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0.80KB ,
资源ID:519096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docx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东晋的建立、南朝的更替,概述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提升归纳总结历史信息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劳动人民在地区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感受江南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L教学重点: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表现。4 .教学难点:理解江南地区开发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人口南迁带来的技术、劳动力与南方自然、社会环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三、教

2、学方法L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要点,搭建历史框架,让学生明晰历史脉络,如东晋、南朝政权更替顺序。5 .史料分析法:展示宋书晋书等文献中关于人口、农业、手工业的记载,引导学生解读,探究江南开发原因与表现。6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探讨江南开发因素,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协作,深化对重难点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江南水乡今昔对比图片,提问:“如今江南繁华富饶,大家可知千年前这里是什么模样?又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引发学生好奇,导入东晋南朝时期。2 .新课讲授(30分钟)东晋的建立(8分钟):简述西晋灭亡背景,用时间轴标注司马睿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东晋),介绍“王与马,

3、共天下”局面,解释东晋门阀政治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门阀势力对东晋政权影响。南朝的更迭(7分钟):展示南朝宋、齐、梁、陈更替简表,说明各朝起止时间、开国皇帝,强调政权更迭频繁,提问学生频繁更替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10分钟):分组发放史料,一组是关于北方战乱、人口南迁数据史料;一组是南迁人口职业技能资料;还有南方自然条件如水经注对河道、土壤描述。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总结:北方动荡致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牛耕、冶铁)与工具;南方优越自然条件利于农业;统治者重视(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政策举例)等因素共同促成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5分钟):结合教材图片、

4、文字,讲述农业上耕地扩大、水稻产量提升、麦稻兼作推广;手工业丝织、冶铸、制瓷进步;商业城市兴起、海外贸易萌芽,感受江南经济全方位发展。3 .课堂小结(10分钟):以思维导图形式回顾东晋建立、南朝更替历程,重点强化江南开发原因从劳动力、技术、政策、自然等方面梳理,开发表现从农、工、商领域概括,加深学生记忆。4 .课堂练习(10分钟):出示5道选择题(如考查东晋建立者、南朝持续时间、江南开发原因选择等),2道简答题(分析人口南迁对江南某行业影响、概括南朝政治特点),即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针对性讲解错题。五、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教参:提供基础教学内容架构与深度解读素材。2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东晋文物、江南风光今昔、古地图)、史料文档、动态演示政权更替视频,增强视觉冲击,辅助理解抽象知识。3 .自制学习卡片:梳理关键知识点,如重要事件、人物、时间节点,方便学生记忆。六、教学反思整堂课教学流程较顺畅,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激发了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参与度较高。但仍存在不足:史料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解读史料能力弱,耗时久,后续应加强史料阅读技巧训练;在知识串联上,东晋门阀政治与江南开发深层联系挖掘不够,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从政治格局剖析经济发展动力,今后备课要强化历史事件内在逻辑关联,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构建完整历史认知体系。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