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XX医院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方案(完整版)一、引言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员跨境流动的增加,流行态势日益严峻。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等,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对公众健康构成重大威胁。XX卫生院作为区域医疗服务的关键节点,肩负着守护民众健康的重任,必须未雨绸缪,制定科学、完善且切实可行的院内感染防控方案,有效应对基孔肯雅热的潜在挑战,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与质量。二、基孔肯雅热疾病概述2.1 病原学特征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呈球形,直径约60-70nm,具有包膜结构,其基因组为单股正
2、链RNA,长度约11.8kb病毒仅含1个血清型,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可划分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产生的印度洋分枝,在白纹伊蚊传播方面具有更高效率。该病毒对热耐受性差,56C环境下30分钟即可灭活;对多种消毒剂敏感,如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筱盐化合物等,紫外线照射也能有效灭活病毒。2.2 流行病学特征1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携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均为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毒血症水平较高,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虽无明显症状,但同样具有传播病毒的风险。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
3、主要传播媒介。当伊蚊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再叮咬其他人时,就可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此外,理论上存在母婴传播、输血传播的可能性,但在实际疫情中,此类传播方式较为罕见。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对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及免疫强度尚不完全明确,部分人群可能再次感染。2.3临床特征1 .发热:多数患者急性起病,体温可迅速升高,部分可达39C以上,热程通常为1-7天,发热同时常伴有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2 .关节疼痛:关节痛是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常为首发症状。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
4、膝、肩等大关节,疼痛剧烈,随运动加居U,关节周围可出现肿胀、压痛,部分患者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急性期关节症状一般在1-3周内缓解,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 .皮疹:约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见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瘢,疹间皮肤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皮疹通常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伴有触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结膜炎,少数患者可累及眼部其他结构,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儿童病例高热更为多见,皮疹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新生儿感染后症
5、状可能更为严重,除发热、皮疹外,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肢端瘀斑和水肿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脊髓炎、心肌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但总体发生率较低。三、防控目标1 .最大限度降低基孔肯雅热在XX卫生院内的传播风险,将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2 .确保基孔肯雅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规范治疗流程,提高治愈率,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3 .提升全院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水平、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防控队伍。4 .完善卫生院内的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疾控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实现信
6、息共享、联防联控,共同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XX卫生院内所有涉及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部门及岗位的人员,包括门诊、急诊、住院部、医技科室、药剂科、设备科、后勤科等部门,涵盖基孔肯雅热患者的接诊、分诊、诊断、治疗、护理、转运、环境消毒、医疗废物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全过程。五、组织管理5.1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 .人员构成:由卫生院院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防控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指挥;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分管院感防控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分别负责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协调以及院内感染防控技术的指导与监督;成员包括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院感科科长、预防保健科科长、药剂科
7、科长、设备科科长、后勤科科长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2 .职责分工:。组长:制定全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总体策略和目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导,根据疫情变化调整防控策略。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临床科室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组织专家会诊,提高医疗救治水平;指导院感科制定和完善院内感染防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监督各部门落实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定期开展防控工作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医务
8、科科长:组织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学习基孔肯雅热诊疗规范,规范诊疗流程,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协调各科室之间的会诊和转诊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收集、整理和上报医疗救治相关信息。护理部主任:制定护理人员在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指导护理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手卫生、患者护理等工作;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保障护理工作安全、有序开展;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院感科科长:制定和完善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和考核;定期对医院环
