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5 ,大小:513.35KB ,
资源ID:591721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

1、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录,/.1刖S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现状基础存在问题和风险挑战第一节现状特征第二节主要问题第三节风险挑战第四节机遇使命第三章城市性质和目标战略第一节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第二节目标愿景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第四章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一节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第二节强化主体功能定位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第四节统筹规划分区第五章严格管护农业空间,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第一节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第二节积极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第三节统筹安排乡村振兴空间第四节有效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六章保护修复生态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加强自

2、然保护地体系管控第二节强化水资源保护和配置第三节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第四节统筹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第五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第六节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第七章集聚提升城镇空间,保障产城有序发展第一节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第二节强化产业和创新空间保障第三节提升城乡公服能力第四节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第八章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改善城市生活品质第一节优化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第二节保障住房多元化供给第三节完善公服设施布局第四节优化蓝绿空间组织第五节强化城市“四线”管控第六节加强城市设计引导第七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第八节推进港产城协调发展第九章保护自然历史遗产,彰显国土空间魅力第一节加强历史文化体系保护第二节系统活化利

3、用文化与自然景观第三节强化城乡风貌分区管控第十章加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第一节构建市域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第二节优化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空间安全韧性第一节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第二节促进能源设施绿色发展第三节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第四节增强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能力第十二章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向海发展第一节优化海洋空间格局第二节协调发展海洋经济与产业第三节推进陆海统筹第四节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第十三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空间开放效能第一节加强对外开放第二节持续深化区域协调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完善规划传导第三节创新政策保障机制第四节加强规划管理第五节

4、搭建信息平台第六节落实近期行动计划-XX-1刖S丹东市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也是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中国气候宜居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丹东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丹东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高质量创建“三个城市”(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空间蓝图,是丹东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

5、纲领,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协调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细化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丹东之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

6、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科学有序推进丹东市国土空间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合理配置资源和提升利用效率,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编制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o第2条规划定位本规划是丹东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全域性、纲领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是丹东市国土空间发展的战略蓝图、刚性约束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

7、划的基本依据,是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第3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和沿边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支撑构建全省“一圈一带两区”(“一圈”指沈阳都市圈,“一带”指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区”指辽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辽东绿色经济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立足中国最大边境城市、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区位优势和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统筹发

8、展和安全,整体谋划丹东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坚持陆海统筹和协同开放,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国土空间资源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彰显独具魅力的国土空间品质,为进一步巩固丹东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实现丹东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第4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9、纲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第5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丹东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O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元宝区、振兴区、振安区的13个街道和浪头镇全域,以及汤池、同兴、安民、金山、楼房、九连城镇的部分行政村范围,面积192.44平方千米。第6条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

1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第7条规划效力文本中加下划线的内容以及附表中约束性指标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本规划自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复之日起生效,由丹东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和擅自修改。因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或者行政区划调整等确需修改本规划的,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第二章现状基础、存在问题和风险挑战第一节现状特征第8条独特的地理区位我国唯一的“三最、三沿“城市。丹东市是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起点、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明万里长城最东端起点,是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中朝边界鸭绿江辽宁段两国共同国界水域中心线长220.9千米。

11、第9条便捷的区域交通拥有海、陆、空、口岸综合立体交通。丹东市是亚洲唯一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海港、高速公路的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是我国中等规模城市中唯一的既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又有国家一类港口口岸的城市。第10条重要的生态地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排头兵。丹东市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确定的“东北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构建“两屏一带七廊”(“两屏”指辽东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屏障、辽西低山丘陵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生态屏障,“一带”指沿海防护林带,“七廊”指多级生态廊道体系)的陆海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辽东山地丘陵生态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和“蓝

12、色海岸带”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11条交叠的经济区位东北亚重要的门户枢纽城市。丹东市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陆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交汇点,是东北海陆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和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地处沈阳都市圈辐射区。第12条良好的资源禀赋“红绿蓝”禀赋。丹东市拥有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被誉为“英雄城市”;丹东市地处辽东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占陆域国土面积72.4%,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拥有优质的绿色生态资源;丹东市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能源、

