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美国华裔作家借助文学的影响力以主流社会的文字对抗美国主流社会的历史、知识和记忆,展现了不同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对抗叙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美国华裔的成长特点,强调美籍华裔根深的中国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其次结合作品,论述儒教核心:仁爱思想在美籍华裔的作品中的反映。最后指出儒家思想永远是华裔摆脱生存困境、坚定生活信心的精神支柱。摘要:华裔作家:儒家思想;作品分析一、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和形成过程1.1 概念美国华裔文学是指由在美国生长、受教育或虽不在美国出生但在美国成长、受教育的以英文进行创作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这类接受美国主流文化教育、以英语进行创作的美国华裔作家的共性和特质在于:他们在血缘和文
2、化上与中国相联系,但他们接受的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教育,形成了美国的认知范式、内化了美国文化。受美国的淘金热,1850开始华人大量移居美国。随着这批华人的迁徙,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逐渐显现。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出现以黑人为主的大规模民权运动,其它少数族裔也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紧随其后,美国华裔辛苦耕耘,终于出现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美国华裔作家,如汤亭亭、谭恩美等。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1.2 形成过程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
3、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在美国国内风起云涌,唤醒了在美少数族裔人民对自身权利以及身份的意识,也催发了学术界对少数族裔的关注和兴趣。这股风潮不仅激发了一批在美国出生且受到良好教育的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冲动,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理论、观点、灵感和空间,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繁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成了美国华裔文学的转型期和觉醒期,是美国华裔文学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国华裔文学选集和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问世,受到了美国主流学术界和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有的作品很快进入美国文学主流,把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反映
4、边缘文化”的美国华裔文学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发表了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勇士,将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一个高峰。该书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和奇特的故事传说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涵,并获得该年度“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非小说类奖。汤亭亭的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不仅在美国通俗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同时也正式走入美国主流文学的行列。汤亭亭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追寻华裔女性的传统。她更侧重于描写女性生活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的女勇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抒发了她对中国男权压迫的
5、愤恨,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位女性和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失落和失声。她同时也展现了在权力不平等的社会中,从自我厌恶到迷惑、反抗,再到寻求自我身份的不平常的成长过程。她的作品深受民权运动、女权主义以及现代创作手法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美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批十分活跃且富有影响的新生代华裔作家。他们中一些人的作品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谭恩美在1989年出版了喜福会。一般认为,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继汤亭亭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喜福会探寻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爱恨关系以及两代人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近些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之间的
