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19.28KB ,
资源ID:497755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彰显学科素养强化立德树人 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彰显学科素养强化立德树人 论文.docx

1、彰显学科素养强化立德树人一2021全国高考理综乙卷化学试题分析与高考展望摘要:本文针对2021年全国高考理综乙卷化学试题如何聚焦学科特色彰显核心素养、精选情景素材强化立德树人、突出能力考查坚持评价选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再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精神,对以后的化学试题做出几点展望。关键词: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评价选拔高考展望引言:2021年全国高考理综乙卷化学试题设计与基本要求与过去比较基本一致,题型、题量与近几年高考I卷也基本一致。试题难易程度合理,试题设计结构稳定、考查内容注重基础,从基础中考查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也充分彰显学科素养,强化立德树人之功效,较好的引领新课程高考的改革。

2、下面我针对2021年全国高考理综乙卷化学试题作出具体分析并针对以后的高考作出展望。一、2021年高考理综乙卷化学试题特点分析1 .聚焦学科特色彰显核心素养2021年全国理综乙卷化学试题特别注重化学学科特色,彰显核心素养的要求,较好的引领了新课标的实施。例如,试题7紧扣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考查如何利用化学技术减少二氧化碳,并向学生介绍多种实现碳中和的手段和技术,体现出化学科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考查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3、试题12电化学问题,以电解饱和食盐水原理及氯气的性质为依托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13提供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阳离子浓度随氢离子的变化关系图,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学科素养考查。试题27以一种非传统型态的软性材料一一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为知识载体,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题目考查灵活,对于洗涤是否干净的判断既有直接检验又有间接检验,对冰水浴、油浴、热水浴的使用进行选择并说明使用原因,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能有效地鉴别学生对学科基础的掌握程度。2 .精选情景素材强化立德树人今年高考化学试题不仅仅关注对学生化学观念、思维过程、科学品质等学科核心

4、素养的考查,而且还借助一定的情景铸魂育人,强化了立德树人之功效。例如试题11,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1.73Ikg的月球土壤为情景,从元素推断需要以土壤元素构成为切入角度,判断元素及性质,考查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向学生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试题第27题以一种非传统型态的软性材料一一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为知识载体,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展示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达到了立德树人之功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认识社会,认识我们国家

5、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由此激发我们爱国热情,预计以后的高考仍会关注试题的情景选取,借助情景素材,彰显爱国教育。3 .突出能力考查坚持评价选拔2021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乙卷试题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大量选取新材料、新药物、新催化剂等真实情境,通过表格、图象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要求学生能基于物质性质、实验事实、实验数据及其有关规律,做有理有据的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考查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逻辑推理、归纳论证思维等关键能力。例如,试题28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数据图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利用图中数据信息归纳平衡常数与温度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证第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

6、的关系。下面试题13为例进行分析:试题13.HA是一元弱酸,难溶盐MA的饱和溶液中C(M)随C(三)而变化,M不发生水解。实验发现,298K时c(M)c(三)为线性关系,如图中实线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液pH=4时,c(M)Mg0、CaO以及少量的FeOo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如下工艺流程回收钛、铝、镁等。该工艺条件下,有关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回答下列问题:(I)焙烧中,TiOSiO几乎不发生反应,AI0、Mg0、Ca0、FeO转化为相应的硫酸盐。写出AlO转化为NHAl(SO)的化学方程式回。(2)水浸后滤液的PH约为2.0,在“分步沉淀时用氨水逐步调节PH至11.

7、6,依次析出的金属离子是。(3)母液中Mg浓度为EImOIL.(4) “水浸渣”在160“酸溶”,最适合的酸是乳“酸溶渣”的成分是、。5)“酸溶”后,将溶液适当稀释并加热,TiO水解析出TiOxHO沉淀,该反应的离22(子方程式是。(6)将母液和母液混合,吸收尾气,经处理得,循环利用。(答案】(1)AI0+4(NH)SO42NHA(SO)+3HO+6NH个2) Fe、Al、Mgz-3) 1.01064)硫酸二氧化硅、硫酸钙Ti0xH0+2H(5) TiO+(x+l)HQ(6)硫酸镂【解析】第(1)小题书写高钛炉渣与硫酸锭熔烧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属于陌生方程式书写,主要是对生成物之一氨气的判断

8、分析反应体系中,只有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少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不考虑)以及一些非金属互化物常态为气体,结合题目情景,只能是氨气,再加上质量守恒,可以得出生成物气体为氨气,还有水。注意书写方程式配、条、箭、等四字原则,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氨气的气体符号。(其实水也应当有)。(2)“水浸”后“滤液”的PH约为2.0,用氨水逐步调节PH依次析出的金属离子,可根据表格中所列开始沉淀的PH由低到高排列为Fe、ALMg,原则是金属越活泼,相应氢氧化物开始沉淀的PH越高。一定要注意顺序是Fe、ALMg03)要求计算“母液”中Mg浓度。已知母液PH为11.6,即C(三)=1*10,C(OH)=1*10WM

9、C(OH)=l*10o温度不变,K(氢氧化镁)不变。PH为11.1时,-镁离子浓度为1.0xlOmolL,K(氢氧化镁)=10molL10molL1,010smolL=x10molL10molL,解得X=LoXlomoI/L,这一小题和化学平衡中一直一种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求另一种平衡时某一微粒(物质)的浓度是同样的道理(4)询问“水浸渣在160C“酸溶,最适合的酸。酸溶的条件是160C,为使反应迅速且经济,故应使用难挥发,高沸点的常见的强酸为硫酸。至于“酸溶渣”的成分是3+3+2+结合流程,Fe、ALMg,均在上面滤液,通过分步沉淀成为氢氧化物固体,因此“酸溶渣”的成分为不溶于硫酸的二氧化硅和

10、硫酸钙。题目没有限定条件,硫酸,二氧化硅和硫酸钙书写名称和化学式均可。但是题目说明是成分,通常写名称居多。若是强调纯净物,则以书写化学式为合适;题目上下文用化学式,则亦是使用化学式为佳。对于高考,不特别指明时,书写名称或化学式均不会扣分。(5)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求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注意加热这一反应条件。Ti0xH0+2H;故答案为:TiO+(x+l)HQ(6)将母液和母液混合,吸收尾气,经处理后得到的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当然根据“母液”是去除金属氢氧化物后的氨水,“母液”是目的物沉淀之后的硫酸,可以判断该物质是硫酸镀。然而还有一条思路。题目结尾告知循环利用四个字,可以直接从流程中所加的五

11、种物质高钛炉渣、硫酸镂、热水、氨水、酸结合两种母液判断得出是硫酸镂。这是文字提示运用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讲这是工艺流程题的通性,也就是说,流程中途加入的物质又再生成,一定可以循环利用。流程题是给出工艺条件,考查的着力点在结合实际生产考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所以流程题必定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至少两个。其次必须理解和认识流程题重在通过不同物理状态分离,俗话讲“你不走,我就走”。第三需要强调的除通常的化学原理即单质化合物性质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经济、环保。循环利用就是这两条要求的体现。当然还有时间效率和产率的关系,目前是通常在化学原理题中考查,流程题结合部分反应原理内容,恐怕是未来趋势。参考文献汤伟:从高考评价体系预测202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J,高中数理化2019(4):第55-68页。2汤伟王正楼: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下的高考查点探究一一2021年高考化学试题展望J,高中数理化2021(05-06):第109-113页。3杨阳,曹卫国,汤伟: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完善高考化学后期复习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20(7):第52-55页。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