9、境、医疗器械、医疗废物等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病房、诊疗区域进行终末消毒指导;参与疫情调查和处置,对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预防保健科科长:与当地疾控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疫情动态和防控要求;负责院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指导医务人员按照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基孔肯雅热病例信息;组织开展院内健康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协助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药剂科科长:负责基孔肯雅热防治药品的采购、储存和供应,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根据临床需求,及时调整药品储备计划,保障治疗用药充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药品
10、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设备科科长:负责防控所需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的采购、配备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防护用品质量合格;建立设备和防护用品管理台账,定期进行盘点和检查,及时补充短缺物资;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后勤科科长:负责医院环境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清理医院内的积水容器,疏通下水道,消除蚊虫孳生环境;组织开展蚊媒消杀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保障医院水、电、气等后勤设施正常运行;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和暂存管理,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符合规范要求。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学习防控知识和技能,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本科室
11、患者的接诊、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及时报告本科室发现的疑似和确诊病例,配合医院和疾控部门开展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3 .2组建应急处置工作小组1.医疗救治组:由各临床科室骨干医生组成,负责基孔肯雅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工作。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及时调整治疗措施,积极救治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2护理观察组:选拔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负责基孔肯雅热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落实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协助医生进行治疗。3感染控制组:由院感科人员和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组成,
12、负责监督和指导全院的感染防控工作。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医疗废物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防止院内感染发生。4疫情报告组:由预防保健科人员负责,按照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基孔肯雅热病例信息。与当地疾控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协助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5.后勤保障组:由后勤科人员组成,负责防控物资的采购、供应和管理,保障医院水、电、气等后勤设施正常运行。做好医院环境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组织开展蚊媒消杀工作,为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六、防控措施6.1监测与预警1.病例监测:。在门诊、急诊、发热门诊设置监测哨点,医务人员接诊患者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
13、重点关注发病前12天内是否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是否有本病发生;仔细询问症状体征,对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的患者,立即提高警惕。对疑似患者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变化情况)、血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指标)、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IgM抗体发病3-4天可检出,IgG抗体发病后5-8天可检出)、病原学核酸检测(运用实时荧光PCR或等温扩增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等,实现早发现、早诊断。1.环境监测:
14、院感科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全面监测,除常规监测病房、诊室、走廊、卫生间等区域外,重点关注医院通风系统、空调滤网、水系统等易滋生细菌病毒和蚊虫的部位。监测指标包括蚊虫密度(使用蚊虫诱捕器等设备定期统计)、物体表面消毒效果(采用涂抹采样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空气微生物含量(运用空气采样器进行分析)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医院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趋势预测。同时,与周边社区、上级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共享蚊虫监测数据,结合疫情动态,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提前做好预警,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发现蚊虫密度异常升高或环境微生物指标超标,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6.2隔离措施I.患者隔离:。
15、一旦确诊为基孔肯雅热患者,迅速将其转运至单独设置的隔离病房。隔离病房按照传染病病房标准建设,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如自然通风不良,配备机械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病房安装严密的纱窗、妙门,为患者配备高质量蚊帐,防止蚊虫进入。病房内设置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减少患者与外界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病例,同样安排单间隔离,在隔离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和监测,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待明确诊断后再调整隔离措施。1.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接触患者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入隔离病房前,按照规范流程穿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在进
16、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高风险操作,如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吸痰等时,必须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做好眼部防护。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戴和脱卸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每位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在脱卸防护用品过程中,设置专门的脱卸区域,配备齐全的消毒设施,严格按照流程操作,避免污染,防止职业暴露发生。医院定期为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如发现职业暴露,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6.3消毒与清洁1.环境消毒:。后勤科组织专业清洁消毒人员,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医院重点区域进行定期消毒。病房、诊室、走廊等物体表面,每日使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洒消
