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地认识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交汇的中华民族历史。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
2、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
3、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这个共识是内蒙古自治区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会安定、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全区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铸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二是必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
4、帮助,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三是引导各族群众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为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把内蒙古民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作为全国的标杆。四是“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开展,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让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是一项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工作。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5、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
6、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变、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交汇的中华民族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
7、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通过深入研究,生动地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尊重“多元”,更强调“一体”,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认同。“多元”指的是多民族亦即56个民族,“一体”指的是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我们既要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
8、更要认识到强调“一体”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关系56个民族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当地的人们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尊重“多元”,更强调“一体”,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认同。
9、多元”指的是多民族亦即56个民族,“一体”指的是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我们既要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更要认识到强调“一体”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关系56个民族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相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多样性指的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共同性指的是56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既要深刻认识其多样性,更要强调其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这有利于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当前,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在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意识和观念,努力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
11、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作为高校的党员干部,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重大原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保证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提高民族政策理论水平,提高民族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到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
12、用“两个维护”铸魂。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民族人才培养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13、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