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45.57KB ,
资源ID:582322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docx

1、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刖S“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在新时代规划体系背景下,“十五五”发展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窗口期的总体纲领,也是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总遵循。“十五五”时期是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时期,也是推动新时代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时期,更是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攻坚期、窗口期。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经济

2、社会发展全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促进我市电力可持续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电网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从电源和电网两方面出发,在电力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重点明确“十五五”电力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本规划是市“十五五”电力发展的行动纲领、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文件、布局重大电力项目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概况1 .电力发展总体态势较好2025年,市全社会最大负荷为60.08万千瓦,同比增长-6.79%,“十四五”年均增长率

3、4.99%;全社会用电量29.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十四五”年均增长率2.57%o因疫情、水灾等原因,2025年负荷、电量均稍有下降,但是整体“十四五”期间发展态势良好。2025年,全市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7元GDP,高于全国14元GDP的平均水平,绿色用电效益显著;2025年,全市人均用电量达到4033千瓦时,低于全国5320千瓦时的平均水平,电力需求增长仍有较大潜力(注:本规划用电负荷单位为万千瓦,用电量和发电量单位为亿千瓦时)。2 .电源装机容量不断提高市电力供应主要来自本地电源,本地电源装机总容量由2015年底的1579兆瓦增加至2025年底的1872.8兆瓦,“十四五”年

4、均增长率3.47%;本地电源年发电量由2015年的46.5亿千瓦时增加至2025年的51.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1.98%,包括火电、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多种电源类型(注:本规划各类电源装机容量单位为兆瓦)。“十四五”期间,市生物质能电厂增加1座,为鑫皖能源电厂,35千伏光伏电站增加7座,分别是新寺、洪桥、坝镇、睿阁、晶阁、金岛、成李岗等光伏电站,10千伏光伏电站增加7座,分别是圣三松、中储粮、南峰润邦、鑫铁科技、五谷农庄、浩森、广通汽车等光伏电站,以及遍布各地的10千伏以下低压光伏。专栏一2025年底市本地电源装机容量表单位:兆瓦电源名称装机容量装机类型接入电压等级接入点华能电厂(华能发电

5、有限责任公司)1320火电220千伏马鞍山市500千伏昭关变观湖风电场99风电110千伏110千伏槐光变骄阳100光伏110千伏220千伏庙集变接入IlO千伏及以上装机容量1519/鑫皖生物质能发电厂30生物质能35千伏n。千伏柘皋变青山4035千伏IIokV槐光变新寺4035千伏IlokV凤炯变洪桥2035千伏35kV黄山变坝镇2035千伏35kV坝镇变睿阁20TL伏35千伏35kV夏阁变晶阁2035千伏220kV庙集变金岛2035千伏220kV庙集变成李岗1035千伏IIokV凤炯变圣三松810IlOkV花千伏山变中储粮1.6610千伏IlOkV金巢变南峰润邦510千伏IlOkV花山变鑫铁

6、科技1.210千伏IlOkV花山变五谷农庄1.510千伏IlOkV金巢变浩森3.810千伏IlOkV岗岭变广通汽车610千伏IlokV花山变10千伏以下低压光伏2.4低压/企业自备电厂或余电上网104.24/接入35千伏及以下装机总量353.8/3.电力装机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市新增装机容量293.8兆瓦,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提高。“十四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由2015年底的259兆瓦增加至2025年底的448.56兆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由2015年底的16.4%提高到2025年底的23.95%;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由2015年的2.14亿

7、千瓦时增长到2025年的4.75亿千瓦时,2025年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2%o4 .电网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25年底,市共有22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6台,变电容量930兆伏安,形成由220千伏变、庙集变、旗山变组成的主要供电网络,市通过220千伏桥庙线、含庙线、旗无线等加强与肥东、含山、无为电网联络,主体网架坚强可靠。2025年市220千伏电网最大负荷日容载比为1.88,总体满足供电安全要求。110千伏电网主要为辐射互联方式,截至2025年底,市共有110千伏公用变电站12座,变电容量967.5兆伏安,有3座为单主变,其余为2台主变。2025年市110千伏电网最大负荷

