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5.50KB ,
资源ID:60129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doc)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太原的街道名称由来.doc

1、XX的街道名称由来 2021-08-01 19:19大东门 明XX城东南门,初名来春,后改XX,清代亦称大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东门街,民国时有大东门街、大东关街。1980年大东门街并入府东街。小东门 明XX城东北门,名迎晖,清代亦称小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小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小东门,民国以来称小东门街。大南门 明XX城西南门,初名朝天,后改迎泽,清代亦称大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南门街,民国时有大南门街、大南关中街、大南关东街、大南关西街。大南门街于1955年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于1956年并入解放南路。大南关

2、东、西二街已消失。大南门外尚有小南关。以小南关而名的街巷,民国时称小南关,今名小南关街,并有小南关西街及派生街巷5条。以迎泽而名的街巷有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迎泽南街。水西门 宋XX城西门,名金肃。明扩展XX城后沿用作西南门,初称阅武,后改振武,清代亦称水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水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水西门街,民国时有水西门街、小西关街、水西巷。今有水西门街、水西关街、水西关南街及派生街巷18条。旱西门 明XX城西北门,初名通汾,后改阜成,清代亦称旱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旱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旱西门街,民国时有旱西门街、旱西关街,今有旱西门街、旱西关街及派生街巷9条。大北门

3、明XX城西北门,初名镇朔,后改镇远,清代亦称大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大北门街及派生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民国时有大北门街及其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上关街及其派生的上关头条、上关二条,以及阁外街、土门街。1956年大北门街并入解放路。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和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仍存。土门街、上关街、上关头条、上关二条,1957年并入解放路。今有上关西街。小北门 明XX城东北门,名拱极,清代亦称小北门。以小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小北门,民国称小北门街、小北关街。小北门街今名小北门,小北关街今名小北关。旧城街、新城街 清顺

4、治六年(1649年),在XX城内原大南门街西侧修筑城堡,驻扎八旗兵,称满洲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满洲城被洪水淹没,又在小五台另筑新城,时称新满城,原满洲城称为旧满城。以旧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旧城街及头道、二道、三道、四道巷,为妓院集中的地方,并驻有妓寮所。今仍称旧城街,并有派生街巷6条。以新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新城东、西、南、北四条街,今有新城街、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古城街 古城,位于XX城北2.5公里古城村。传为春秋晋大夫窦鸣犊所筑。今以古城命名的街巷有古城东街、古城西街、古城中街及派生街巷6条。半坡街 处宋建XX城内子城的西城墙遗址。宋、元时期子城被毁,西城墙

5、圮为土坡,称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称半坡街,民国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今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及派生街巷6条。源于作坊集市之地名米市街:分东米市、西米市。清代称东米市街、西米市街。民国时称东米市、西米市,西米市街又派生西米南巷。1958年东米市街并入开化寺西街,西米市街并入水西门街。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东米市、西米市。羊市街: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柴市巷:古为买卖柴薪的集市,清代以来称柴市巷。棉花巷:古为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以来称棉花巷。靴巷:位于钟楼街北

6、侧、XX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古时以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馒头巷:位于解放路(原南市街)西侧,西米市北。原称小弥陀寺街,以小弥陀寺在此而名。清代为制作、出售包子的集市,古时称包子为馒头,故称馒头巷。大、小剪子巷:位于鼓楼街、察院后之间。大剪子巷南与靴巷相接,巷内向西为小剪子巷,西通帽儿巷。古为制作、出售剪刀的作坊集中地,故名。清代称刀剪巷、小剪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XX指南载名大剪子巷、小剪子巷。炒米巷:北通开化市街,XX棉花巷。明代集中有加工制作炒米、炒豆的作坊、店铺,故名。铁匠巷:位于解放路东侧。大铁匠巷西与旧城街相对;小铁匠巷北与棉花巷相通,南与大铁匠巷相连。明代,X

7、X炼铁手工业比较兴旺,半坡街东侧原有镔铁坑,相传为明初焦驸马都尉锻钢作坊遗迹,后形成了镔铁祠街。清代,形成了炼铁手工业作坊聚集的场所,称前铁匠巷、后铁匠巷。民国时称后铁匠巷、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并以此而派生了铁匠头条、二条、三条三个小巷。新中国建立后,后铁匠巷并入起凤街,大铁匠巷、小铁匠巷今仍存。帽儿巷: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XX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1978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巷南、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食品一条街,因今俗称食品街。源于明代王府之地名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 明晋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

