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7.73KB ,
资源ID:581330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docx

1、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一、疾病概述与流行现状1.1 病原学特征基孔肯雅病毒(CHl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60-7Onn1,仅有1个血清型。根据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分为西非型、东一中一南非型和亚洲型三个基因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K)L)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该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有效灭活。1.2 流行病学特征1.2.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

2、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我国传播媒介以白纹伊蚊为主,如荆州市监测显示本地伊蚊均为白纹伊蚊。1.2.2 易感人群与流行范围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主要流行于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伊蚊分布广泛,2010年后已报告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11月为病例报告高峰期。1.3 临床特征 潜伏期:1-12天,通常为3-7天。 主要症状:以急性发热(常伴寒战)、关节痛(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皮疹(多为斑丘疹或

3、猩红热样皮疹)为典型表现。 重症情况:本病重症少见,但境外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需加强病情监测。二、病例监测与报告管理2.1病例诊断分类病例类型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内有流行区旅居史或接触史,且符合急性发热伴皮疹/关节剧烈疼痛表现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临床诊断病例+CHIKV核酸阳性/病毒分离阳性/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2.2 多渠道监测体系2.2.1 入境人员监测海关对入境时有健康申报或疑似症状者开展筛查,发放就诊方便卡并通报疾控部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12天内有非洲、东南亚等流行区旅居史的劳务、留学生等重点人群进

4、行监测。2.2.2 本土病例监测症状监测:I、11类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在蚊媒活跃季节,对登革热样病例(体温N38C伴皮疹/关节痛,无呼吸道症状)开展CHKV核酸检测。媒介监测: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开展伊蚊密度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重点监测布雷图指数(BI)和容器指数(CI)。2.3 病例报告与隔离报告时限: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需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隔离要求:急性期患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方可解除隔离。三、防控策略与核心措施3.1 蚊媒控制(核心防控手段)3.1.1 孳生地清除 环境整治:彻

5、底清除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等处闲置容器(盆、罐、轮胎、泡沫箱等)积水,翻盆倒罐频率不少于每周1次。 水生植物管理:水养植物每周换水或改为沙土栽培,饮水机接水盘每日清空。 公共环境治理:加强市政下水道、绿化带、工地等重点区域积水清理,定期投放灭蚊幼剂。3.1.2 防蚊灭蚊措施 物理防蚊:家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婴儿和病人建议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 化学防制:在伊蚊活跃时段(清晨和黄昏)对孳生地及成蚊栖息地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拟除虫菊酯类药物。 个人防护: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或柠檬校油的驱蚊剂,穿着长袖衣裤。3.2 传染源管理患者隔离:医疗机构对急性期病

6、例采取防蚊隔离,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接触血液、体液时佩戴手套,严格手卫生)。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后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对其居住环境开展蚊媒孳生地处理。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患者发病前7天内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监测体温及症状,避免被蚊虫叮咬。3.3医院感染控制 防蚊隔离: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急性期须安置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医疗机构定期开展灭蚊工作。 标准预防: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时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环境管理:做好医院及周边环境蚊媒孳生地处理,降低蚊密度至安全水平(BI5)o四、重点地区防控分级施策4.1地区风险分类风险等级涵盖省份防控重点I类地区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

7、南、云南媒介活跃期开展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强化蚊媒密度控制II类地区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加强输入病例监测,落实医疗机构早期识别能力III类地区(原文未明确,可参照II类地区管理)重点关注入境人员排查,开展医务人员培训IV类地区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无媒介伊蚊分布,以输入病例监测为主4.2针对性防控措施I类地区:每月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超过20时启动应急灭蚊;在社区设立宣传点,推广家庭防蚊设施。 II类地区:在夏秋季(伊蚊活跃期)对医疗机构门诊发热患者进行症状筛查,对疑似病例优先开展核酸检测。 IV类地区:

8、海关加强入境人员健康申报核查,对来自流行区人员发放健康提示卡。五、应急响应与处置1 .1疫情分级响应一般疫情(单例输入病例):启动IV级响应,开展病例隔离治疗、居所及周边蚊媒消杀,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聚集性疫情(3天内同一辖区出现2例及以上本地关联病例):启动HI级响应,扩大蚊媒消杀范围,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暂停大型集会活动。2 .2应急处置流程L病例核实: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送实验室检测。3 .蚊媒应急监测:在病例居住地、工作地半径500米范围内开展蚊密度调查,每3天监测1次,直至连续2次BI5。4 .区域防控:对疫点周边1公里范围实施孳生地清理和统一灭蚊,发放

9、驱蚊剂和防蚊用品。六、预防措施与健康宣教6.1 疫苗与药物预防目前我国尚无基孔肯雅热疫苗,主要采取非特异性预防措施。6.2 个人防护指南出行建议:前往流行区旅行者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住宿选择有空调或纱门纱窗的场所。驱蚊措施:户外活动时每4-6小时涂抹1次驱蚊剂,裸露皮肤避免直接接触蚊虫孳生环境。6.3 社区与公众宣教宣传内容: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电视等渠道普及“清除积水=消灭蚊子”理念,讲解“发热伴关节痛及时就医”的重要性。重点人群:针对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开展入户宣教和定期健康随访。七、保障措施7.1 组织与经费保障成立省级基孔肯雅热防控领导小组,

10、统筹协调卫生健康、疾控、海关、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责。将防控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监测试剂、消杀药品、应急物资储备。7.2 技术培训与演练对医务人员开展病例识别、标本采集和报告流程培训,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对疾控人员进行蚊媒监测技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培训,提升疫情处置能力。7.3 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流行国家的疫情信息共享,建立跨境输入病例联防联控机制。八、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8.1 实施步骤L启动阶段(每年4-5月):印发年度实施方案,开展春季蚊媒孳生地清理专项行动。2.强化阶段(6-10月):进入蚊媒活跃期,加强病例监测和应急处置准备。3.总结阶段(11-12月):评估年度防控效果,修订下年度方案。8.2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目标值病例报告及时率95%疫点蚊密度控制达标率(BI5)100%公众防蚊知识知晓率80%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比例5%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解释。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