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6.90KB ,
资源ID:560828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困境与传承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困境与传承策略.docx

1、四川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困境与传承策略摘要:四川省巴中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众多革命遗址遗迹、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及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特色。然而,当前巴中市红色旅游面临资源保护力度不足、文化价值挖掘不深、服务有待优化及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等现实困境。对此,本文提出立足文化传承加强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合作推广扩大“朋友圈”等发展策略,以增强巴中市红色旅游的感召力、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保护;文化内涵挖掘;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形式,蕴含着厚重的革命历史、鲜活的革命事迹以及崇高的革

2、命精神,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革命传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巴中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坐拥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本文深入剖析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梳理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发展策略,以期助力巴中市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概述(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和中心,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涵盖川陕苏区党政军群各类机关旧址、战役战斗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红军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多种类型,且保存较好的遗址、原物居多。巴中市境内共有革命遗址、遗迹900余处,如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一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同时,拥有丰

3、富的红军文物,其中馆藏红军文物10617件,有文物单位130余处。(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巴中市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孕育了众多的革命英雄和感人故事,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巴中市地方人物类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有介绍刘伯坚、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故事的纪念馆等23处,石刻标语7000余幅。仅通江就有3000余幅新中国成立后留存下来的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这些红军石刻标语、革命歌曲等红色文化,是巴中市红色旅游的灵魂所在。止匕外,巴中市的红色文创产品也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打造的红色文创、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平台,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发的红包、手机壳、铜尺、纸

4、质书签等多种红色文创产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和传承故事,共同构成了巴中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巴中市森林覆盖率达63.18%,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1个,其中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支撑的4A级旅游景区6个,这些景区涵盖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红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的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位于光雾山景区入口处,游客在欣赏光雾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参观纪念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位于平昌县佛头山景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

5、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游客在欣赏佛头山的美景之余,还能领略到红军石刻标语的魅力,了解红军的历史和精神。止匕外,巴中市的红色旅游线路也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融合。如“恩阳古镇”经“光雾山景区”“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空山战役纪念园”至“诺水河景区”这条线路,能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感受青山绿水和地质奇观滋养出的生态秘境;“驷马水乡”经“刘伯坚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白衣古镇”至“皇家山”这条线路,能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体验浓郁的巴山风情和乡村韵味。巴中市的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效益显著。2024年光雾山红叶节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新高,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300万元

6、光雾山红叶节也带动了恩阳古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南龛山、佛头山、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的游客数量增长。其中,恩阳古镇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接待游客17.32万人次,南龛山、佛头山、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游客接待量均超过10万人次。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为巴中市增添了吸引力,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数量,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巴中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一)“做热”红色教育巴中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众多红色景点成为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的重

7、要依托。目前,巴中市已打造了34个教育基地,涵盖了川陕苏区党政军群各类机关旧址、战役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多种类型的红色资源。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接待各类党政及社会团体9000余个,突破110万人次;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2015年成功申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1000余个单位(团体)、100余万人参观,开展主题活动100O余场,讲授专题党课50场、微党课500余场。止匕外,巴中市还组织全市100余名党员干部义务讲解红色文化、红军精神,形成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1+研学实践”的红旅融合新业态。(二)“讲好”红色故事巴中市积极创作红色题材

8、文艺作品,编写红色书籍,开发体验课程和微党课,让巴中市红色故事走向全国。巴中市诞生了众多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如望红台小军号等。川居U红漫巴山获评四川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四川扬琴守望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这些文艺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巴中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红军的伟大精神。此外,巴中市还编写了刘伯坚红色故事连环画巴中红军知识1000问等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巴中市的革命英雄事迹、红色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人们了解巴中市红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还开发了“为烈士墓碑五星描红”体验课程和巴山女红军等微党课。这些体验课程和微党课通过生动的形式,引

9、导人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激发了爱国热情。参与人次和点击量突破500万,充分体现了巴中市红色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三)“做强”红色产业巴中市积极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研学旅行线路,建设特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出“川陕苏区行从心再出发”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条、研学旅行线路13条,建设特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41个。如,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利用“红色+”产业模式,培育县域内旅游开发企业20家、旅游商品企业3家、旅游宾馆356家、农家乐316家,年均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沙溪镇王坪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其负责人

10、反映,全村兴办农家乐27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户均年收入5万-6万元,最高可达20余万元。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和乡村振兴,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巴中市丰富的红色文化。三、巴中市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一)红色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大一是保护力量较弱。巴中市革命文物数量多而且分散,这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负责管理的文物管理部门编制少、人员少、专业人员更是稀缺。某县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反映,该中心现有编制人员8名、员工共10人,而区域内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785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类别,在此情况下,难以将全部精力专注于红色

11、革命文物保护方面。二是保护经费不足。部分革命遗址存在破损、风化等现象,急需加大保护修复力度。然而,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文物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且巴中市革命文物数量庞大,仅靠上级经费远远不够。如某红色旅游景区,国家、四川省每年按照150亩烈士陵园的标准下拨经费,景区扩容后,经费虽有所增加,但目前景区面积6.6平方公里,2023年景区管理维护、活动经费等刚性支出670万元,而国家和四川省仅下拨200万元经费,资金缺口较大。某博物馆负责人也反映,该博物馆目前正在实施项目经费为21万元的文物修复项目,且待该项目完工验收后,才能申报实施另一个文物保护项目,呈现出碎片化保护现象。三是保护审批

