步森林公园、乐高乐园、茶灵谷山地运动公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推进黑龙滩省人民医院康养项目、二峨山山地康养基地、五龙山森林康养基地、

46、枇杷养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建设,推出一批康养、医养结合的医学旅游产品。五、强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化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开展甘泉寺、能仁寺、魁星阁等国家、省、市重点文保的保护整治。深度挖掘以摩崖石窟道佛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文物保护规划区内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采取普查、审核、建档、公布、挂牌等保护举措。强化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统筹管理,全面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完成县博物馆、黑龙滩博物馆、村史馆等场馆建设。(二)实施非遗传承保护工程。进一步深挖抬工号子文化底蕴

47、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实施县级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对75岁以上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选址建设“非遗”项目产业化转化孵化园,集中打造芝麻糕、彩陶、石雕、根雕、梨膏等非物质遗产传承发展示范基地。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组织传统工艺传承人进高校开展研修研习培训。深入开展非遗社区实践,组织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五进”活动。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工程:加强甘泉寺、魁星阁等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挖掘石窟道佛文化,对有条件的文保单位开展研学旅游开发。非遗传承工程:加强村志村史编纂整理,建设优秀乡村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保护项目,打造一批民俗生态

48、博物馆、乡镇史馆、村史馆,搭建乡村历史文化网上展播平台。大力培育“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等特色乡村文化,申报一批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展非遗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实现全县非遗项目传承人全记录。六、繁荣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自信。以“把导向、强主体、出精品、出人才”为思路,围绕国家、省、市中心工作,创作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制作精良、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文艺人才,扶持壮大一批文艺团队和文艺阵地。(一)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充分发挥县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管理办法等引领作用,整合县内外资源,重点创作一批名人题材、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的艺术剧目。开展一次大征集、一次大评比、一次大展示、一次大汇编“四个一”主题活动,以“仁者寿”、“抬工号子”、“黑龙滩”为元素,创作文艺精品,力争荣获“五个一”工程、群星奖。组织专人、艺术院团开展艺术作品创作,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通过非遗传承、地方小戏小品等形式,创作各类艺术精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规格举办各类艺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