8、日容载比为2.42,总体满足供电安全要求。5 .充电设施建设走在前列截止2025年底,市电动汽车保有量0.32万辆,已累计建成运营各类充电设施0.33万台,其中社会公共充电设施0.07万台,专用充电设施0.01万个,自用充电设施(配建桩)O.25万台。市电动汽车桩车比达到1:1,高于全国1:3.6的平均水平。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为L4.6,完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5年)提出的到2025年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7的要求。6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2025年电厂供电煤耗295.11克标煤/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3.67克/千瓦时。两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9、电厂采用世界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技术,供电煤耗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截至2025年,我市2025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267.56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仅增长9.05万吨标准煤,低于上级下达目标数25.95万吨标准煤;2025年能耗强度为0.725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2015年累计下降26.17%,超目标任务数8.17个百分点;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为402.94万吨标准煤,同比2015年下降8.5%,超目标任务数3.5个百分点。全市电网综合线损率4.5%,比2015年的5.17%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25年市已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15个,完成替代电量1.2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了标煤2

10、2万吨,完成流域各大码头企业港口岸电“电能替代”项目全覆盖。专栏二“十四五”电力工业发展情况类别指标2015年2025年年均增速电力需求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25.8329.332.57%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万千瓦)47.160.085.03%人均用电量(千瓦时/人)302140335.95%电源结总装机规模(兆15791872.83.47%构瓦)人均装机(千瓦/人)1.852.576.80%火电(兆瓦)132013200.00%光伏发电(兆瓦)160317.1614.67%风电(兆瓦)99990.00%生物质能发电(兆瓦)030E能16.70%23.82%7.36%源发电装机比重电网发展

11、500千伏变电站数量(座)00220千伏公用变电站数量(座)330.00%110千伏公用变电站数量(座)10123.71%节能减排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298.78295.110.25%(克标煤/千瓦时)综合线损率5.17%4.50%2.74%民生保障供电可靠率99.851%99.9405%0.02%综合电压合格率99.985%99.997%0.00%市区公共充电桩数量(万台)0.33市区公共充电桩1.03(快充桩)与电动汽车(包括个人小汽车、出租车、快递物流车、网约车)比例注:依据市统计年鉴和“七普”数据,2015年市常住人口为85.5万人,2025年市常住人口为72.72万人。7 .电力体制

12、改革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根据市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统一安排,电力直接交易规模逐年扩大。2025年,市启动全省首次节能量交易,开市当天全省共有74家重点用能单位参与交易,市共有7家重点用能单位参与交易,共计出让1.515万吨标煤节能量,受让0.901吨标煤节能量。(二)重大机遇新发展一一打造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电网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题,作为市一部分,市要加强区域能源电力合作,拉高标杆,升级电网,助力谋划特高压电力枢纽和线路通道建设,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电网体系。新目标一

13、一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能源转型提供发展新机遇。202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提出,在促进地区新能源发展的同时,也对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一一世界能源变革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市新能源产业发展。

14、市新能源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市要加快先进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研究,提升电力行业创新能力。在世界能源变革的背景下,市应借助优越的发展基础和有力的政策支撑,积极推进新能源以及相关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建设,促进市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新需求一一“工业立市”培育壮大战略新兴展业并释放巨大的电力需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市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工业立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多个产业集群,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四大产业,持续打造高端产业承载平台,提高产业链供

15、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相关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将带来巨大的电力需求,迫切需要高标准、高质量、高安全的电源保障和智能化电网支撑。(三)面临挑战1 .电源结构方面市乃至省能源资源禀赋条件,导致短期内对煤炭、煤电的依赖难以大幅降低,电源结构优化存在不小挑战。同时,受国家环保政策限制,需要加强区外受电能力,但特高压线路和站点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另外,受天气、环境温度、光伏板安装位置等因素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不够稳定。2 .电网运行方面随着光伏、风电等间歇性电源和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的大规模接入,需全面提升市电网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的接纳能力和协调