6、关系进行探索的一个模板。谭恩美的小说在主题及艺术魅力上可谓是汤亭亭小说的延伸与继续,但她的小说较汤亭亭的作品更为凄美动人。这是因为,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似乎具有一种摆脱不掉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具有东方女性独特的细腻情感和审美趋向。她在创作中十分关注家庭关系、亲情血缘以及华裔妇女的身份地位,因此她的作品更具人情味;止匕外,在她小说中,中国母亲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这一形象占据着其小说的情感中心,表现的是一种从独特的角度观察到的中国和中国文化传统,因而引起了美国华裔以及其它族裔美国人的极大兴趣。二、美国华裔作家与儒教的仁爱思想“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孔子最早提出“仁”即“爱人”
7、的思想。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爱。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教导弟子先作人后作文的道理。其中“泛爱众,而亲仁”,说的就是对人当泛爱,而亲其仁德者。当然,一提“泛爱”就又会有人从心理上惧怕被人说无原则,其实,这也是不懂“爱人”的人才有的心理反应。和谐当从“仁爱”始。因此,孔子才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论说。儒教中的“仁爱”、“和为贵”、“和而不同”,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些价值观来自的父母,这些价值观与孔夫子的教诲相类似。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亲的家教及周围的环境深深影响人的一
8、生。很明显的,汤亭亭幼年的家居经验影响了其之后的创作在求学的阶段,汤亭亭的母亲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及爱心为孩子准备早餐。另一个来自于她父母的影响是节俭。她的父母节俭的习惯,汤亭亭也深受影响。汤亭亭认为母亲费心的为孩子准备食物,这个观察及幼时的经验教导孩子珍惜食物和避免浪费。还有得自于父母的影响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适应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社会使用冷暖气机的普遍及必要,四季中不使用或少用到冷暖气机的家庭可谓少之又少。然而,汤亭亭希望气候不会影响自己,他们能在任何条件下工作。”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不仅提供孩子物质的享用,更重要的,将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甚至于子子孙孙。事实
9、上,汤亭亭由父母无言的身教中获得这些教育,由此,她也学得父母的爱及关怀。汤亭亭父母的行为反应出中国古老的谚语“言教重于身教”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中古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也反映在汤的作品中,虽然她对于中国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进而加工成为想象中的中国,但是这些从小言传身教的儒家思想却深深成了一种“习惯”。三、儒家思想在女勇士喜福会中的体现3.1 汤亭亭的女勇士作为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后代,汤亭亭既不可能完全接受由母亲传递给她的对她来说来自遥远世界的中国传统,也不能轻易适应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因此她要在这两类自己之间努力寻找和创造她个人意义上的自己。女勇士记述的是一个华裔女子如何在中国父权传统和美国主流
10、社会的双重体制下以坚强的勇气和决心努力寻求自我。全书共计五章,分别是“无名女子”、“白虎山学道”、“乡村医生”、“西宫门外”和“羌笛野曲如果说中国的故事着重于汤亭亭的想象,那么美国部分的故事则着重于汤亭亭在美国成长的实际经历。贯穿这两部分的是汤亭亭作为从小游移于想象与现实、中国传统和美国社会之间的华裔美国人,始终探寻对自我的认知,即到底什么是华裔美国人,作为华裔美国人意味着什么的深刻内涵。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的一开始便发出了具有女权主义意味的、挑战性的宣言:“当我们中国姑娘听大人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长大了不过当当别人的妻子或佣人,那真是我们的失败。我们可以当巾帼英雄,女剑客。汤亭亭从母亲
11、讲的中国故事中得到启发,想象自己成为花木兰式的女英雄,进而把自己要成为巾帼英雄的愿望投射到这位女英雄身上,并在投射的同时对中国传统中的花木兰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首先将原有木兰辞中强调尽忠尽孝的主旨,转换为抗议男性社会之不公的女性主义的神话建构。其次,将岳母刺字的故事和花木兰的故事进行合并,铭刻者由“母刻子”转变为“父刻女”,铭文由忠君报国变为报复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歧视。对此,汤亭亭解释道:“我要表现女人的力量,用男子的力量去增加女子的力量。如果女子知道男子汉大英雄有故事,那她就必须有自己去借用男子汉的能力和理想,这样她才变得强大。为此我把男子故事和女子故事融合在一起了”尽管如此,作品中还是
12、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思想作为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它给予古代作家以巨大影响的就是它的教化至上的文学观念,即要求文学成为社会的教化工具。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而汉代毛诗序在总结、概括前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文学的教化讽喻作用:“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观念发展为后世“文以载道”的文艺思想。这种“政教中心论”的文艺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品格:干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力主教化劝世