8、华门、后宰门。得名于华门的街巷,清代有东华门(今名东华门街)、南华门、西华门街(今名西华门)及以后派生街巷4条。得名于后宰门的街巷,清代有后宰门街(今北肖墙附近),已消失。肖墙 围绕宫城的外墙叫肖墙。肖墙四面开门,名同宫城名。肖墙,古作萧墙。三国何宴集解引X玄曰:萧之言肃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近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民国XX指南在街巷的记载中萧已改作肖。得名于肖墙的街巷,始见于清代的有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上肖墙。东、西夹巷 明晋王府前的夹道。清代以来称东夹巷、西夹巷。晋府店 明代为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专门店铺。清代以晋府店命名的街巷,今仍称晋府店。上马街 明代通往皇庙的街

9、道。得名于明代问世的皇庙。皇庙是明晋王府奉祀已故皇帝、皇后的宗庙,是代表封建皇权的圣地。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每逢祭祀,只有皇族诸王和晋省高官可直入庙宇。一般地方官员和武职,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门下马、下轿,然后穿皇庙西巷入庙祭拜。拜毕那么从皇庙东巷拐回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开,时称上马街、下马街。到清朝时,朝拜皇庙均可直入,于是两街即合称上马街。宁化府 明代为X棡第五子宁化王X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坊山府 定王X济熺第五子方山王X美垣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方山府、方山府巷。民国时称方山府街、方山府巷,今名坊山府、坊山府巷。二

10、府 亲化王X表 府第。亲化王排行二,其府第亦名二府。亦为明XX府同知衙名,称二府衙门。得名街巷,清代以来称大二府巷、小二府巷。七府坟 X棡第七子广昌王X济熇与妃子X氏、杨氏坟地,称七府坟。以七府坟而名的有七府园居民小区,街巷有七府坟西街、七府坟南街、七府坟北街。杏花岭 原为明晋王府的花园。因地势较高,多植杏树,故清代取名杏花岭。杏花岭西段,明代为王府花匠孙氏住宅,清代称孙家园,今已并入杏花岭。以杏花岭命名的街道今有杏花岭、杏花巷。XX坊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XX。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X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

11、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XX坊。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XX坊村。道光时X廷 所撰隆国寺碑云:XX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於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享堂 明晋王X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建谢氏园旧时享堂村圣庙碑有记载,改村名为孝堂。据道光阳曲县志:宝山,在享堂村北,明晋恭王妃陵,妃姓谢。后因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沿用至今。缉虎营 原名七府营。因是明晋王X棡七子广昌王济熇府第,故名。后因谐音演化为缉虎营。以

12、七府营命名的街巷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有东七府营前街、七府营后街,又称东七府营、西七府营;民国时称作东、西缉虎营。年解放路拓宽,以解放路为界,东为东缉虎营,西为西缉虎营。源于驻军之地名校尉营 警卫晋王府的校尉营地,故名。以校尉营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代,有东校尉营、西校尉营、南校尉营、中校尉营。大营盘 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二营盘、三营盘 日本侵略军侵占XX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

13、三营盘。XX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街。北营 以宋平XX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坞城 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老军营 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道光阳曲县志:老军营,旧名古正村,距城五里。成化XX通志载:老军营堡,在XX府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九十步,南、北两门,景泰初,巡

14、抚都御使X 令居民筑。源于衙署之地名府西街、府东街 金天会中,阳曲县移治于府城。明清时,县衙旧址在今府西街67号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县衙门口的街,从明代始即称县前街。县前街东,即今三桥街南口至解放路段,清代称灰市街。民国二十年(1931年)灰市街改称府西街。府西街、县前街,今通称府西街。明洪武年知府胡维建府署于今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门口的街称府门口,民国时称府门前,向西折即旧府西街,再西即县前街。明XX巡抚衙署设在府治东鼓楼社,即今XX省人民政府院。清末,以XX巡抚衙署得名的街有院西街、院前街、院门口。民国时,将正对府门的街改称督军街(今帽儿巷北口段),以阎锡山曾任XX督军而名,XX绥靖公署

15、XX省政府均设于此。巡抚衙门前西段称府东街,东段名龙王庙街、道门前。民国元年(1912年),XX都督府(在明抚院址)成立,都督府东的街并入龙王庙街称都督东街,都督府西的一段街称都督西街。1955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东街与都督东西街合并,称府东街。又有道门前、大东门街先后并入,延至建立北路。1958年以解放路为起点,府西街陆续向西延伸,先后将县前街、市儿头、桃园一巷并入,至漪汾桥。按司街、察院后 因处明XX按察司衙署(提刑按察使司)、清XX按察司署前,故名按司街。察院后明代称太子巷,因有释迦牟尼寺院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察院后,因处按察使街后而名。按司街西接东羊市,东接钟楼街,1958年,三街