13、交通、旅游等资源,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第二节主要问题第13条资源约束趋紧丹东市平地和缓坡地相对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2020年地表水开发利用率7.3%,地下水开采率3.6%,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水稻种植用水量820立方米/亩,为辽宁省行业标准定额的两倍以上,且区域供水不平衡,局部地区仍存在饮水问题;海岸线利用率高达97.6%,可利用岸线相对匮乏;捕捞强度超过资源承载和再生能力,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由2015年3.3万吨降低至2019年2.5万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第14条建设用地布局供需错配丹东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由扩大增量用地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社会逐步转向新的

14、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从而导致建设用地布局与宏观发展战略的用地需求布局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第15条生态保护形势严峻陆域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以及鸭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主要分布于鸭绿江口及大洋河口近岸海域。天然林采伐程度高,生态系统功能降低。森林破坏导致生境改变,威胁多种动植物物种生存与繁衍。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变差,大面积天然湿地被开发成水稻种植区和其他类型耕地,湿地系统景观破碎化严重、稳定性减弱,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第16条设施支撑与保障能力不足人均住房面积低,住房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城市风貌塑造有待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均衡,消防救援覆盖率低,

15、缺乏居住区层面绿地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9.93张,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老年设施建设将成为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重要任务之一。第17条人口收缩和老龄化严重2008-2020年人口进入收缩阶段,市域户籍总人口年均减少近1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4%。,特别是2016年至今,受结构性衰退等经济因素影响,人口下降加速,年均增长率达至k7.7%0。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2020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63.56万人,占比29.04%,在辽宁省排名第二。第18条国土开发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益相对失衡,土地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及时推动经济增长。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较低,万元地区

16、生产总值水耗远高于全国和辽宁省平均水平,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规模等级结构呈“一核独大”特征,小城镇规模偏小。第三节风险挑战第19条国土安全风险丹东市地处朝鲜半岛连接部,战争风险与核安全风险突出;同时还面临宏观经贸形势复杂、区域竞争激烈、边境国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等风险。第20条自然灾害风险矿产资源开发遗留的废弃矿坑、矿山等易引发区域地质灾害;中小型河流防洪体系不健全;市区排涝能力较差;沿海乡镇存在一定的风暴潮和海啸风险;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暴雨、台风、暴雪、大雾、大风、强对流天气风险。第四节机遇使命第21条国家新发展格局构建为丹东市构建国土空间开

17、发保护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基本逻辑。“双循环”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需求端的高质量提升和发展,为丹东市国土开发保护提供新机遇。第22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推进为丹东市加快开放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地区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做好东北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开放大文章,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丹东市应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以开放与协作带动发展。第23条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的建设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规划建设合作共赢、富有活力、开放富裕的绿色经济带,形成“一轴三

18、区七通道”(“一轴”指丹东-通化-牡丹江-佳木斯南北向发展主轴,“三区”指南部丹东一桓仁一通化片区、中部白山一延边片区、北部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片区,“七通道”指通化-丹东-大连、丹东-本溪-沈阳、白山-通化-抚顺-沈阳、理春-图们-吉林-长春、抚远-佳木斯-哈尔滨、东宁-绥芬河-牡丹江-哈尔滨、集安一通化一辽源一长春七条联动发展通道)开发格局。丹东市地处经济带发展主轴,是海陆联动的门户,承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能。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的建设,为丹东市枢纽重构、区域协作及动力重塑提供了重要支撑。第24条辽宁省区域发展新格局构建进一步促进丹东市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丹东市地处辽宁省

19、两廊两沿”(“两廊”指向北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向东构建东北亚经济走廊,“两沿”指辽宁沿海经济带、东部沿边开发开放带)对外开放格局的交汇处以及“一带一区”的结合部,应充分放大沿海沿边、绿色生态优势,立足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以港口为引擎、以园区为平台、以生态为特色,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第25条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丹东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一核”指大连,“两翼”指“渤海翼”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和“黄海翼”丹东,“多点”指重点开发开放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丹东市作为“黄海翼”的核心城市,将深入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加

20、快对外经贸创新发展,建设开放合作先导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打造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的新前沿,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章城市性质和目标战略第一节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第26条城市性质丹东市是东北亚综合枢纽城市、国家边贸中心、东北东部康养旅游中心、辽宁重要的创新驱动中心,即“一枢纽三中心”。东北亚综合枢纽城市。优化升级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口岸群,加强港口专业化、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打造“北联俄蒙大陆、南接日韩亚太”的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强化开放合作先导区功能,全面建成东北亚交通、物流、开放枢纽城市。国家边贸中心。突出丹东市作为全国最大边境口岸城市的地位,推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和海洋经济国际