16、控制能力。3 .设施落地方面变电站、电力线路建设由于经常受到群众误解产生邻避效应,导致选址选线困难。属地镇街、自然资源和规划、电力行业主管部门等需要加强协调、共同协商,探索电力设施落地新路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省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和市加快实现“五高”、“七城”目标,以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协调发展为重点,

17、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努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系统性提高电网坚韧性和应急保障能力,为全力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地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城市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保障,有效支撑市“十五五”电力能源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原则。牢牢把握电力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点促进源网荷储各环节协调发展,电力供给与电力需求协调发展,不同电源品种协调发展,市外电力供应和市内电力生产协调发展,电源建设电网通道和消纳市场协调发展。清洁利用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坚持发展非煤能源发电与煤电清洁高效有序利用并举,坚持节能减排,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推广高效

18、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深入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进一步降低发电煤耗和烟气排放。结构优化原则。优化电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发电,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优化电网结构,优先谋划高压枢纽站建设,优化220千伏网架结构,构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保障发展原则。电力资源要优先保障城市产业和民生发展,要梳理现状电网薄弱区域,结合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旧城改造和重大建设项目,合理布局电源点,明确电力设施分年度计划,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开放共享原则。发挥能源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对接高压输电项目,统筹考虑市高压枢纽站建设,实现电力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三)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19、2018修正);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坚强局部电网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电力规划管理办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规划工作管理规定;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156-201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市绿线规划;市“十五五”电网发展规划;市“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划文件。(四)发展目标1 .电力需求到2030年,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8.8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73%;全社会最大负荷达到105.81万千瓦,年均增长11.98%o2 .电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

20、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不断提升,由2025年的23.82%提升至2030年的29.19%o3 .电网发展到2030年,市初步形成坚强局部电网。220千伏电网:增加2个220千伏变电站布点,加强与区外联络,充分保障主网架供电可靠性。Iio千伏电网:新建220千伏变电站间至少保留一回110千伏联络线,确保220千伏母线全停期间重要负荷供电;110千伏变电站宜采用双侧电源进线,即1座110千伏变电站具备来自两个220千伏变电站的电源。对于不具备双电源供电条件的地区和电网发展过渡阶段,可采用单座220千伏变电站(不同段母线)双回路供电

21、方式。35千伏电网:适度开展35千伏变电站新建,作为对HO千伏电网的补充,解决35千伏变电站单主变、容量不足等问题,进线均保持双辐射或单链的可靠结构。10千伏配电网:到2030年,市规划配电自动化总体覆盖率达到100%o推进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有序落地,精确地块负荷预测,统筹分配供电网格容量,固化供电单元远景电网目标网架,量化电网过渡建设规模,推动典型接线模式应用,深挖现状电网潜力,根治现状电网存在问题,实现配电网远近建设的无缝对接。优化现有配电网建设模式,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做好变电站、开闭所站址和线路通道的预留。4 .节能减排到2030年,全市煤电平均供电煤耗不高于293.4克标煤/千瓦时

22、电网线损率下降到3.2%。5 .民生保障城市电网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乡村地区全面解决电网薄弱问题,基本消除“低电压”。到2030年,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7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9%o基本完成小城镇和中心村农网改造,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现状水平。专栏三“十五五”电力发展主要目标类别指标2025年2030年年均增速雇性力求室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29.3348.8210.73%而期性市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万千60.08105.8111.98%刊期性瓦)人均用电量(千瓦

23、时/人)403361048.64%而期性源经构总装机规模(兆瓦)1872.82014.31.47%而期性人均装机(千瓦/人)2.572.242.71%而期性火电(兆瓦)132013200.00%而期性光伏发电317.163994.7%刊期性(兆瓦)风电(兆瓦)99990.00%期性生物质能发电(兆瓦)309024.57%刊期性天然气发电(兆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23.82%29.19%4.15%而期性特网发展高压枢纽站数量(座)500千伏变电站数(座)220千伏公用变电站数量(座)3510.76%而期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数量(座)12177.21%而期性聿能源排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295

