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版学校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校内防控工作方案(完整版本)一、防控背景2025年全球气候异常,夏季高温高湿天气较往年持续时间延长23%,导致伊蚊活动范围扩大、繁殖周期缩短。据国家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较去年同期增长47%,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在12个省份呈散点分布,其中校园聚集性疫情占比达19%o我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校内绿化覆盖率达42%,存在景观湖、人工瀑布等水体景观,加之教学楼与宿舍区之间的排水沟渠密集,构成蚊虫孳生的潜在风险。2024年秋季曾在教职工宿舍区检测到布雷图指数达7.3,经紧急处置后降至安全值,但仍需建立长效防控机制。两种病毒均可通过埃及伊蚊和
2、白纹伊蚊传播,且无特异性疫苗,防控工作需以切断传播链为核心。二、防控目标媒介控制:建立“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布雷图指数+诱蚊灯计数+卵囊监测),确保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布雷图指数分别控制在2、3、4以下,全年阳性孳生地清除率100%o认知提升:开发“防蚊学分”制度,学生需完成8学时防控课程并通过考核,教职工年度培训达标率100%,家长防控知识测试平均分不低于85分。应急响应:构建“监测-预警-处置-评估”闭环体系,疑似病例核实时间W90分钟,疫点终末消毒完成时间W3小时,密切接触者追踪率100%。三、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下设常务副组长(分管校领导),成员包
3、括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校医院、保卫处、各学院主管领导。建立“双轨制”决策机制:日常防控由常务副组长统筹,突发疫情时启动组长负责制。实行“三色督办”制度:绿色标识常规工作(每周检查)、黄色标识重点任务(每日巡查)、红色标识紧急事项(即时处置),督办结果与部门年度评优挂钩。(二)专项工作小组媒介防制组组长: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成员:物业消杀组(6人)、绿化养护队(4人)、学生环境监督岗(20人)职责:建立“电子孳生地地图”,对校内386处潜在积水点进行GPS定位,每周更新状态(干涸/处理中/已清除)。实行“消杀作业二维码追溯制”,每次消杀后生成包含药剂名称、浓度、操作人员、作业时间的电子记
4、录,师生可扫码查询。每月开展“防蚊创新实验室”活动,联合生物学院学生测试新型灭蚊装置(如太阳能灭蚊灯、基因编辑蚊诱捕器)。健康管理组组长:校医院院长成员:校医(3人)、学院健康专员(8人)、宿舍长(120人)职责:开发“校园健康码2.0系统”,整合体温数据、行程记录、疫苗接种史,出现异常自动推送至校医院。设立“症状快速鉴别站”,配备登革热NSl抗原检测试剂盒(储备量50份)、基孔肯雅病毒IgM检测试纸(储备量30份)。建立“康复档案”,对确诊病例进行3个月健康追踪,重点监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宣传培训组组长: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成员:宣传部干事(2人)、辅导员(15人)、校医(1人)、美术学院志愿者
5、10人)职责:制作“症状对比VR手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两种疾病的皮疹形态、关节肿胀等特征性表现。开设“防蚊微专业”线上课程,包含5个模块(病毒学基础、蚊虫生态、防护技能、应急处置、心理调适),总学时16小时。组建“防蚊宣讲团”,培训100名学生成为“健康大使”,在晚自习期间开展“10分钟微课堂”。应急处置组组长:保卫处处长成员:校卫队(8人)、校医院急诊团队(4人)、信息中心技术员(2人)职责:划定3处标准化隔离观察室,配备独立空调、空气净化器、紫外线消毒灯,设置生物安全标识。制定“疫情流调路线图”,通过监控回放、校园卡消费记录、WiFi连接日志快速还原病例活动轨迹。储备“应急教学包”
6、包含100台平板电脑、5G随身WiFi,保障隔离学生线上学习不中断。四、防控措施(一)环境治理工程积水点改造硬底化改造:对23处泥土排水沟进行混凝土浇筑,坡度设置为5%,沟底铺设防渗膜。智能排水系统:在图书馆屋顶、教学楼露台安装雨量感应排水装置,降雨量达5mm时自动启动抽水泵。生态处理:在景观湖投放3万尾食蚊鱼,沿湖种植400面驱蚊植物带(薄荷、驱蚊草、除虫菊)。消杀技术规范化学防治:采用“空间喷雾+滞留喷洒”组合方案,室外使用10%氯菊酯悬浮剂(浓度1:50),室内选用2.5%澳氟菊酯可湿性粉剂(浓度1:100),每月交替使用避免抗药性。物理防治:在宿舍楼安装40台光触媒灭蚊灯,设置高度L