21、合作,强化贸易流通和加工制造等功能,打造国家边境线上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进出口加工基地。东北东部康养旅游中心。联动桓仁、通化、白山等特色旅游功能区,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打造鸭绿江休闲旅游带。辽宁重要的创新驱动中心。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契机,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第27条核心功能定位安全屏障。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维护“五大安全”为遵循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强边固边、兴边富民,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打造数字丹东、智造

22、强市,建成国家最大最美边境城市。陆海门户。依托沿边沿海优势,推进丹东港综合性枢纽港口建设,强化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中心城市的功能,成为东北亚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边贸中心。推进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建设辽宁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朝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东北亚重要商贸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基地。旅游胜地。充分挖掘红色历史、边境文化和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边境旅游为龙头,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冰雪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等为支撑的多元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旅游名城。第二节目标愿景第28条总体目标到2025

23、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富有竞争力的美丽国土。到2035年,国土空间主体功能日益明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达到新水平,全面形成生态环境美、绿色发展优、开放活力足、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建设成为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展望到2050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加协调,资源利用更有效率,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城镇空间更具活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城乡风貌更

24、具魅力,全面形成能够支撑丹东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第29条具体目标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定位更加精准,区域发展更加协同;国土空间保护更加有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持续强化,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成;国土空间开发更有效率,丹东都市区、绿色发展区、蓝色发展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港产城一体化程度持续增强,人口集疏科学有序,边境地区城镇功能布局更加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放式的国土

25、开发格局基本形式。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用水总量和效率得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结构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更趋合理,能源体系更加清洁低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用地量明显下降,海岛、海域、岸线利用方式实现生态化转变。农牧业生产格局、方式与水土光热资源条件更加契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基本建成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国土空间品质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和村庄布局体系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逐步彰显。城市功能、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逐步提升,民生短板逐渐补齐,城市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高效运转,服务业加快发展,人民

26、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国土空间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建立,由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等构成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边海防更加安全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第30条底线管控战略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边境地区管理要求,保障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东港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稳定发展和国土安全,稳定振江镇、长甸镇、九连城镇等边境城镇人口规模,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落实辽东林业和

27、特色农业片区、沿海果蔬水产农业带建设要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黑土地保护,保障粮食生产空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东北森林带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要求,加强鸭绿江、浑江等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宽甸蒲石河等湿地保护项目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落实庄河-丹东天然气管道等油气项目,优化形成煤、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保障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空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第31条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放格局和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落实沿边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深入对

28、接吉林向南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长白通丹”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强化出海大通道和物流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中朝贸易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建设,打造朝鲜半岛贸易运输物流通道,积极创建海铁联运新模式。高水平建设丹东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引领辽宁省开放创新发展的对外开放平台,推进丹东国家物流枢纽及口岸设施建设。加强与扬州对口合作,探索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交流。第32条陆海联动战略统筹陆海空间保护开发,推动要素一体化协同治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海-陆-江河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丹东市特有的全球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区,全面推进岸线、

29、滩涂、海岛、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完善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防治机制。统筹开发利用格局,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建设,加强港产城融合发展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以东北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为依托,延伸港口腹地,推进陆港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支持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强化丹东港在东北亚地区的枢纽作用。第33条绿色高效战略以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为依托,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中国气候宜居市”为引领,加快推动丹东市绿色化发展。加强鸭绿江、大洋河、爱河、蒲石河、浑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宽甸国家级和凤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保障风电、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热电联

30、产等项目空间需求。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与保护,实施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用水效率。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凤城金矿、宽甸尾矿库治理。有效控制碳排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第34条特色彰显战略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国门边境、绿水青山”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高水平建设区域自然人文网络,彰显丹东市国土空间魅力。突出界河、长城文化、抗美援朝等主题特色,塑造滨江特色景观,将鸭绿江打造成为文化魅力源、休闲活力源、生态动力源