24、11293.40.12%丝束性(克标煤/千瓦时)综合线损率4.5%3.2%6.59%而期性民生伤障供电可靠率99.9405%99.975%0.01%刊期性综合电压合格率99.997%99.999%0.001%而期性市区公共充电桩数量(万台)0.330.6514.52%而期性公共充电1.031.11.32%刊期性桩与电动汽车比例注:依据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5-2035年)最新成果,2030年市常住人口为90万人。三、重点任务(一)提高电源供应能力L稳步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十五五”期间,市光伏发展将紧扣光伏发电全行业技术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大关键要素,不断提高光伏发电能源效率和

25、提升消费终端就地消纳水平。光伏开发以集中开发与分布开发方式同时进行,开展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光伏项目。鼓励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引导工商业单位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模式推广。专栏四“十五五”光伏发电重点项目市栏杆集镇8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市苏湾镇4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市炯炀镇4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银屏9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市夏阁镇7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中节能槐林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晶阁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华能夏阁国胜41兆瓦农光互补项目等。2 .提高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农林

26、生物质热电联产发电项目,加强农林生物燃料供给,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提升本地生物质发电比例。根据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缓解市生活垃圾处理严峻形势,提高生物垃圾的焚烧处置比例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填埋量,改善生态环境。专栏五“十五五”生物质能重点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装机容量(兆瓦)开工建设年限1市生活垃圾焚烧222022发电项目(二)加强电网支撑能力L推进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加快区域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建设,确保长三角地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属地保障白鹤滩一江苏士80OkV特高压直流输电段工程建设;确保金牛-福渡500kV超高压线路建设,提升地区整体供电能力。完善

27、市骨干电网,拉高标杆,升级电网,“十五五”期间,积极推进“外电入皖”,依托区域特高压输电项目,实现长三角特高压电网一体化发展,提升供电能力,打造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相匹配的新型电网体系。3 .增加220千伏变电站布点增加2个220千伏变电站布点,加强与区外联络,充分保障主网架供电可靠性。支撑市未来发展重点区域,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布点支撑城区及工业园,保证城镇化及工业长久发展,另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布点支撑半岛区域,支撑半岛工业、科教等重大产业发展,并加强与、肥东电网沟通联络。到2030年新建220千伏站2座,扩容1座,新增容量900兆伏安。4 .完善110千伏变电站布局以需求和问题为导

28、向,结合城市发展和新区建设,合理布局Iio千伏变电站,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电需求。到2030年,市新建110千伏变电站5座;扩容完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容量总计974.5兆伏安。5 .明确变电站站址变电站站址是电力设施建设的基础,要充分保障土地预留和供应,具体站址以国土空间电力专项规划为准。专栏六“十五五”110千伏以上电网设施项目220千伏变电站(新建)(2项)1鼓山变2X240市城区2022年1月投运2花塘变2X180市半岛2024年220千伏变电站(扩容)(1项)1变120+150扩至180+150市2030年(2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建)(5项)1半岛变1X50市2026年已投运

29、1座)2亚父变2X50市在建(12座)3田埠变2X50市2022年(1座)4龟山变2X50市2024年(1座)5温泉变1X50安巢经开区2030年(1座)IlO千伏变电站(扩容)(3项)1柘皋变31.5+20扩至2X63市在建2岗岭变1X50+50市2022年(1座)3半岛变IX50+2X50市2023年(1座)放王变31.5+31.5扩至2X31.5市2030年(1座)注:以上表格所列项目可根据实际用电需求和省、市供电公司建设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三)大力实施民生工程L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电力供应保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充分考虑农村电力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

30、乡村电网发展质量和效率效益,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加快补齐短板,提升乡村电网保障能力,推动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促进农村能源生产清洁化、消费电气化、配置智能化,建设与现代化农业、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产业融合相适应的新型乡村电网,全面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五”期间,市通过新增Iio千伏、35千伏变电站,扩容改造重过载设备,有效提升线路联络率,缩短线路供电半径,解决单线单变、35千伏串供电、低电压等问题,提升供电可靠性,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实施乡村电网建设改造。优化完善电网结构,逐步降低设备不满足“N-1”比例。有序实施电网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增强电网自愈能

