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建设工程材料消耗大、垃圾排放多等问题。落实施工现场施工单位的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将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程施工的各个过程,我单位依据相关规范编制本方案。一、工程概况1、基本概况项目名称:工程地址:建筑面积:16.146万建筑概况:项目包含3#、5#、6#、7#、8#、9#、10#共7栋主楼、夹层及二层地下室,6#楼为24层高层住宅,3#、5#、7#、8#、9#、10#、楼为27层高层住宅;夹层建筑面积为2646.8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18995.6411地下二层建筑面积为19423.8m2o0.000以上建筑高度:7#、8#
2、9#、栋建筑高度为79.2m;3#、5#、10#栋建筑高度为79.9m。6#栋建筑高度70.5m;结构形式:主楼部分为框架一剪力墙,其余裙房及车库为框架结构。2、主要参建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建质2020)46号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的通知建办质2020)20号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5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6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7、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3、规范GB/T5074388、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图册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三、总体策划1 .减量化目标落实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的减量化目标和措施。每万平方米建筑垃圾量控制在380吨以下;建筑垃圾再利用和回收率三50%;有毒、有害废弃物分类率达100%o2 .工作原则遵循“源头减量、分类管理、就地处置、排放控制”的原则。3 .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项目经理XX甲方工程主管XX技术负责人XX项目部所有成员职务姓名职责分工甲方工程主管全面负责施工现场减量化工作。组织做好减量化工作策划和减量化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项目经理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减量化工作的落实工作,定期检查减量化目标完成情
4、况。项目技术负责人依据施工合同的要求,制定施工现场减量化专项方案,对施工各阶段的建筑垃圾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减量化措施。成员项目部所有成员配合管理组完成指派任务4 .工程各阶段建筑垃圾成因分析及产生量预估序号施工阶段产生建筑垃圾种类垃圾产生量(t)1土方施工阶段工程渣土、工程泥浆2地下结构阶段金属类:钢筋、铁丝、角钢、型钢、废卡扣(脚手架)、废钢管(脚手架)、废螺杆等。废电箱、废锯片、废钻头、焊条头、废钉子、破损围挡等无机非金属类:混凝土、碎砖、砂石、素混凝土桩头水泥等其他类:八木模板、木方、木制包装、纸质包装、塑料包装、塑料、塑料薄膜、防尘网、安全网、废毛刷、废毛毡、废消防箱、废消防水带、编织
5、袋、废胶带、防水卷材、预制桩头、灌注桩头、轻质金属夹芯板等3主体结构阶段金属类:钢筋、铜管、钢管(焊接、Sc、无缝)、铁丝、角钢、型钢、金属支架等。废锯片、废钻头、焊条头、废钉子、破损围挡等无机非金属类:混凝土、砖石、砂浆、腻子、玻璃、砌块、碎砖、水泥等其他类:关模板、木方、塑料包装、塑料、涂料、玻化微珠、保温板、岩棉、废毛刷、安全网、防尘网、塑料薄膜、废毛毡、废消防箱、废消防水带、编织袋、废胶带、防水卷材、木制包装、纸质包装、轻质金属夹芯板等4装修及机电安装阶段金属类:电线、电缆、信号线头、铁丝、角钢、型钢、涂料金属桶、金属支架等。废锯片、废钻头、焊条头、废钉子、破损围挡等无机非金属类:瓷砖
6、边角料、大理石边角料、碎砖、损坏的洁具、损坏的灯具、损坏的井盖(混凝L类)、涂料滚筒、水泥等其他类:木材、木制包装、纸质包装、涂料、乳胶漆、苯板条、塑料包装、塑料、废毛刷、废消防水带、编织袋、废胶带、机电管材、轻质金属夹芯板、石膏板等四、源头减量措施4.1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应通过施工图纸深化、施工方案优化、永临结合、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重复利用、施工过程管控等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对周转材料进行保养维护,维护其质量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按照材料存放要求进行材料装卸和临时保管,避免因现场存放条件不合理而导致浪费。4.2 施工单位应在不降低设计标准、不影响设计功能的前提下,与设计人员充
7、分沟通,合理优化、深化原设计,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拆改、变更产生建筑垃圾。(1)地基基础优(深)化设计:结合实际地质情况优化基坑支护方案、优化基础埋深和桩基础深度等;(2)主体结构优(深)化设计:优化并减少异形复杂节点、节约使用结构临时支撑体系周转材料等;(3)机电安装优(深)化设计:采用机电管线综合支吊架体系、金属类垃圾机电结构连接构件优先预留预埋、机电装配式等;(4)装饰装修优(深)化设计:采用装配式装修、机电套管及末端预留等。4.3在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对具备条件的施工现场,水、电、消防、道路等临时设施工程实施“永临结合”,并通过合理的维护措施,确保交付时满足使用功能需要。(1)现
8、场临时道路布置应与原有及永久道路兼顾考虑,充分利用原有及永久道路基层,并加设预制拼装可周转的临时路面,如:钢制路面、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等,加强路基成品保护;(2)现场临时围挡应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围墙,或永久围墙;根据场地建设现状调查,对现有的建筑、设施再利用的可能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利用拟建道路和建筑物,提高资源再利用率。(3)现场临时用电应根据结构及电气施工图纸,经现场优化选用合适的正式配电线路;(4)临时工程消防、施工生产用水管道及消防水池可利用正式工程消防管道及消防水池;(5)现场垂直运输可充分利用正式消防电梯;(6)地下室临时通风可利用地下室正式排风机及风管;(7)临时市政管线可利用场内正