31、推动凤凰山、天桥沟申创AAAAA级景区,推进东港、凤城、宽甸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丹东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将丹东市打造成为省域旅游二级支撑节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丹东市国际吸引力,塑造国门形象、中朝友谊形象,以展示大气、彰显秀气、透射灵气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乡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四章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一节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第35条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现状耕地应保尽保

32、应划尽划,将符合条件的耕地全部纳入保护目标,将大面积、集中连片、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期间,丹东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387.65平方千米(358.15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092.67平方千米(313.9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平原区、北部山地河谷区等区域,全部为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严格管控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为一般耕地,严格控制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在不破坏耕地耕作层且不造成耕地地类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不得在一般耕地上挖

33、湖造景、种植草皮;不得在国家批准的生态退耕规划和计划外擅自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规模;不得违规超标准在铁路、公路等用地红线外,以及河渠两侧、水库周边占用一般耕地种树建设绿化带;未经批准不得占用一般耕地实施国土绿化;未经批准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不得将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的一般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确需在耕地上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应当符合农田防护林建设相关标准;严格控制新增农村道路、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严格管护永久基本农田。在确保粮食种植规模基本稳定、确保耕地耕作层不破坏的前提下,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用途管控。禁止任何单位和

34、个人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不得种植杨树、桂树、构树等林木,不得种植草坪、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不得种植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禁止以设施农用地为名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休闲旅游、仓储厂房等设施;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禁止擅自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和空间布局;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第36条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生态极脆弱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期间,丹东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在5502.78平方

35、千米以上,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4932.60平方千米以上,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570.18平方千米以上。主要分布在辽宁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白石粒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丹东花脖山自然保护区、辽宁丹东白鹭自然保护区、铁甲水库水源地等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以及生态功能极重要和生态极脆弱的地区。第37条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促进节约集约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规划期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规模298.8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为1.28,主要集中于丹东市中心城区、

36、县城、镇区的集中连片城镇建设用地,各类非农产业园区以及部分国家与省市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重点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丹东东港经济开发区等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城镇服务功能的建设需求。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区的各项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方式进行用途管制,并加强与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的协同管控。第二节强化主体功能定位第38条落实县级主体功能区发挥宽甸满族自治县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凤城市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推进山水林田草沙系统治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

37、供给能力;引导元宝区、振兴区、振安区作为国家级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合理壮大中心城镇规模,适度增加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圈;提升东港市作为省级城市化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形成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第39条细化乡级主体功能区将农用地面积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优质耕地分布密集的蓝旗镇、菩萨庙镇等9个乡(镇)确定为农产品主产区,引导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生态相对脆弱的宝山镇、四门子镇等38个乡(镇)确定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将经济基础良好、人口分布密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东汤

38、镇、刘家河镇等32个乡(镇、街道)确定为城市化地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08县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NJ山市丹东市人民政府2023年12月编制审图号:辽S(2024)001号丹东市自然资源局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制作辽宁苏地源国土规划测绘咨询有限公司图例重点生态功能区国薮鳏生艇侬部鲸也态嫡讴城市化地区国家级城市化地区省级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区叠加功能口边境地区水系山体一高速公路铁路公路国界- 省界- 市界- -县(市、区)界修测海岸线海域管理范围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三)市级政府驻地县级政府驻地丹东市人民政府Il202

39、3年12月编制41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图例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水系山体高速公路铁路公路国界-省界-市界-县(市、区)界乡(镇)界修测海岸线-海域管理范围市级政府驻地县级政府驻地乡级政府驻地审图号:辽S(2024)001号丹东市自然资源局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制作辽宁苏地源国土规划测绘咨询有限公司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第40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构建丹东都市区、绿色发展区、蓝色发展区、沿江沿海开发开放带“三区一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高效协同夯实丹东都市区。包括凤城城区-东汤镇镇区-五龙背镇镇区-丹东城区-前阳镇镇区-东港城区,以及金山、汤池

40、同兴、楼房、汤山城、九连城镇区。形成彼此空间相连、产业协同、设施共享、制度协调的带状都市区,是丹东市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推进的主体区域,重点推进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都市区。保护优先建设绿色发展区。包括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港市内陆乡镇以及凤城市除城区和东汤镇以外的乡镇。依托绿色生态资源,立足生态安全,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绿色产业,打造辽东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先导区。强化特色提升蓝色发展区。包括丹东港、东港市沿海乡镇以及海域空间。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现代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支持远洋捕捞业发展,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强陆海统筹,打造环

