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流发言:财政赋能城市现代化服务民生保障新格局同志们: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化进入转型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成就,科学研判了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会议对于引领和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能缓和品质,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财政战线的一员,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将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
2、财政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下面,我结合财政职责和工作实际,汇报几点学习体会。一、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航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供了根本指针。本次会议既高瞻远瞩又求真务实,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蕴含的思想深度、战略远见和实践要求,需要我们财政系统从历史的纵深、全局的高度和未来的维度进行系统把握、学深悟透。(一)深刻把握历史方位:明晰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方位转换,是做好
3、当前城市工作的前提基础。会议精准判断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深刻转型,对城市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以往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支撑城市扩张的旧模式已不可持续,财政资源配置必须主动适应这一重大转变。要求我们财政工作必须调整思路,将财政资金和政策更多引导到提升城市内涵、优化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这要求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更加注重投入的“乘数效应”与“牵引作用”,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为安全的长远发展。(二)精准理解目标定位:锚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新标杆。
4、会议响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六个定位”高度凝练了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全面擘画了城市现代化的壮美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本质内涵。对于我们财政部门而言,这个目标定位就是财政资金投向的“指挥棒”、绩效评价的“度量衡”。必须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向支撑“六个定位”落地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例如,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生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的投入提升宜居水平,强化生态环保投入筑牢绿色本底,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城市韧性,投入文
5、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惠民建设文明城市,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每一项定位都对应着具体的财政保障需求和资源配置方向,需要我们精准聚焦,形成财政政策合力。(三)系统领会战略任务:领悟财政支撑城市工作新使命。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一一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每一项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共同构成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作为“钱袋子”的管理部门,我们深感这七项任务无一不对财政保障能力和政策设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比如,优化城市体系需要财政统筹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资金;建设创新城市需要财政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
6、新生态支出结构;建设宜居城市直接关联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重大民生支出;美丽城市和韧性城市对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出刚性需求;文明城市离不开文化事业产业资金保障;智慧城市则呼唤对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的财政支撑。我们财政必须立足这七项核心任务,深入思考每一领域财政如何精准发力、如何优化机制、如何防范风险,确保国家战略部署在地方财政实践中生根落地、开花结果。二、立足财政职能定位,全力护航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行稳致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描绘的宏伟蓝图,要求我们必须拿出财政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
7、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城市发展全局中扮演着资源配置者、政策引导者和风险防范者的关键角色。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会议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七项重点任务,找准财政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切实履行好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职责。(一)精准聚焦财力支撑,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财政工作需更加注重系统性谋划与结构性优化,为城市群、都市圈、县城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一是健全城市群都市圈财政协同机制。探索建立针对*城市群、*都市圈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轨道交通、生态治理)建设的财政分摊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融、
8、生态共治、服务共享,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县城财政精准保障能力。深入研究县域财政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的瓶颈,加大省级财政对*等基础薄弱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并设立县城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增强县域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三是完善城乡融合财政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在财政投入上的落实。研究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延伸覆盖、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弥合城乡发展鸿沟,畅通城市反哺乡村的财政路径。(二)激发澎湃创新动能,赋能城市发展模式蝶变。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财
9、政必须勇挑重担,通过优化投入结构和制度设计,为城市注入强劲的“科创动能”。一是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投入。设立市级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基础平台在*市的配套支持,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二是深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改革。认真贯彻会议关于“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的要求,会同住建等部门,创新城市更新筹资模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展专项债适用范围,规范推广PPP新模式(如特许经营),用好城市更新基金等市场化工具。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更新改造项目全流
10、程的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和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危旧房和老旧管网更新的财政贴息、奖补力度。三是发挥财政改革牵引作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和市民创业制度性成本。研究财政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推进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整合与价值释放。支持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等开放平台提质增效,提升我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功能和开放竞争力。(三)筑牢兜实民生底线,绘就城市宜居幸福图景。人民城市的核心是宜居、舒适和便利。财政资金必须向民生事业倾斜,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
11、待。”我们将始终站稳财政工作的民生立场。一是加力构建住房保障新体系。足额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优化市级财政投入结构,支持新建配售型保障房、改造利用存量闲置低效房产资源。研究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收购、运营的可持续财政支持政策。在城中村改造中,精准对接被征收对象和集体经济组织权益保障的财政需求。二是提质扩容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加大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投入,着力解决“一老一小”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需求。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与均衡发展,提升服务可及性和便利度。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确保财政支持的公共服务项目精准高效运行,兜牢民生底线。三
12、是优化城市运行服务保障。加大对公共交通、水电热气、市容环境等城市“生命线”运行维护的财政投入,保障市民生活便利安全。支持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城管等应用场景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保障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机制高效运转所需经费,确保“民有所呼、财有所应“。(四)厚植绿色安全根基,夯实城市可持续发展底盘。城市的美丽、韧性与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财政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持续加大投入,筑牢城市发展的绿色安全屏障。一是协同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巩固提升我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已取得的财政投入成效,聚焦会议指出的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难点
13、问题,研究设立专项治理资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投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资金,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二是全面强化韧性安全能力。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足额保障老旧管线改造、防洪排涝体系完善、超高层建筑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的投入。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和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的保障水平。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安全领域补短板项目。三是织密城市公共安全防护网。保障天网工程、智慧警务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运维经费。支持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确保关键时刻财政资金能够快速响应、有效保
