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1.08KB ,
资源ID:585442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六.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六.docx

1、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2025年7月29日,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实“四方”责任,加强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研判,采取果断防控措施,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要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防范疫情外溢扩散和境外输入。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提高“早发现”能力,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要加强健康宣教,规范发布疫情信息,科学引导个人

2、防护,增强公众信心。会议还就近期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部署。2025年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目前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该病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和长期疲乏,约4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极少数情况下可致命。当前国内感染者已超过6000例,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且有进一步爆暴发和外溢的风险。基孔肯雅热是什么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人群普遍易感。1.典型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轻症为主,高危人群(婴儿、65周岁以

3、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人群)可能会引发重症。2.后遗症多数患者一周内有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3.鉴别疾病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但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剧烈、出血风险较低。传播途径经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证据。目前北京市能够传播基孔肯亚热的蚊种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或“黑蚊子”。吸血高峰为早上6-8点和下午17-19点,它主要来源于各种小型且清洁的水体中,例如室外堆积废弃的盆、桶、碗,或者室内插花瓶、水缸、花盆托盘等。潜伏期为1T2天,多为3-7天。预防指南1 .外出防护穿着浅色长袖长裤,裸露皮肤处喷涂驱蚊剂,远离树丛、草丛、凉亭、积水

4、区等蚊虫密集处。2 .居家清理每周清理积水(清空花盆托盘/倒置闲置罐等),安装纱窗和蚊帐,晚上睡觉使用电蚊香液或蚊香片。(图片来自佛山疾控)3 .旅行注意事项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地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科学安排行程,做好个人防护。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等活性驱蚊成分的驱避剂,睡前使用蚊帐、灭蚊拍,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所。结束后:返乡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病毒带入驻地导致传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中招后怎么办?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1 .发热与疼痛管理:体温超过39。C均积极降温,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O.5-lg每6-8小时,每日最大剂量4g),可安全用于退热和缓解关节痛,在排除登革热前,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蔡普生等,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2 .液体管理:鼓励口服补液(每日2-3L),少量多次饮用,维持尿量0.5mLkgh0呕吐或脱水者,可静脉补充等渗晶体液,避免过度补液(尤其老年人和心功能不全者)。3 .隔离与防护:发病后5天内是病毒血症期,需做好防蚊措施,严格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4 .重点观察:特殊人群如有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加强防护。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