31、力,促进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规划全力打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绿色智能的现代化乡村电网。到2030年,市全面满足农村地区供电需求,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乡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9%,35千伏及以上主变、线路基本通过N-I校核,乡村35千伏及以上电源覆盖率达到100%,10千伏联络率达到90%,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5千伏安/户,基本消除高损配变。2 .发挥新能源示范城市作用,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统筹市域布局、完善体系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济、经济合理”原则,全面完成市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成立配套管理中心,逐步实现网络连接,初步

32、形成市域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区域网络。构建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支持力度。到2030年,市基本建成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市电动汽车发展充电需求。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现状水平。强化充电设施供电保障,将充电设施电力接入作为发展电动汽车基础配套设施范畴统筹考虑,做好充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合理建设充电设施接入系

33、统工程。加强居民区充电设施接入服务。新建居民区应统一将供电线路敷设至固定停车位(或预留敷设条件),预留用电容量。3 .加快城区重点建设区域杆线入地,打造精品城市目前中心城区仍有大量的10千伏电力架空线路,随着城市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对供电安全、道路景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对现状架空电力线路进行入地敷设。依托道路新建、改扩建项目,实施沿线电力杆线入地,与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建设;依托各区更新改造项目,优化杆线布局,对占用道路、影响交通的杆线统一实施入地。(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L加强煤炭消费控制,实施煤炭减量替代认真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大对我市重点用煤企业节能减碳潜力

34、梳理,同时严格把关耗煤项目建设,对新、改、扩建项目严格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禁止新建企业自备燃煤设施。4 .关注重点用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五五”期间组织我市纳统重点用能单位完成企业能耗在线监测一级端口建设,并依据上级部署要求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用能企业完成能源管理体系认证。5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落后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污染和高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炼化、焦化等新扩建项目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不再新建未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的炼油、煤化工等项目。6 .持续开展减煤替代认真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原则上不

35、再新建用煤项目,确定需新建用煤项目必须严格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继续加大清洁能源替代,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集中度。(五)着力提升创新水平鼓励和引导储能电站建设。“可再生能源+储能”是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有序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发展模式,通过配置一定容量储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稳定输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十五五”期间,有序推动发电侧的储能联合运行项目,新建光伏电站需要按照装机容量的一定比例配置储能电站,落实电力生产企业调峰责任,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专栏七“十五五”电化学储能电站重点项目序号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兆瓦时)开工建设年限1安巢经开区50兆瓦h集中式储能项目502023年

36、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能替代步伐,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电价形成机制,构建主体多元、竞争有效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创新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提供机制。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扩大试点范围,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燃机冷热电联供、沼气生物质发电等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发展。(七)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6年5月22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落细的若干举措,针对该文件要求,市需要积极应对,市供电公司建立潜力项目用电需求常态对接机制,针对潜力项目编制“预方案”;加强不停电作业队伍建设,积极拓展10千伏高压不停电作业应用

37、范围,推进配网施工检修向不停电或少停电作业模式转变,试点建设“零计划停电示范区”;畅通政企资源信息共享通道,实现客户申请办电“零”资料,试行居民用户“刷脸办电”、企业用户“一证办电”。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落实由市人民政府和国网市供电公司共同组织的电网规划建设对接会制度,加强政企联动和部门协作,抓好重大电力设施项目的对接、调度和落实。建立以市发改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配合国网市供电公司细化落实的电力发展规划实施推进工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对电力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和审议,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提高规划的约束性,发挥电力发展规划在指导和促进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

38、电力项目建设、电力产业发展、电力结构优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将规划作为能源项目核准和建设的基本依据,未纳入电力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不予核准。(二)落实工作责任市发改委会同国网市供电公司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好电网与电源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市直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各项配套支持政策,为电力项目建设营造高效顺畅的发展环境。市政府和市供电公司做好电力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对电力建设的协调,保障电力项目厂址、站址、走廊通道资源和项目用地等外部条件。业主单位根据建设任务,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明确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和竣工达产。(三)强化实施管理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电力规划建设全过程管控,实施建设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报送制度。加大规划实施监管力度,重点监管规划指标、产业政策、改革措施和项目落实情况,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电力发展规划落实到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规划对接,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规划确需调整的,由市发改委按程序修订后公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