16、合并称钟楼街,但习惯上今仍分称按司街、钟楼街。其察院后仍沿旧称。都司街 因明XX都指挥使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道光阳曲县志称都司街。民国以后仍沿旧称。北司街 以明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署而名,道光阳曲县志称司门口、司门前街。因街处按察使司署北,民国改称北司前街,今称北司街。新道街 清代,分守冀宁道设于省城。以道员衙门署而名的街巷,清代称道门前、道公街,民国有道门前街、新道街、新道北巷。源于古迹之地名城坊街 清代,大北门西、东两侧分别有城隍庙街和藏山庙街,因有城隍庙和藏山庙而得名。城隍庙街西与三皇庙街相连接。民国时,城隍庙街与三皇庙街并称成方西街;藏山庙街称成方东街,并派生有成方南巷。今以解放路为界,

17、其东称城坊东街,西为城坊西街。开化寺街 以古寺而名。开化寺,创立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6年)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X棡孙美坚重修。寺坐北向南,门前牌坊书敕赐开化禅林,俗呼为开化寺。寺南有街,清代称开化市街,西连东米市,通西校尉营。民国二年(1913年)开化寺北部辟为市场,名XX市场。九年撤除塑像改建成市场,定名开化市。今名开化寺。以开化寺而名的街巷今有开化寺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北街。大中市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建寿宁寺于此。明永乐八年(1410年)寿宁寺内建钟楼,俗称打钟寺。道光阳曲县志载:寺内及

18、东西街,货列五都,商贾云集,踞街巷之胜。辛亥举义,打钟寺除佛殿外毁于火。民国二年(1913年),阳曲商人X占元集股建楼,辟为市场,打钟寺易名大中市。街以市场而名大中市。文庙巷 清末,XX巡抚X之洞在崇善寺大雄宝殿旧址新建府文庙,奉祀孔子。街因此而名。庙前街 处元建大关帝庙前,故名。清代,以大关帝庙而名的街巷有大关帝庙街、东庙巷、西庙巷。民国以来有庙前街、西庙巷。双塔寺街 明万历年间建永祚寺和宣文塔,取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称永祚寺。祚是赐福、保佑之意。塔为双塔,以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封号宣文而名,俗称双塔寺。以双塔而名的村今有双塔村,街巷有双塔寺街、双塔西街、双塔南路、双塔北

19、路、双塔一马路、双塔二马路及派生街巷2条。以永祚而名的街巷有永祚寺路、永祚西街。小五台 明代,此处有大士庵,建筑古雅,院中有奎星阁,为文人雅士联诗之地。明尚书王道行告老后,亲友请作七夕阁(奎星阁别称)诗社主人。王以朝廷嘉奖库银三万两,于奎星阁后建大花园,因园内多桂树,故名桂子园。后桂子园归河东府,以桂花别名金粟,改名金粟园。明末金粟园毁于兵祸。清初重修,增祀X子晦庵。后僧募建文殊、观音二阁,因称该地为小五台。是后,小五台名于世,渐不知桂子园、金粟园之名。民国年间为警士教练场、运动场。今古迹无存,故址在小五台小学校一带。鼓楼街 以古鼓楼而名。清称鼓楼前街,又称鼓楼大街,民国称鼓楼街。鼓楼,始建于

20、明,1949年残于战火,1952年撤除。后将鼓楼西的估衣街和鼓楼东的唱经楼、楼儿底等街道合并,称鼓楼街。桃园 地处XX城西门外。民国十九年(1930年)城内有党阳辉者出资在此种植桃杏树,当时誉为桃花园(七十年代初期,今桃园三巷一带尚存局部桃园)。解放后在此建宿舍,由北向南辟四条街巷,年命名为桃园一、二、三、四巷,桃园路亦因此而得名。南十方院 本名白云寺。因为接待往来僧人之寺院,俗称十方院。又因位于城南,又叫南十方院。十方就是佛教称的十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后称这一带地方为南十方院。钟楼街 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是当今XX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街南侧原有明建钟楼一座

21、现XX饭店处,楼高3层,楼内大钟高3米,直径.米。年将钟楼街、按司街、东羊市街三街合并,统一命名为钟楼街。源于海、湖、河之地名饮马河 旧又称文漪湖,因地近学宫,故名。饮马河与后小河古时相通,明XX三卫驻军常饮马于此,故名饮马河。以饮马河而名的街巷始于清代,称饮马河,民国有饮马河街、饮马巷。饮马河街今称饮马河。涧河路 因横贯涧河而名。以涧河而名的村庄有东涧河村、中涧河村、西涧河村,街巷有涧河路、涧河西街、涧河东街、涧河城柏街、涧河城工街、西涧XX街及派生街巷8条。黑土巷 清代称黑土港,系河道。东山洪水沿此河由东北流向西南,至XX城东入护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国时东山煤运往市区即通行此道。清

