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5.01KB ,
资源ID:581783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docx

1、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一、方案背景与目标1.1 防控背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频繁,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增加,而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如荆州市监测显示本地伊蚊均为白纹伊蚊),导致本地传播风险显著升高。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源头控制、蚊媒治理和健康宣教的关键环节。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及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为社区层面的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1.2 防控目标短期目标:及时

2、发现输入及本地病例,降低社区内蚊媒密度,阻断病毒传播链,防止疫情扩散。长期目标:建立社区常态化防控机制,提升居民防控意识和能力,实现基孔肯雅热“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二、疾病基础知识与风险评估2.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病毒特性: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分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经白纹伊蚊传播。病毒对热敏感(56。C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等常用消毒剂可有效杀灭。 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发病0-7天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者及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3、白纹伊蚊为我国主要媒介),罕见母婴传播、输血或血液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2.2 社区风险评估高风险场景:O社区内有积水容器(如盆、罐、废旧轮胎、水生植物)等蚊虫孳生地;O近期有境外(如非洲、东南亚流行区)旅行史人员返回;O社区周边医疗机构报告疑似病例。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3.1社区防控工作组组成成员单位主要职责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统筹协调辖区防控工作,组织网格员入户排查,开展环境整治和健康宣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例筛查、诊断转诊、疫点消毒指导,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负责重点人群登记、症状监测、信息上报,协助落实隔离措施。物业/保洁部门清理公共区域积

4、水,定期灭蚊,维护防蚊设施(如纱门、纱窗)。居民志愿者参与健康宣教、孳生地清理志愿活动,协助监督防控措施落实。3.2联动机制信息互通:每日与辖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病例数据及蚊媒监测结果。应急响应:发现疑似病例后,1小时内启动预案,2小时内完成疫点处置。四、核心防控措施4.1 病例监测与管理4.1.1 重点人群排查排查对象:O近14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旅行史人员;o出现发热(体温38C)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者;O与疑似/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者。排查流程:1.网格员通过电话或入户登记,填写社区基孔肯雅热病例排查登记表(含姓名、联系方式、旅行史、症状等);2.对有症状者,立即引导至社区

5、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同步报告辖区疾控中心。4.1.2病例隔离与随访隔离要求:疑似/确诊病例急性期(体温恢复正常前)需居家或住院防蚊隔离,避免蚊虫叮咬。社区协助患者家庭安装蚊帐、纱窗,提供驱蚊用品。随访管理:网格员每日监测患者体温及症状,记录至病程第7天,体温正常且核酸阴性后解除隔离。4.2 蚊媒孳生地清理与密度控制4.2.1 孳生地清除(核心措施).“翻盆倒罐”行动:组织居民每周清理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的闲置容器(盆、罐、桶、废旧轮胎等)积水,对无法清理的容器加盖或填充沙土。水生植物管理:水养植物每周换水1次,或改用沙土栽培;清理绿化带落叶、杂草,防止积水。公共区域整治:物业定期清理下水道、排水

6、沟,疏通积水;垃圾桶加盖,保持环境干燥。4.2.2 化学与物理防制化学灭蚊:在蚊密度高峰季节(如夏季),由专业机构对社区绿化带、楼道、地下室等区域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拟除虫菊酯类),每月至少1次。物理防制: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如凉亭、健身区)设置灭蚊灯;推广居民家庭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可浸泡杀虫剂)。4.3 健康宣教与居民动员4.3.1 宣教内容与形式核心信息:O疾病症状:发热、关节痛(手腕、脚踝等小关节为主)、皮疹(发病后1-3天出现);。预防措施:“防蚊、灭蚊、早就诊”避免清晨和黄昏(伊蚊活动高峰)在户外逗留,外出时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宣教形式:O线上:

7、通过社区微信群推送科普视频、图文;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转发官方防控指南。O线下:张贴宣传海报(社区公告栏、单元门口),发放宣传折页;组织“防控知识讲座”“灭蚊能手比赛”等活动。4.3.2 居民参与机制招募“社区防蚊志愿者”,组建“孳生地清理小分队”,定期开展“周末大扫除”。设立“防蚊意见箱”,鼓励居民举报辖区内未清理的孳生地,对有效线索给予奖励(如发放驱蚊用品)。4.4 疫情应急处置4.4.1 病例发现与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疑似病例后,立即采样送检(核酸检测),确诊后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社区居委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划定疫点(病例住所及周边500米范围),落实封闭管理。4.4.2

8、疫点处置灭蚊消毒:专业消杀队伍对疫点进行全方位灭蚊,重点处理孳生地;对病例居住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紫外线照射空气)。健康监测:对疫点内居民开展为期14天的健康监测,每日记录体温及症状,发现异常立即转诊。五、保障措施5.1 物资保障储备清单:O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用手套、口罩、防护服(社区卫生人员用);O防蚊用品:驱蚊剂、蚊帐、纱窗、灭蚊灯、杀虫剂;O消毒用品:70%乙醇、含氯消毒剂、消毒湿巾;O宣教材料:宣传海报、折页、科普手册。5.2 培训与演练定期培训:每季度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培训,内容包括病例识别、孳生地清理方法、消杀操作规范等。应急演练:每年开展1次疫情应急演练,模拟“病例发现-报告-隔离-处置”全流程,提升协同响应能力。5.3 督导与评估社区防控工作组每月对辖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孳生地清理效果、蚊密度监测数据、宣教覆盖率等。每季度开展居民防控知识知晓率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知晓率目标80%o六、方案实施与调整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社区防控工作组根据辖区疫情变化及上级部门最新要求,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每年年底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总结评估,修订完善后次年实施。附件:1 .社区基孔肯雅热病例排查登记表2 .社区蚊媒孳生地清理checklist)3 .居民防蚊行为指南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