7、5m,每周清理蚊尸并计数分析。生物防治:每周五对绿化带投放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l)颗粒,用量为05gtf,重点区域加倍。(二)健康监测体系日常监测学生:实行“宿舍长晨测+辅导员午查+校医随机抽测”,体温237.3。C者立即进入临时观察区。教职工:在办公楼入口设置红外热成像仪,同步关联工卡信息,异常数据实时推送至校医院。访客:需提供72小时内健康证明,在门卫室测量体温并登记来访路线。异常处置一级预警(单一症状):发热学生由健康专员陪同至校医院,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二级预警(复合症状):出现“发热+皮疹”或“发热+关节痛”者,立即启动核酸检测,同时采取单间隔离。三级预警(聚集现象):
8、同一宿舍/班级3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相似症状者,暂停该区域集体活动。(三)宣传教育创新分众化教育小学生:发放“防蚊特工队”漫画手册,内含可粘贴的症状识别贴纸。中学生:开展“病毒追踪者”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疾控人员流调过程。大学生:举办“蚊媒防控辩论赛”,围绕“基因编辑蚊的伦理争议”等话题展开讨论。教职工:每季度进行“应急处置桌面推演”,使用情景模拟软件测试处置能力。沉浸式体验打造“防蚊科普馆”,设置蚊虫生命周期全息投影、病毒传播路径互动游戏、防护装备体验区。制作“疫情处置VR推演”系统,让教职工体验从病例发现到终末消毒的全流程操作。在食堂餐桌二维码中植入防蚊知识问答,答对可兑换餐后水果。五、应急处
9、置流程(一)分级响应机制IV级响应(预警)触发条件:周边社区出现病例措施:加密消杀频次至每日1次启动“防蚊提醒”校园广播(每日早中晚各1次)对校门口等重点区域进行蚊虫密度监测III级响应(疑似)触发条件:校内出现1例疑似病例措施:启动“30分钟响应”机制,校医院组建3人诊疗小组对病例活动区域(教室、宿舍、食堂)实施临时封闭采集密切接触者(同宿舍、同班同学)样本进行检测11级响应(确诊)触发条件:出现1例确诊病例措施:1小时内上报属地疾控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疫点进行“三层消杀”(表面擦拭+空间喷雾+紫外线照射)密切接触者实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每日上报两次体温I级响应(暴发)触发条件:7天内出现3
10、例及以上关联病例措施:经批准后转为线上教学,取消所有聚集性活动启用备用校区安置密接人员邀请省级疾控专家现场指导疫情处置(二)终末消毒标准物体表面:使用100O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重点包括课桌、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空气消毒:无人状态下采用2%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8mlm3),密闭作用60分钟后通风。织物处理:患者衣物、被褥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采用高温(三60)烘干30分钟。六、保障机制经费保障年度防控预算按学费收入的L2%计提,其中30%用于日常消杀,40%用于物资储备,20%用于科研创新,10%作为应急资金。设立“防蚊创新基金”,
11、每年评选10个优秀防控项目,每个项目资助5000-20000元。技术支撑与市疾控中心建立“1+1”帮扶关系,每月派1名校医前往进修,疾控中心专家每季度到校开展技术指导。引进“蚊虫抗药性检测设备”,每季度监测校园蚊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动态调整用药方案。监督评估聘请第三方机构每月开展“神秘访客”检查,模拟疫情场景测试应急响应速度,结果向全校公示。实行“防控工作KPl考核”,设置10项核心指标(如孳生地清除率、知识知晓率、响应及时率),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本方案自2025年3月1日起实施,由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评估修订,遇重大疫情随时调整。各部门需在方案发布后10日内制定本单位实施细则,并报领导小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