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我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等要求,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与调整更新、实施与应用、监督与保障等工作。未列入本规定的,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相关条款执行。第三条省、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同级党委和政府部署及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牵头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与调
2、整更新、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统计、林业、能源、气象等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施应用和监督管理。第二章方案制定发布与调整更新第四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应当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二第五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原则上保持稳定,每5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评估情况等,根据生态环境部工作方案和工作要求开展定期调整。第六条按照“谁发布、谁更新的原则组织实施动态更新工作,并向上一级生态环境部门提出动态更新备案申请。更新备案中的论证程序
3、按以下情形分类履行。(一)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边界不变,仅涉及因法律法规有新规定需联动更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可不开展科学论证。(二)涉及优先保护单元更新的,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科学论证,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依法依规调整和其他依法取得征占用手续的,可不开展科学论证。(三)其他情形,由同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科学论证或提供相应支撑性文件。第七条备案机关收到动态更新备案材料后,对材料完整性、内容规范性、技术合理性进行审查,原则上应于15个工作日内(不含补正修改时间)反馈备案意见。备案意见包括以下情形:(一)对审查中没有发现问题的直接予以备案;(二)对基本符合备案要求,
4、但存在个别材料不齐全、内容不规范、技术分析不到位等情形的,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全部内容,报备机关应于15个工作日内按备案机关要求提交补正备案信息,逾期应重新申请备案。报备机关完成备案后按程序发布实施。动态更新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地图管理等有关规定。第三章实施与应用第八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应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协同推进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的优化。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点管控单元以将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
5、和环境风险防控。第九条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指导;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应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牵头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本地区落地应用。第十条省、市有关部门应当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涉及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流域开发利用规划时,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衔接。(三)编制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时,分析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第H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
6、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一)在规划环评中,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空间管控与宏观指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充分论证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二)在项目招引时,应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重要依据,产业园区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应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风险、推动绿色发展。(三)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做好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符性分析,充分论证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对不符合的依法不予审批。(四)在环境管理中,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生态、水、大气、噪声、土壤、固废等环境管理要求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差异化管控,推动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受损、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环境风险高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第十二条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两高”行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项目选址中的应用。两高项目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分析说明与建设地点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的相符性,聚焦项目所对应管控单元的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的影响,提出协同减污降碳的措施、优化选址的建议等。第十三条省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统一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纳入数字江淮-智慧环保系统,与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通,预留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政务系统和公众查询端接口,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备案
8、后汇交至省级数据应用系统平台,确保国家、省、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一致性。第四章监督与保障第十四条建立年度跟踪与五年评估相结合的跟踪评估机制。年度跟踪是对上一年度遗留问题整改情况、当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重点工作推进和监督管理情况的跟踪总结。五年评估是对本辖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五年间各项工作进展和实施成效的综合评价。五年评估工作启动当年不再开展年度跟踪。跟踪评估应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成果,加强与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等工作的衔接。第十五条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情况投诉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投诉受理范围。第十六条省、市生态
9、环境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技术队伍能力建设,加大成果更新调整、实施应用、跟踪评估以及数据系统开发运维等工作保障力度。财政部门要综合考虑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资金保障。第十七条加强宣传培训,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应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特点,开展座谈交流、媒体报道、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总结交流典型工作管理模式、应用场景等。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规定由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安徽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办法(暂行)(皖环发20225号)同时废止。2025年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一检测对象与适用场景1 .疑似病例发热
10、38。C)伴急性关节痛/关节炎,且发病前14天内有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无典型关节痛症状的儿童或老年人,但出现发热、皮疹等非特异性症状。2 .聚集性疫情同一社区/单位短期内出现N2例发热伴关节痛病例,需启动应急检测。3.入境筛查来自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流行区的发热旅客。二样本采集与处理样本类型采集时间窗处理要求血清/血浆发病后1周内(急性期)4。C保存,24小时内送检;-70C长期冻存全血发病后5天内(病毒血症期)EDTA抗凝,避免溶血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与急性期血清配对检测,确诊抗体转化注意:样本运输需符合生物安全三级包装标准,避免反复冻融。三核心检测方法及流程(一)病原学检测1 .
11、核酸检测(RFPCR)适用期:发病后1周内(病毒血症期)。靶基因:ELnsPl等保守区基因,引物设计参考WHO推荐序歹上0阳性判定:检出特异性片段且Ct值335。2 .病毒分离适用Veto、C6/36细胞系,需BSL-3实验室操作。(二)血清学检测LIgM抗体检测窗口期:发病后5天至3个月,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假阳性处理:需经中和抗体试验确认(如PRNT)。2.IgG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XG滴度较急性期升高%倍可确诊。优先策略:急性期首选核酸检测,发病5天后补充I蒯检测。四结果解读与报告检测结果临床意义行动建议核酸阳性/1酬阳性确诊感染立即上报并启动防蚊隔离核酸阴性+1酬阴性排除感染或窗口期未检出
12、恢复期血清复测XG单阳性(无急性期样本)提示既往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评估五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1 .质控要求每批次检测需包含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灭活病毒或合成核酸)。商业化试剂需具备国家农药登记证号(驱蚊产品同理同2 .生物安全病毒分离在BSL-3实验室进行,血清检测需BSL-2防护。废弃物需高压灭菌(1210,30分钟分六特殊场景应对1 .大规模筛查:采用核酸混检(5:1),阳性样本再拆分。2 .跨境输入防控:口岸配备快速I醐胶体金试剂(15分钟出结果)。3 .康复期监测:。关节痛持续者每月复查XG,评估慢性炎症。七检测网络建设要求1 .基层机构:具备血清学快速检测能力(I酬/IgG胶体金法)。2 .地市级CDC配备RT-PCR及核酸提取设备,覆盖核酸检测需求。3 .省级参比实验室:负责病毒分型、抗体确认及技术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