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乡镇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模板)一、工作目标全面提升XX乡镇基孔肯雅热防控能力,通过构建“监测-处置-宣传-整治”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实现以下具体目标:蚊媒密度控制:到本方案实施后3个月内,乡镇核心区域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偏远村屯控制在8以下;全年蚊媒密度高峰期(5T0月)不出现持续超阈值情况。疫情发现及时率:疑似病例报告至实验室确诊间隔不超过48小时,首例病例确诊后24小时内完成疫点划定。疫情处置效能:疫点内灭蚊行动4小时内响应、12小时内全面覆盖,密切接触者追踪到位率达IO0%。公众知晓率:通过多渠道宣传,使乡镇居民对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中小学生知晓率达到9
2、5%以上。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与应急处置衔接机制,确保疫情发生时响应迅速、处置科学,全年无聚集性疫情暴发,无因疫情导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二、组织领导成立XX乡镇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由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组长,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镇长担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单位扩展至市场监管所、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水利站、民政办等12个部门。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综合协调组(党政办牵头):负责会议组织、信息汇总、跨部门协调,每周编发防控工作简报,重大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医疗防控组(卫生院牵头):承担病例诊疗、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等技术工作,储备2名流行病学调查骨干
3、和3名采样检测人员。环境整治组(城管办牵头):统筹爱国卫生运动,重点负责公共区域蚊媒孳生地清理,配备5台专业消杀设备。宣传教育组(文化站牵头):制定分人群宣传方案,制作汉、壮双语宣传材料(针对乡镇少数民族聚居特点)。物资保障组(财政所牵头):设立专项防控经费20万元,建立“县-乡-村”三级物资调运网络,确保应急物资1小时内送达村屯。各行政村成立由村支书任组长的防控小分队,明确1名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信息上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三、监测预警(一)病例监测实施“三早”监测机制:镇卫生院规范设置发热诊室,配备基孔肯雅热快速检测试剂盒(储备量不少于50人份),对就诊的发热伴关节疼痛患
4、者实行“早询问、早采样、早报告”。村卫生室发现疑似病例后,2小时内通过微信群向镇卫生院报告,卫生院在4小时内完成复核。重点人群监测:对近期有非洲、东南亚等疫区旅居史人员,建立“返乡登记-健康随访-症状监测”台账,由包村干部每日跟踪健康状况,持续14天。学校、企业等单位实行晨检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二)蚊媒监测构建“1+6+N”监测网络:在镇中心设立1个标准监测点,6个行政村各设1个辅助监测点,选取N个重点场所(学校、农贸市场等)设置流动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法联合监测,每月5日、20日各开展1次集中监测。数据研判机制:监测数据由卫生院汇总分析,绘制蚊媒密度热力图,当单点位布雷
5、图指数连续2次210时,启动局部应急消杀。建立与县疾控中心的每周会商制度,共享周边地区监测数据。(三)疫情预警分级预警标准:蓝色预警:周边乡镇出现散发病例,或本镇蚊媒密度单月环比上升30%o黄色预警:本镇发现疑似病例,或布雷图指数连续2周2Wo橙色预警:确诊1例本地感染病例,或3个以上村屯出现蚊媒密度超标。红色预警:出现3例及以上聚集性病例,或疫情扩散至2个以上行政村。预警响应措施:蓝色预警时加强宣传;黄色预警时开展专项消杀;橙色预警时启动疫点处置;红色预警时报请上级启动疫区管控。四、疫情处置(一)病例管理分类救治:确诊病例中,重症患者由救护车闭环转运至县人民医院(车程约40分钟),配备专用防
6、护转运箱;轻症患者实行居家隔离,发放“五个一”物资包(体温计、口罩、消毒液、宣传册、联系卡),由村医每日上门随访2次。密接管理:采用“大数据+网格化”方式追踪密接者,对居住在本镇的密接者实行“居家隔离+电子围栏”管理,非本镇密接者及时推送至属地防控部门。隔离期间免费提供生活物资配送服务,解除隔离时进行终末消毒。(二)疫点处理精细化消杀:疫点划定后,立即启用“三圈层”消杀模式核心圈(病例居所)每2小时消杀1次,持续3天;缓冲圈(50米范围)每日消杀2次,持续7天;警戒圈(50TOo米)每日消杀1次,持续14天。采用热烟雾机对下水道等密闭空间进行重点处理,用药选择符合GB/T27779标准的高效低
