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36KB ,
资源ID:52922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下册修辞手法复习教案苞桥苏海英.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下册修辞手法复习教案苞桥苏海英.doc

1、四年级下册复习课教案-句子复习 执教者: 苞桥 小学 苏海英教学目标:1.领会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四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能够辨析并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3.掌握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的方法。教学课时:1 课时课前准备:印发练习一至练习四,学生人手1份。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1.师:写文章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会用上一些修辞手法。我们都学过哪些修辞手法呢?指名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句子的修辞手法。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目标。二、复习回顾,总结规律师: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练习一:指出下列句

2、子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各自的特点及表达效果。(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妈妈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1. 齐读句子。2. 小组合作交流。3. 请4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4个句子,师生共同补充评议。4. 课件出示,齐读:(1)比喻:把一种事物比作不同类的另一种事物,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具体。(2)拟人:把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情感,使句子更富有感情色彩。(3)排比:把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短语或句子连在一起,使语势增

3、强。(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辨析与仿写练习二: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A.(1)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 (2)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B.(3)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4)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 )C.(5)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6)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4、 )1.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3.指定3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A、B、C三组句子,师生共同补充评议。练习三、仿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自主练习指名汇报同桌检查交流四、练习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过渡: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那么,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1.看例题,找方法:比较这两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例1:难道雷锋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改为陈述句)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例2:我们怎能乱丢垃圾呢? 我们不能乱丢垃圾。(1)自由读、思。(2)小组讨论。(3)指名汇报。(4)师引归纳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随机课件出示改法的三个步骤(学生读方法)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第二步: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等词去掉。第三步: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吗”、“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练习四:将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意思不变。 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它一听到弦响,心里怎么能不害怕呢?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1)自主练习(2)小组交流,(3)展示汇报。(4)师生补充评议。六、总结结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只要我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就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3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