41、黄海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联动融合打造沿江沿海开发开放带。包括鸭绿江及黄海沿岸地区,西起东港市孤山镇,经东港、丹东城区,至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镇。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建设战略,以交通廊道、江海资源为依托,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带、江海国际旅游带、高品质幸福宜居生活带、守边固边特色发展带。第41条巩固农业空间格局构建全域“三片区”的农业生产格局。做美东部都市农业片区。包括东港市东部、元宝区南部、振兴区东北部、振安区东南部等沿江沿海区域,是都市农业建设重点区域。突出城郊农村生活风貌和乡村文化内涵,发展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等都市观光农业。做特北部生态农业

42、片区。包括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港市北部、元宝区西北部、振兴区西南部、振安区西北部,是辽宁省林业生产基地之一,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做优南部粮食主产片区。包括东港市中南部以及凤城市蓝旗镇,是丹东市的粮食主产区,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严格保护现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地产蔬菜供给能力,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为丹东草莓、小柿子等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留足空间。第42条筑牢生态安全格局锚固丹东市”两屏九源,三带八廊”生态系统保护格局。保育山海生态安全屏障。辽东山地生态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屏障,以森林生态功能精准提升、废弃矿场修复、水源地汇水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提升水

43、源涵养能力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近岸海域海岛滨海湿地和海岸带保护安全屏障,以海岸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海岸整治、景观修复为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加强天然产卵场生境稳定,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提升鸭绿江河口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内陆湿地“水库化二保护和修复江海林生态带。依托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建设鸭绿江生态带,加强地被植物和景观培育;加强生态防护林带现有林地及公益林保护,调整森林结构,扩大水土保持林比例,提高水土保持功能;保护蓝色海岸生态带重要的渔业海域和人工渔礁,整治不合理海岸工程,修复受损海岸景观,恢复自然岸线和河口滨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编织陆海联通的蓝绿生态廊道。串联

44、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低阻力的生物廊道,保障生态资源内部生态系统连续性。第43条集聚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形成“轴带驱动、极核引领、多点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以沈丹和大丹通经济走廊构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T形轴带,以沈丹高铁、沈丹高速、丹通高速、丹大快速铁路、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铁等区域重大交通干线为依托,构建区域统筹协作的重要通道。以丹东都市区为极核,打造引领丹东开发开放的核心区域。以县城中心、产业园区、重点镇等为依托,形成市域城镇、产业网络化均衡布局的空间节点。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09市城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宽旬满I心城区绿色发展区蓝色发展区丹东市中心城区一空间发展带I空间发展

45、轴II空间发展片区生态廊道市级城区副市级城区/吉林省图例县级城区重点镇一般镇自然保护地水系A山体高速公路铁路公路主干路-国界-省界-市界-县(市、区)界修测海岸线海域管理范围审图号:辽S(2024)001号第四节统筹规划分区第44条生态保护区区内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为主导用途,重点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生态极脆弱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修复,提高区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及海岸防护能力,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必须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的有关管控要求,除国家重大战

46、略项目外,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的一般控制区和其他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如国家明确了转换规则和准入要求,则区内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45条生态控制区本区由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自然区域组成。区内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导用途。原则上限制各类新增加的开发建设行为以及种植、养殖活动,不得擅自改变地形地貌及其他原有状态;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生态系统且符合空间准入、强度控制和风貌管控要求,经评估对生态功能不产生破坏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和结构布局调整。如国家明确了转换规则和准入要

47、求,则区内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46条农田保护区本区由长期可稳定利用耕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耕地所占比例较大的永久基本农田组成。区内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用途,是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区内以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为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土壤培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严禁开发建设活动,严格限制城镇和大中型工矿的新增非农建设;符合法定条件的重点项目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进行严格论证并按照有关要求调整补划。如国家明确了转换规则和准入要求,则区内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47条城镇发展区本区由中心城区、县域中心城区、建制镇、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等城镇开发边界组成。区内以城镇发展为主导用途,是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是开展城镇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引导城镇和工业用地集中布局,通过调整城镇内部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如国家明确了转换规则和准入要求,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