13、不关风化事,纵好也枉然”;文学家当以“警世”、“喻世”、“醒世”自命,以作品辅时济世。汤亭亭所知道的民间故事、唱诵、史诗大多来源于父母的讲述和教授;她所阅读的中国文学是通过英文翻译,包括英译本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以及李白和杜甫的诗选。因此,大多数美国华裔作家是以美国主流社会的英文,书写听来的或通过阅读获得的“中国”故事。他们的文学文本中呈现的中国文化是以间接的方式获得的中国文化,文本中的中国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女勇士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描写细致,内容丰富,从历史传说、神仙鬼怪、易经八卦、儒道佛教,到招魂祭祖、气功武术、裹足绞脸、听书看戏,到吃活猴脑、饮乌龟汤等古老而稀奇古怪的风
14、俗民情比比皆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如花木兰,孟姜女,蔡文姬,岳飞,关公,孔子等。汤亭亭的这部作品是在母亲带给她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写成的,她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仁爱思想。汤亭亭在女勇士中也反复使用了圆形意象:“圆圆的月饼,圆圆的门廊,圆圆的餐桌,按照尊卑贵贱正好排满一桌,圆圆的窗户和饭碗-一所有这些护符式的东西都告诫这个家庭必须遵循某种法规:一个家庭必须是完整的,必须传宗接代,以便使老人得到赡养,使死者得到供奉;反过来,家庭又得到了老人的看护,亡灵的保佑。1汤亭亭运用圆形意象来象征这一群体以及它的传统,“圆形”这一词以及它的同义词,加强了中国传统群
15、体意识中的这种继续性和连续性的概念。汤亭亭出生在美国,接受了主流文化,但她的根源是中国文化。3.2 谭美恩的喜福会喜福会讲述七个女性叙事者(三个中国母亲和四个美国女儿)以“喜福会”为中心的十六个相互交替轮换而又彼此缠结的故事。七个叙事者讲述的十六个故事表述的是四个中国移民母亲对她们中国过往的记忆以及她们与美国女儿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喜福会”的四位中国母亲希望获得快乐并忘记烦恼和不幸。然而,对她们而言,忘记烦恼和不幸首先是对不幸的记忆,因为对过去的记忆使她们获得了自我的重生和重构,使她们将坚强、勇敢、永不放弃希望的精神传给了女儿;既使女儿们获得自我选择、勇敢面对生活困境的力量,也使母女之间通过
16、记忆”的交流获得心灵和思想的契合。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文学书写努力建构美国华裔的国家身份,但作为美国人并不意味着放弃他们的族裔性。美国华裔不是移民美国的亚洲人,他们和所有美国人一样,是建设美国、书写美国历史的美国人,华裔是他们的族裔属性,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势必对他们有相当的影响。出生在美国的年轻一代华人,自幼对于美国文化耳濡目染,比对本族文化的了解要深得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接受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但是,他们经过碰壁后才明白,尽管自己早已认同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主流社会却总是以他者来对待自己。因此,他们在痛苦中产生自我的失落感,要对我究竟是谁找出一个答案来。谭恩美说:“你感到要成为一个美国人
17、就不得不丢掉你的中华文化,但是,如果你这样做了,就永远也保持不了平衡”。2这也是为什么华裔作家的作品源源不绝的会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四、儒教是美籍华人心中永远的精神支柱美国华裔作家对于美国典范的文学作品以及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广泛了解,他们中国文化多来源于耳闻父母所讲的中国故事或阅读英译本的中国文学。但即使是这样形式,儒家思想仍然是美国华裔的精神支柱。在早期艰难的生存状态下,能过顽强坚韧的生活下来,中国的儒家思想功不可没。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就是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王道”。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民为本,实行德治和教化,反对滥施刑罚。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并以此为
18、基础,主张“为政以德”。他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这一思想发展到孟子那里,则表现为明确而强烈的民贵君轻和“王道”思想。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振聋发耳贵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把能否争取民心、施行仁政看作国家政治得失的根本。儒家思想中的民本精神和“仁政”理想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作家关注民生疾苦、倡导清明政治的可贵品格,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揭露严峻现实、忧怀国事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这些思想在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参考文献1胡亚敏:“当代移民的新角色一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识”,外国文学,2001.5元华:“华裔美国女作家对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的解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33美国亚裔文学作品和社会脉络导读(ASianAmeriCanLiteratUre:AnIntroductiontotheWritingsandTheirSocialContext),1982.4陈依范.美国华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5单德兴.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M.台北:麦田出版,2000.6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