9、式市政工程管线;(8)现场临时绿化可利用场内原有及永久绿化。4.4施工现场办公用房、宿舍、工地围挡、大门、工具棚、安全防护栏杆等临时设施推广采用重复利用率高的标准化设施。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节台、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活动箱式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防护棚采用工具式防护棚。工地围挡采用定型化围挡。临边防护采用定型化防护。增加重复使用率。4.5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方案,合理确定施工工序,实现精细化管理。4. 6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标高,合理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平衡挖方与填方量,减少场地内土方外运量;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
10、化,精确测量放线,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基坑开挖结合后期回填材料的选用,肥槽回填采用桩头破碎后的再生混凝土代替灰土回填,开挖留置的肥槽空间狭窄,减少对原状土的破坏,减少土方开挖量与回填量。(2)基坑支护选用无肥槽工艺,例如地下连续墙、护坡桩等垂直支护技术,避免放坡开挖,减少渣土产生;(3)根据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精确计算材料用量,鼓励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减少基坑支护量;(4)根据现场环境条件,优先选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可拆卸式锚杆、金属内支撑、SMW工法桩、钢板桩、装配式坡面支护材料等;(5)在灌注桩施工时,采用智能化灌注标高控制方法,减少超灌
11、混凝土,减少桩头破除建筑垃圾量;(6)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工程,地下连续墙经防水处理后作为地下室外墙,减少地下室外墙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7)深大基坑开挖需设置栈桥时,优先选用钢结构等装配式结构体系,并充分利用原基坑支护桩和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撑体系。4.7在主体结构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钢筋工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现场设置钢筋集中加工场,从源头减少钢筋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钢筋连接采用螺纹套筒连接技术;(2)地面混凝土浇筑采用原浆一次找平,实现一次成型,减少二次找平。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及高精度砌体施工技术,减少内外墙抹灰工序。建筑材料通过排版优化采用定尺,减少现场切割加工量;(3)在
12、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免临时支撑体系,如:利用可拆卸重复利用的压型钢板作为楼板底模等。采用临时支撑体系时,优先采用可重复利用、高周转、低损耗的模架支撑体系,如:自动爬升(顶升)模架支撑体系、管件合一的脚手架、金属合金等非易损材质模板、可调节墙柱龙骨、早拆模板体系等。现场旧模板进行重新加工、切割用作临边洞口的盖板、柱子与楼梯踏步的护角、地下室排水沟模板等。4.8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机电管线施工前,根据深化设计图纸,对管线路由进行空间复核,确保安装空间满足管线、支吊架布置及管线检修需要;(2)安装空间紧张、管线敷设密集的区域,应根据深化设计图纸,合理安排各专业、系统间施
13、工顺序,避免因工序倒置造成大面积拆改;在工程复杂节点及重要工序的施工前,应用BIM技术解决复杂节点设计、构件空间排布等问题,直观的体现工程做法,便于施工。(3)设备配管及风管制作等优先采用工厂化预制加工,提高加工精度,减少现场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4. 9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推行土建机电装修一体化施工,加强协同管理,避免重复施工;(2)门窗、幕墙、块材、板材等采用工厂加工、现场装配,减少现场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3)推广应用轻钢龙骨墙板、ALC墙板等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的建筑围护材料。施工现场应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物资清单,制定并实施可回收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提高废料利用率。4.
14、10应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物资采购、运输计划,选择合适的储存地点和储存方式,全面加强采购、运输、加工、安装的过程管理。鼓励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调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在保证材料的品质的情况下,就近采购,缩减运距,可减小材料运输过程好中的能源消耗,原则上采购距离在500km以内。5. 11鼓励采用成品窖井、装配式机房、集成化厨卫等部品部件,实现工厂化预制、整体化安装。6. 12应结合施工工艺要求及管理人员实际施工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预制下料排版及虚拟装配,进一步提升原材料整材利用率,精准投料,避免施工现场临时加工产生大量余料。7.
