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怜悯是人的天性分层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怜悯(mTn)汲汲(j)摒弃(bng)混为一谈(hun)B.惬意(qie)憎恶(zeng)氛围(fen)设身处地(Chcl)C.确凿(zu6)熏陶(tao)缄默(ji白n)恪尽职守(ke)D.狡黠(xia)脊梁(j)炽热(chi)锲而不舍(qie)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妨碍贸然怜悯无动于衷B.松弛诀别端祥鸠占鹊巢C分歧帐蓬推崇自惭形秽D.云霄粗旷莅临形销骨立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是最普遍的和最有
2、用的美德。(2)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3)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A.禀性以致妨碍B.秉性以至妨碍C.禀性以至妨害D.秉性以致妨害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引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话题,并指出霍布斯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B.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时,采用了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指出其观点的荒谬之处。C.作者通过列举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从正面论证了“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OD.作者认为,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
3、比在理智状态下更微弱,因为理智会使人产生自爱心,从而削弱怜悯心。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
4、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5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6 .作者是如何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7 .文中提到“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三、拓展探究L在当今社会,存在一些缺乏怜悯心的现象,如见死不救、冷漠对待他人的痛苦等。请结合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培养怜悯心的建议。2.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皆有“恻隐
5、之心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请比较二者观点的异同。答案1 .A【解析】B项,“憎恶”的“憎”应读“zOng”;C项,“确凿”的“凿应读3D项,“脊梁”的“脊”应读2 .A【解析】B项,“端祥”应为“端详”;C项,“帐蓬”应为“帐篷”;D项,“粗旷”应为“粗犷”。3 .B【解析】“禀性”指人的本性,是先天具有的;“秉性”指性格,侧重于后天养成的。根据语境,句应选“秉性“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有“直到”“直至的意思;“以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根据语境,(2)句应选“以至”。“妨碍”指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妨害”指有
6、害于,侧重使受损害。根据语境,(3)句应选“妨碍”。4D【解析】作者认为,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缺乏智慧和理智,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而理智会使人产生自爱心,从而削弱怜悯心。5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怜悯心是人的天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保护自己生存的关心不妨碍他人对保护自己生存的关心,且人天生就有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6 .作者首先指出霍布斯把为满足欲望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生存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且忽略了人天生具有的怜悯心这一事实;然后通过分析推演,指出霍布斯观点的荒谬之处;最后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强
7、调怜悯心是人的天性,以此批驳霍布斯的观点。7 .示例:大象会对受伤或生病的同伴表现出关心和照顾。当有同伴受伤时,其他大象会用鼻子轻轻触碰受伤的同伴,试图帮助它站起来,并且会一直陪伴在它身边,直到它恢复或情况稳定。8 .看法:这些缺乏怜悯心的现象违背了人的天性。人天生就有怜悯心,它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能够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而见死不救、冷漠对待他人痛苦等行为,不仅会让受害者遭受更多的痛苦,也会使社会变得冷漠无情,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建议:(1)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人们的怜悯心和同情心,让人们懂得关心他人、尊重生命。(
8、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正面事例、弘扬正能量等方式,弓I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关爱他人的社会风尚。(3)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等,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怜悯心和社会责任感。9 .相同点:孟子和卢梭都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都肯定了人内心存在着一种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不忍之心,即怜悯心或恻隐之心。不同点:(1)孟子的“性善论”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人性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仁、义、礼、智的根源,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观点则更侧重于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出发,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是纯洁、善良、快乐的,怜悯心是人类自然感情的一部分,它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能够缓和人的自爱心,有助于人类的互相保存。(2)孟子的理论更多地与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相联系,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来实现人的善性;而卢梭的理论则对社会文明持一定的批判态度,认为社会的发展可能会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主张回归自然,让人性得到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