17、毒,作用3。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每天至少进行2次终末消毒。病房空气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日1-2次;也可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持续消毒,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对于高频接触区域,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呼叫按钮、扶手等,增加消毒频次,采用75%乙醇棉球或含醇消毒湿巾随时进行擦拭消毒。医院内的公共区域,如门诊大厅、候诊区、食堂、会议室等,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1.医疗器械消毒:。使用过的医疗器械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耐高温耐湿的医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严格按照灭菌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灭菌效果。不耐高温耐湿的医疗器械,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
18、符合要求的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毁形、分类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单位处置,严禁重复使用。加强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和物理监测,确保消毒灭菌质量安全可靠。6.4蚊媒防控1.蚊虫孳生地清理:。后勤科定期组织人员对医院内环境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清理各类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水桶、闲置轮胎、花瓶等,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清理,防止蚊虫滋生。对医院内的下水道、沟渠等定期进行疏通,确保排水畅通,无积水。对于水培植物,每3-5天彻底更换一次水,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或者投放适量的灭蚊幼剂,抑制蚊虫幼虫生长
19、在医院周边环境,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活动,向周边居民宣传蚊虫防控知识,倡导居民共同参与,清理家庭和社区内的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环境。1.化学灭蚊措施:。在蚊媒密度较高的季节或区域,聘请专业的消杀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使用安全有效的杀虫剂对医院内的公共场所、绿化带、垃圾暂存处等进行喷洒灭蚊。室外环境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热烟雾机等设备进行大面积喷洒,重点杀灭成蚊。室内区域如病房、门诊室等,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等进行局部灭蚊,但要注意使用安全,避免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造成不良影响。定期对蚊虫密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化学灭蚊的频率和范围。在使用杀虫剂过程中,严格按
20、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杀虫剂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1.防蚊设施建设:。在医院的各出入口、病房、门诊室、走廊等区域安装细密的妙窗、纱门,阻止蚊虫进入室内。在室外活动区域,如医院花园、露天停车场等,设置防蚊遮阳棚或悬挂蚊帐,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在医院内适当位置放置蚊虫诱捕器,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和化学引诱剂等原理,诱捕并杀灭蚊虫,降低蚊虫密度。定期对防蚊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完好有效。6.5培训与宣传教育1 .内部培训:。医务科、院感科联合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诊断标准与方法、治疗原则
21、与措施、疫情报告流程、医院感染防控要点、蚊媒防控技术等。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线上学习、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防控知识和技能。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使其在上岗前就熟悉医院的防控流程和要求,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培训效果考核,考核形式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2 .患者及家属宣传:3 .预防保健科负责制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基孔肯雅热防控宣传资料,如宣传手册、海报、折页、科普视频等,在医院门诊大厅、病房、候诊区、电梯口等显著位置摆放和张贴,供患者
22、及家属取阅和观看。4 .利用医院的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内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5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告知其在住院期间或居家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如做好防蚊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1.社区宣传:a.积极与周边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合作,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进社区活动。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社区,通过举办健康讲座、设立咨询点、发
23、放宣传资料、开展义诊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b.重点宣传蚊虫防制方法,如定期清理家中及社区内的积水容器、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喷洒驱蚊剂等,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蚊意识和能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等,提高居民的免疫力。c.与社区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向社区居民通报疫情动态和防控要求,引导居民积极配合防控工作,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6.6应急处置1 .病例报告: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确保报告信息准确、完整。2
24、病例转运:对于需要转诊的重症患者,应当由专人负责转运,转运过程中严格按照传染病转运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和转运人员的安全。转运车辆和设备在使用后应当进行彻底消毒。3 .疫情调查与处置:发生院内感染疫情时,院感科应当立即组织开展调查,查明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同时,配合当地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4 .物资调配: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调配防控物资,如防护用品、消毒用品、治疗药品等,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物资应急储备机制,定期对储备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充足、有效。5 .信息发布与沟通:及时向全
25、院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动态,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消除恐慌情绪。加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及时汇报疫情处置情况,争取指导和支持。七、保障措施7.1 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定期召开防控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工作。7.2 经费保障卫生院应当设立基孔肯雅热防控专项经费,保障防控工作所需的人员培训、物资采购、设备维护、环境消毒、疫情监测等费用,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73技术保障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疾控部门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防控技术和方法,提高卫生院的防控水平。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7.4 监督与考核建立健全防控工作监督与考核机制,定期对各部门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防控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八、附则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XX卫生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需要,本方案将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