7、毒杀虫剂。孳生地清零行动:组织专业队伍对疫点内积水容器进行“拉网式”排查,对轮胎、陶罐等难以清除的孳生地,采取钻孔排水或投放缓释型灭蚊幼剂(每平方米水域投放05克),确保24小时内孳生地清理率达100%。(三)疫区防控分级管控措施:疫区划定后,暂停集市、庙会等聚集活动,学校实行错峰上下学,养老院采取封闭管理。在疫区出入口设置宣传栏和消毒点,配备3名以上劝导员引导居民减少流动。健康监测网格化:将疫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医务人员和2名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每日收集居民健康状况,对发热人员建立“即发现即转运”通道。五、宣传教育(一)分层分类宣传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宣传策略:对老年人,通过
8、村屯广播、年画等传统方式;对中青年,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展有奖答题;对学生,编写防控童谣和漫画手册。在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置“防控咨询角”,每周三安排专人坐诊解答。重点场所宣传:学校每学期开展2次防控主题班会,企业对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农贸市场张贴醒目的防蚊标语,公交站台投放公益广告。(二)应急宣传机制预警启动后,宣传车每日在村屯巡回宣传不少于3次,推送手机短信(覆盖95%以上常住人口),在微信群实时更新疫情动态。出现确诊病例时,第一时间发布致居民的一封信,澄清不实信息,稳定公众情绪。六、爱国卫生运动(一)环境整治提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每月10日定为“全民大扫除日”,组织机关干部下沉村组,重
9、点清理房前屋后、沟渠路边的垃圾杂物。对拆迁工地、闲置地块等易形成卫生死角的区域,建立“专人负责制”,每周巡查2次。重点场所整治:市场监管所每周检查农贸市场卫生状况,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对养殖场粪便处理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推广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利站定期疏通河道,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二)孳生地治理创新推广“以房管水”模式:对居民庭院内的积水容器,实行“户主负责制”,村网格员每周检查1次;公共区域的积水点,由村委会登记造册,明确管护责任人。技术防控应用:在下水道口安装防蚊闸(首批安装200个),在绿化带设置诱蚊诱卵器(每50米1个),定期回收数据并更换药剂。七、物资保障(一)多元
10、化储备体系建立三级物资储备库:镇级储备库存储大型消杀设备、防护物资等;村级储备点储备杀虫剂、喷壶等常用物资;家庭建议储备驱蚊剂、纱窗等物品。定期盘点物资,确保有效期内轮换更新。社会资源联动:与辖区药店、农资店签订应急供货协议,约定紧缺物资优先供应,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二)智能调配系统开发“防控物资管理APP”,实时显示各储备点物资库存,设定最低库存量预警线。应急状态下,由物资保障组统一调度,采用“就近调配+专车运送”方式,确保30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到位。八、督导检查(一)常态化督导督导小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每周至少开展1次
11、督导,重点检查防控措施落实、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等情况,现场填写督导记录表。(二)考核问责机制将防控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连续2次督导不合格的单位,约谈主要负责人;因工作失职导致疫情扩散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每月通报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九、培训演练(一)阶梯式培训分层培训计划:每年3月、9月开展全员培训,对医务人员重点培训病例诊断和采样技术,对村干部培训网格化管理和宣传技巧,对消杀人员培训设备操作和药剂配比。实战技能训练:组织模拟病例处置演练,现场考核流调报告撰写、消杀操作规范等技能,确保参训人员合格率达100%O(二)情景化演练每季度开展1次桌面推演,每年开展1次全流
12、程实战演练。演练设置不同疫情场景(输入病例、本地聚集疫情等),检验指挥体系、信息报送、物资调配等环节的协同能力,演练后形成评估报告并整改问题。十、工作要求(一)压实各方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签订防控责任书,明确镇、村、组三级责任清单。建立“每日一调度、每周一总结”工作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二)强化科技支撑与县疾控中心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邀请专家定期指导。利用无人机开展蚊媒密度航拍监测,运用大数据分析疫情传播风险,提升防控精准度。(三)注重长效管理将防控工作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每年年底开展防控工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下年度工作方案,持续提升防控能力。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XX乡镇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如遇上级政策调整,按新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