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钟山记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文言字词积累1.实词“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徐”意为“慢慢地”,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徐”也是此义体现了动作的缓慢、从容。“扣”:“扣而聆之”里,“扣”是“敲击”的意思,像“扣舷而歌之”(赤壁赋)中“扣”同样为敲击义,在不同语境中保持该实词含义的一致性。“绝”:“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前一个“绝”表示“停止、断绝”,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后一个“绝”意为“陡峭的、不能攀援的”,如“绝婚多生怪柏”(三峡),一词多义现象需要结合语境仔细辨别。1虚词“之”:“噌
2、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之”为结构助词”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之”为代词,指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虚词“之”在文中不同位置,用法多样,需准确把握。“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于”表示“在,表处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中,“于弓I出对象,可译为“对”,通过对比其他课文中“于”的用法,加深理解。“其,:“其声呜呜然,(赤壁赋),“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洞箫声;“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3、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指代自己。在石钟山记中,“其”也有多种用法,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为指示代词,其中的,需要结合语境判断。(二)特殊句式梳理1.判断句“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说明发出噌眩声响的,是周景王的无射钟。“此世所以不传也”,通过“此也”的形式表判断,解释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L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余”作“欺”的宾语,前置,强调宾语“余”,这种句式体现了古人在表达上的强调重点。定语
4、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后置,突出石头“铿然有声”的特点,使表达更符合古人对事物描述的习惯。1省略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省略了主语“李渤”,在古代文言文中,当前后主语一致时,常省略主语以简洁表达。“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微波入焉”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微波入于焉”,理解省略成分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意。()内容理解1 .文章结构:文章以“疑察结论”为线索展开。开篇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两种传统说法表示怀疑,即对郦道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和李渤“得双石于潭上
5、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的观点存疑,此为“疑、接着作者在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趁送长子苏迈赴任之机,“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通过实地考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吹如钟鼓不绝”以及“有薪坎锋鞘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等,此为“察”,最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强调要通过亲身考察来探求事物真相,不能主观臆断,此为“结论”。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2 .主旨把握: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的叙述,作者不仅纠正了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的错误认知,更重要的是借事说理,传达出深
6、刻的哲理。即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而要通过亲身的观察、实践去探究真相。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自然事物的认知,也对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认识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二、学习难点(一)理解文中体现的实践出真知的哲理L哲理内涵剖析:文章通过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鲜明地展现了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在面对郦道元简略的说法和李渤主观臆断的观点时,苏轼没有盲目跟从,而是选择亲自实地考察。他在月夜乘舟至绝壁下,通过亲眼观察石头的形态、所处位置,亲耳聆听各种声音,最终才弄清楚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这一过程充分
7、表明,只有深入实践,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或他人的观点上,不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就很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2.联系现实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指导价值。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假设,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验证,才能被确认为科学真理。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尝试了上千种材料,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灯丝,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在学习方面,学生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不能仅仅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实验、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8、握。比如学习地理知识,通过实地观察山川地貌、地质构造等,能更直观、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也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才能使政策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人民。(二)体会作者行文的曲折变化与巧妙构思1 .行文曲折之处:作者在文中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且每次写法不同,使行文富于曲折变化。第一次疑,开篇便对郦道元的说法提出怀疑,“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直接表明人们对郦道元观点的普遍怀疑态度,弓I发读者对石钟山得名真相的
9、好奇。第二次疑,针对李渤的观点,“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不仅指出李渤的观点,还着重强调了自己对其观点的特别怀疑,进一步推动读者对真相探究的期待。第三次疑,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通过对寺僧验证方法的“笑而不信”,再次制造悬念,使读者的好奇心达到顶点,急切想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2 .巧妙构思解析:文章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这种结构别具一格。开篇的议论提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疑问,弓I发读者兴趣,为下文的实地考察做铺垫;
10、中间详细的记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实地考察的过程和所见所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结尾的议论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不仅回应了开篇的疑问,还升华了主题,使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此外,文中对各种声音的描写,如“大声发于水上,噌吹如钟鼓不绝”“有薪坎锋鞘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等,巧妙地将水声与钟声相联系,既形象地描绘出石钟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又为揭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埋下伏笔,使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巧妙的构思。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而察之,则山下
11、皆石穴罅徐:慢慢地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危险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B.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今者项庄拔剑舞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孰能讥之乎D.余是以记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提出疑问,为下文的实地考察做了铺垫。B.作者在实地考察时,看到了“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惊险景象,听到了噌眩、薪坎锋鞘等奇特的声音。C文章结尾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强调
12、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D.苏轼认为李渤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李渤没有亲自去实地考察,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得出结论。(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2 .文章中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观点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分析。(三)翻译题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四、答案(一)选择题1.C(“殆”应解释为“大概”)2D(A项,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助词,表停顿/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C项,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反问,难道;D项,均为代词,这)3
13、D(苏轼认为李渤虽然去实地考察了,但是考察方法不当,结论不可靠,并非没有实地考察)(二)简答题1 .苏轼在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趁送长子苏迈赴任之机,乘船到临汝,因得以游览石钟山。他在月夜与长子苏迈乘小舟到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吹如钟鼓不绝”,又发现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薪坎锋鞘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最终弄清楚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2 .对于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认为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简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虽有实地考察的经历,但没有详细阐述,导致人们容易产生怀疑。对于李渤的观点,作者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主观臆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李渤仅通过敲击潭上双石,根据声音的不同就得出石钟山得名的结论,方法简单粗暴,结论不可靠,“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三)翻译题1 .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3 .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