14、障。推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常态化,为财政预算安排提供精准依据。三、强化落实保障措施,奋力谱写财政服务城市发展时代新篇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落实行动必须加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财政保障的效能提升,本身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会议精神在财政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锻造一支能打硬仗、善作善成的财政干部队伍。(一)坚持政治引领,凝聚担当作为向心力。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财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一是筑牢绝对忠诚思想根基。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15、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健全财政协同工作机制。自觉将城市财政工作置于市委、市政府全局工作中谋划推进,建立健全与发展改革、住建、自然资源、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常态化会商协调机制。在市级层面推动形成围绕七项重点任务的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格局,增强政策合力。三是压实财政责任链条。强化全市财政“一盘棋”思想,指导各区(市、县)财政部门深刻理解城市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建立健全围绕城市发展重点任务的财政资金管理责任清单,强化资金分配、执行、绩效全链条责任落实。(二)提升能
16、力素养,锻造财政铁军硬实力。新形势新任务对财政干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一是深化干部理论武装和业务培训。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财政专业知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围绕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新兴领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和实地调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财政、又懂城市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政策研究与实践创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项目一线,准确把握市民需求和发展中的痛难点问题。设立财政支持城市发展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干部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创新支持模式和管理方法。三是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贯彻落实会议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17、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要求,完善财政部门内部考核机制。将落实城市重点工作部署情况、政策效果、资金绩效、服务效能等纳入考核重要内容,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三)深化改革破题,激发财政体制内生活力。面对城市发展新阶段新要求,必须依靠改革破解难题、激发动力。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攻坚。积极对接中央、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署,扎实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厘清各级事权和支出责任,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边界,健全财力稳定增长机制,增强市级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行动。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
18、围绕七项重点任务建立重点鲜明、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坚决削减低效无效资金,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财会监督效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财税营商环境。强化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紧盯城市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财政运行安全规范可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底板。同志们,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的宏伟蓝图,既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赋予财政人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屋建领、思想深邃,为新时代城
19、市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作为财政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肩头重任,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数”的执行力,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财政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精准高效地服务于“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之中,为谱写我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崭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财政支撑!赠篇:【写材料用典】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例文】让遵规守纪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作决策、办事情、推工作,决不给自己留“暗箱”、开“后门”,确保秉公用权、
20、公私分明。坚定慎初慎微之念,侥幸心理不是凭空而生,常在思想动摇的间隙乘虚而入,所以千万别“破窗”,管住第一次吃拿卡要的手,牢记“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做到不畏人知畏己知。(中国纪检监察报莫存侥幸心理)【典故】出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概论,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释义】意思是,细微之处不可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在没人见的地方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即使处于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赏析】古人讲,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一个人独身自处时,少了外在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道德修养“存乎一心”,此时最见修为。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大夫蓬伯玉,道德品行优秀,深受世人
21、敬仰。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先听到一阵车声由远而近,之后就渐渐消失了,没过多久又响起车声。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回答,应该是蓬伯玉。卫灵公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夫人回答,君子是非常注意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始终如一坚持朝中礼制,让车夫扶着车辕慢行;M伯玉仁而有智,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蓬伯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锤炼党员党性修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说,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
22、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当认真对标对表,时常扪心自问,强化自我约束,无论何时何地都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自律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点滴严起、从小事严起,在锤炼自我中远离红线、坚守底线。【写材料用典】无心者公,无我者明【例文】“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无心即不掺加个人私心杂念,站在公义的立场上处理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官德人品。由此,才能将“去私存公”视为为政的根本。(中国纪检监察报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处事类,
23、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无心者公,无我者明。【释义】意思是,没有成见的人,对人对事公正;没有私心的人,做人做事清正廉明。【赏析】古人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自古以来,公私分明就是贤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政的根本在于公正,公正的前提在于“无心”,在于“去私”,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观成见排除,不让私见偏见损害自己的心性,不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以邪损正、以私害公”的情况。晋书记载,西晋开国元勋羊祜,“其嘉谋说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
24、不知所由”。羊祜所举荐的人,却不知是谁举荐自己的。羊祜荐人为官,其心心念念的是举荐之人的德才表现,而不是为了让人私下谢恩于自己。从古至今,公私分明一直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律己的重要标尺。“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为民,被群众尊称为“谷公”。“为民书记”郑培民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他爱好集邮,却一生隐藏其所好,只为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为政者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存公心而“无心”、为大我而“无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谨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谆谆告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澄明心境,
25、自觉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抵住名与利的诱惑,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真正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公私分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秉持公心、摒弃私心,立根固本、保持本色。【写材料用典】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例文】孟子尽心上有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指观察水流需得其法,当着眼于水的壮阔波澜。孟子进一步阐释:“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此语道出唯有登高方能望远,胸怀全局才能运筹帷幄,深刻揭示了善谋者须立足全局,
26、运用系统思维谋划长远,以关键突破牵引整体推进。(中国纪检监察报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典故】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释义】意思是,人所处的位置越高,他看下面的事物就会显得越小;所看到的景象越大,那么那些小的景象就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To【赏析】古人讲,“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志向的高度决定格局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情怀的高度和事业的高度。志存高远的人,往往有更广博的视野,能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在把握历史机遇、迎接历史挑战中不断创造辉煌业绩。毛泽东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
27、棋子的。”井冈山时期,有一次他站在黄洋界上问战士们,从这里能看多远?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能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实践证明,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仁人志士,无不具有远大志向、前瞻视野、宏大格局和崇高追求。黄旭华立志科技报国,甘心为国默默奉献,隐姓埋名30年打造“大国重器”;袁隆平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杂交水稻前沿领域不断突破,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南仁东心怀国家天文科学发展,认识到天文领域是未来科技角逐的战略前沿,用22年时间打造“中国天眼”。事实证明,高远志向、大我格局始终是激励我们勇毅前行、成就事业的动力源。【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动员部署类讲话,侧重强调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登高望远,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