12、程序繁琐。修缮保护红色资源项目申请程序较为繁琐,审批时间长。例如,某古镇管委会负责人反映,该古镇红色文化遗址今年7月受降雨影响垮塌,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规定,修缮保护需要经过区、市、省、中央层层审批同意修缮后,再制定修缮规划等并经层层审批,才能开始实施,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加剧了红色文物破损、风化程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二)红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一是红色文化展览形式单一,主题特色不够突出。巴中市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以革命纪念馆、故居、烈士陵园等传统方式为主,在展览形式上多为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这种传统的展示方式缺乏新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构

13、建,对VR、AR等现代技术运用较少,数字化水平低。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为例,目前的展览主要还是以静态的图片和文物陈列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展馆相比,存在设计重复、表现手法单一、特色不突出、“千馆一面”的问题,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驻足观看。二是红色文化游览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体验项目。目前,巴中市红色旅游大多以“参观+讲解”的形式进行,参与性活动较少。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某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项目仅有参观、重温誓词、敬献花篮等。红色文化主题演艺项目基本空白,缺乏深度体验项目,无法使游客与红

14、色文化产生共鸣。游客难以真正融入红色文化中,参与性和互动性较低。三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红色文化创意类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文创产品未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产品设计融入当地的风俗和文化创意点较少。与其他地区成功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相比,缺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未能迎合市场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导致游客与红色旅游产品的黏性不足。(三)红色旅游服务有待优化一是基础设施稍显落后。巴中市红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点多、面广、线长,且空间分布分散。部分景点地处偏远的山区、林区,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远、林密谷深。受财政资金紧张制约,交通不够通畅,道路等级较低。止匕外,部分景区厕所、

15、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二是智慧化服务有待完善。目前,仅少部分红色旅游景点着手于智慧化设施的建设,大多数仍在完善基础设施,游客的咨询服务、互动分享、体验等智慧化服务建设有待完善,游客游玩便利性不高。三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一方面,红色文化优秀讲解人才流失严重。博物馆、纪念馆优秀讲解员培养时间较长,且大部分属于劳务派遣,待遇偏低,流动性较大。例如,某纪念馆负责人反映,该馆目前有讲解员8人,其中劳务派遣7人,同时2023年以来招聘并培养优秀人才3人,目前已有2人辞职。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数字化、管理型等高层次人才匮乏,影响了红色旅游集

16、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化构建。(四)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力度不足一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客源市场亟待拓展。目前,巴中市红色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党政干部培训、大中小学红色教育和开展纪念活动等特定领域,客源主体相对单-O这导致社会参与度较低,红色旅游未能充分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参与其中。此外,巴中市红色旅游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时点性特征。例如,某红色旅游景区负责人反映,该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五四”“七一”“八一”及清明节、烈士公祭日等时间节点,党政团体及青少年学生占82%,零散游客仅占18%,且省内游客占70%左右,游览方式以参观、缅怀、学习为主,游览时间较短,参与性消费较少。二是红色景区竞争激烈,区

17、域合作有待加强。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大力支持,区域间资源争夺越来越激烈,巴中市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巴中市与广元市、广安市等5个城市签订了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先行区协议,与湖北省黄冈市、甘肃省张掖市等4个城市签订了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联盟协议,并联合推出了红色旅游路线等举措,然而,彼此之间仍缺乏深度合作,对红色旅游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例如,尽管有合作协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城市之间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合作主要集中在表面的线路推广,缺乏深入的产品融合和市场协同开发。止匕外,各城市在红色旅游品牌建设上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具有影

18、响力的区域红色旅游品牌。四、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一)立足文化传承,强化保护利用建立健全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是当务之急。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高效的保护工作体系,确保红色资源得到全方位的保护。设立红色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根据实际需要,将市县级革命文物纳入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专项支持革命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等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完好保存,传承革命历史的记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等,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构建数字化资源库,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红色文物、文献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和

19、存储,确保其永久保存。(二)深挖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借助VR、AR等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提升游客的融入体验感。设计推出文创产品,引导游客探索了解红色文化,激发游客的购买热情。结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菜肴、小吃、点心,融入本地红色文化,并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特色餐饮项目。以长征文化、伟人情结、巴山魂等为主题,突出纪念性、地域性、生活化、观赏性、实用性,推出一批优秀红色文创旅游商品。大力开发红色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红色旅游项目,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演艺等,重点开发情景再现、生活体验等红色旅游参与互动项目,实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切实增强红色旅游的参与度和感染力。(三)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增强

20、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枢纽能级,打造“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提升优化停车场、厕所等景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切实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探索建设5G红色旅游数字化平台,整合智能导游、导览等功能,提升服务精准度和个性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旅游服务。通过智能导游、导览功能,游客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景点介绍等信息,提高旅游的体验感。同时,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实现游客的互动分享、在线预订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此外,与高校合作,开设红色旅游数字技术、文化传播、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还可以引进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红色旅游的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化构建水平。(四)加强合作推广,拓展客源市场实施品牌战略,推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形象广告、标识体系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开展立体宣传,推出微场景、漫画、小游戏等可视化、交互式传播的网络精品,切实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实施省内协同发展、省际区域合作战略,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联合举办红色主题节会、赛事活动等,培育红色文化节会品牌,形成旅游线路的常态联动和互补,共同扩大市场影响力。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