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 ,大小:12.04KB ,
资源ID:5947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泥掺量对碱激发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强度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泥掺量对碱激发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强度的影响.docx

1、水泥掺量对碱激发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强度的影响m碱激发硅酸盐水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然而硅酸盐水泥的生产会产生诸多缺点:一方面能源消耗量大,这些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的持续性大量消耗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因石灰石分解和燃料燃烧释放出大量CCh,以及SO2,NoX等有毒气体,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碱激发胶凝材料是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胶凝材料,它的抗压、抗折强度、抗酸碱侵蚀性、抗冻融性、抗碳化等性能均优于普通酸盐水泥。另外,碱激发胶凝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无需烧制、能耗低、成本低、市场广。1、水泥的掺量对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影响:改变水泥的掺量,

2、0%,10%,20%,30%,40%,即改变水泥和矿渣的配比,以Nae)H为激发剂,掺量为10%,石膏作缓凝剂为6%,测3d、7d的抗折、抗压强度。表1水泥掺量对胶砂强度的影响试件编号水泥(%)NaOH(%)石膏(%)养护条件抗折强度(MPa)抗压强度(MPa)SNl01010标准条件湿度90%以上3.95.121.431.2SN21010103.44.617.523.4SN32010103.14.216.821.5SN43010102.73.814.7818.93SN54010103.34.816.220.34SN601010空气湿度50-55%3.44.3520.8829.5SN71010

3、103.03.917.222.8SN82010102.73.6515.3420SN93010102.43.0512.0615.56SNlO4010102.953.714.2717.8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标准还是非标准湿度条件下,在矿渣中加入少量的水泥,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多而降低。在水泥组分增加到20%时,强度有增高的趋势。作为一类重要的多组分碱激发胶凝材料,碱激发水泥矿渣体系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开发是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2、水泥-矿渣最佳配比分析通过上述对比性实验结果,选取最优配比方案如下:石膏掺量6%,NaOH作激发剂掺量为10%

4、采用80。C养护箱进行热激发,测其24h胶砂强度,进一步分析水泥掺量对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水泥-矿渣最佳配比。表2矿渣-水泥掺加量配比对水泥净浆强度值编号矿渣水泥石膏NaOH%强度MPaKl90461030.37K285961042.86K3801461065.24K4751961068.43K5702461070.1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矿渣掺加比例的加大,水泥强度下降。掺加比例大于80%时,强度下降幅度明显。所以矿渣的最大掺加量以小于等于80%为宜。也就是说,在高炉矿渣水泥中矿渣的比例可达到80%,在用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时矿渣粉的掺加量也可以达80%。以上几个方面说明,在矿渣中加入少量的水泥,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多而降低。在水泥组分增加到20%时,强度有增高的趋势,并且矿渣的最大掺量应控制在80%。感想此实验研究表明,水泥掺加量对碱激发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强度具有一定影响。但水泥本身的强度对碱激发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强度是否有影响或可忽略不计?若有影响,那需控制硅酸盐水泥强度多少?那碱激发剂或缓凝剂的含量对整个实验的影响有多大?种种问题都再需做多组实验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答案。参考文献1何苗.水泥掺加量对碱激发水泥-矿渣复合粉料强度的影响J.建筑科学.2000,4:226.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