15、 13设备和原材料提供单位应进行包装物回收,减少过度包装产生的建筑垃圾。8. 14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进场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严把施工质量关,强化各工序质量管控,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或修补。加强对已完工工程的成品保护,避免二次损坏。9. 15应结合BIM、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全过程管理机制。鼓励采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与施工现场各项管理的有机结合。10. 16应实时统计并监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排放。五、分类收集与存放措施5.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按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分为工程渣土、工
16、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2)施工现场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混合类;金属类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废弃物质,如废弃钢筋、铜管、铁丝等;无机非金属类包括天然石材、烧土制品、砂石及硅酸盐制品的固体废弃物质,如混凝土、砂浆、水泥等;混合类指除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以外的固体废弃物,如轻质金属夹芯板、石膏板等。(3)鼓励以末端处理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一步细化分类。5. 2应制定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包括建筑垃圾具体分类,分时段、分部位、分种类收集存放要求,各单位各区域建筑垃圾管理责任,台账管理要求等。11. 3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分类收集及存放(1
17、)结合土方回填对土质的要求及场地布置情况,规划现场渣土暂时存放场地。对临时存放的工程渣土做好覆盖,并确保安全稳定;(2)施工时产生的泥浆应排入泥浆池集中堆放,泥浆池宜用不透水、可周转的材料制作。5. 4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分类收集及存放(1)应设置垃圾相对固定收集点,用于临时堆放;(2)应根据垃圾尺寸及质量,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收集,提升收集效率;(3)应设置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混合类等垃圾的堆放池,用于垃圾外运之前或再次利用之前临时存放。易飞扬的垃圾堆放池应封闭。垃圾堆放池宜采用可重复利用率高的材料建造;(4)垃圾收集点及堆放池周边应设置标识标牌,并采取喷淋、覆盖等防尘措施,避免二
18、次污染。5. 5施工现场危险废物是指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等危险特性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废矿物油、废涂料、废粘合剂、废密封剂、废沥青、废石棉、废电池等,应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收集存放。六、就地处置措施6.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就地处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的原则,提高建筑垃圾处置利用水平。施工现场安装建筑垃圾站,用于存放建筑垃圾。6. 2具备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能力的施工单位,应根据场地条件,合理设置建筑垃圾加工区及产品储存区,提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水平及再生产品质量。7. 3工程渣土、工程泥浆采取土质改良措施,符合回填土质要求的,可用于土方回填。8. 4工程垃圾中金属类垃圾的就
19、地处置,宜通过简单加工,作为施工材料或工具,直接回用于工程,如废钢筋可通过切割焊接,加工成马凳筋、预制地坪配筋等进行场内周转利用;或通过机械接长,加工成钢筋网片,用于场地洗车槽、工具式厕所、防护门、排水沟等。将废料钢筋加工成马凳作为钢筋支架,较细的钢筋加工成工具式吊钩,用于吊挂灭火器,废钢管加工成可利用的预埋件等,进行综合利用;支模棍、梯子筋等辅助钢筋也使用废旧钢筋加工。9. 5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中无机非金属建筑垃圾的就地处置,宜根据场地条件,设置场内处置设备,进行资源化再利用。(1)再生粗骨料可用于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层中;将再生粗骨料预填并压浆形成再生混凝土,可用于重力式挡土墙、地下管道基
20、础等结构中;产生大量的桩头混凝土,项目部与搅拌站签订协议,将现场混凝土废料全部回收,用于再生混凝土拌制。(2)高强度混凝土再生粗骨料通过与粉煤灰混合,配制无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可用作填料和路基;对每次浇筑混凝土后的余料进行合理利用,利用混凝土搅拌车及泵管内的余料制作保护层垫块以及对临时道路进行加固修补等。润泵砂浆出管后统一收集到料斗内,吊至场外制作水泥垫块等,及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又可废料利用。(3)废砖瓦可替代骨料配制再生轻集料混凝土,用其制作具有承重、保温功能的结构轻集料混凝土构件(板、砌块)、透气性便道砖及花格、小品等水泥制品。10. 6施工现场难以就地利用的建筑垃圾,应制定合理的消防
21、防腐及环保措施,并按相关要求及时转运到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进行资源化处置和再利用。七、排放控制措施7.1施工现场大门处设置称重装置,对出场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禁止建筑垃圾未分类运输出场。7. 2建筑垃圾每次称重后,应及时记录且须按各类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实际处理情况填写。7. 3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称重装置应定期进行标定,保证称重数据的准确性。7. 4现场淤泥及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应经脱水或硬化后外运。7. 5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大门处设置公示牌,定期公示建筑垃圾出场排放量。7. 6出场建筑垃圾应运往符合要求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或消纳场所。11. 7严禁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排放。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应单独与有关单位签订运输合同或协议,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八、相关保障措施11.1 术、安全、工程、物资、设计各部门必须设专人负责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的落实工作。按照规定每月统计减量化成果。12. 2商务部和财务部门保证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经费保证,每月定期统计费用。13. 3为保证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实施。项目部建立建筑垃圾减量化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相关制度包括:材料限额领料管理制度、建筑垃圾控制及再生利用管理制度、建筑垃圾排放公示制度、建筑垃圾减量化教育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