22、末、民国期间,形成村落名黑土港。XX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改称黑土巷。以黑土巷而名的街巷有黑土巷二马路、黑土巷三马路、黑土巷四马路、黑土巷五马路、黑土巷东横马路、黑土巷西横马路、黑土巷中横马路。桥头街 因以宋XX城东门(朝曦门,地当今儿童公园北门附近一带)外的吊桥为街之起点,而得名。亦说是以护城河上桥址而名。道光阳曲县志:桥头街,相传关帝香亭下为桥眼,水入文瀛湖。桥头街名始见于清,1958年将红市街并入,统称桥头街。坝陵桥 明代,此地原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明晋王府,东山水经黑土港直泻城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外一片荒野,王府官员死后,陵墓皆建于坝外。坝上有桥

23、通往王府后宰门。故称该地为坝陵桥。以坝陵为名的街道有坝陵路、坝陵街、坝陵南街、坝陵北街。三桥街 据傅山九间(仙)桥记,今后小河、饮马河一线为宋府城北城濠。三桥地名疑源于城门吊桥和这一带旧有三桥。以三桥命名的街道,清称三桥街,民国以前分作上三桥街、下三桥街,上三桥街大致为宋代府城北门位置。其名称来历还有许多神话传说,但都围绕井、河字而言。有一传说唐代晋王李克用有一次路过此处,在井边歇脚井即八宝琉璃井,在今上三桥号院,人称院为井儿院,见井内有三座金桥。另一传说:三桥地区地势低洼,有一小河从街心流过,河上有三座草桥。金刚堰(里) 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XX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修筑为

24、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稳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根底,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以为名。后小河 宋太平兴国七年年,潘美扩展唐明镇建XX城,开壕引水护城。据傅山九间(仙)桥记所述,宋府城东北角位于后小河,那么今的东后小河和后小河就是当年宋建XX城北的护城河。以后小河命名的街道,清代称小河,民国称东后小河、西后小河。柳溪街 位于新建路北段西侧。宋天圣三年

25、年,陈尧佐任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在东岸筑了长堤,又引水于堤内蓄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台、楼、榭,栽植柳树,形成园林,取名柳溪。据永乐大典卷5202记载:柳溪在县西五里,汾堤之东,引汾水注之,周四一里。1986年开拓新道路,因地处XX故城西面汾河东岸边,乃取柳溪为街名。五龙口 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雨水流入洼地,远眺似五条龙在X口倾吐,群众称之为五龙口。据道光阳曲县志,原有五龙口地名,位于城东南方,距城二里。今五龙口位于XX火车站北,与县志所载并非一地。以五龙口而名的街道有五

26、龙口街、西五龙口前街、五龙口南巷。源于文化教育之地名起凤街、云路街 因傍贡院而名。贡院(纯阳宫西侧,今铁路宿舍大院),明正统十年(1435年)建,明、清时举行乡试的场所。贡院南侧为起凤街,取唐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句,谓腾达之意。清代,贡院前称贡院街,西接起凤庙街,再西为后铁匠巷。贡院西侧与起凤街呈丁字形的通道,名云路街。取北史文苑传序俱骋龙光,并驱云路句,喻青云得路之意。民国时,贡院街、起凤庙街并称起凤街。解放后,起凤街与后铁匠巷并称起凤街。侯家巷 明代户部侍郎侯纶宅第建于此,因名侯侍郎巷,俗称侯家巷。清代因晋阳书院(故址今市公安局院)设于此,易名书院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籍传教士

27、李提摩太,用庚子赔款设立XX大学堂(今XX师范专科学校院)后,复名侯家巷。民国时,在巷南又有侯家头条、二条、三条。今存侯家巷。源于古代粮仓之地名北仓 明代XX城中设有北、南两座大盈仓,习称北仓、南仓。清代又增设有常平仓,义仓。以北仓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南仓门街,民国时分作仓门北街、仓门街、仓门东街。今称有东仓巷、小仓巷。以南仓命名的街道,民国以来有南仓巷。以常平仓命名的有小仓巷、小仓东巷、小仓西巷。仓门街 处典膳所北。明、清屯仓粮地,称大盈仓。为区别城南大盈仓,称北仓。大盈仓门口的街巷称仓门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易名,按方位称仓门北街、仓门东街、仓门西街。南仓巷 在开化寺西侧,以明屯粮地

28、大盈仓而名。为与北大盈仓区别而称南仓。清代以来称南仓巷。其他地名傅家巷 处庙前街、都司街之间,并与两街相通。清初傅山曾居于此。因而清末以来称傅家巷。新民街 民国初年,全国兴起了新民运动,是时冠以新民的街巷有新民东街、新民西街、新民中正街、新民南正街、新民北正街以及新民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今有新民东街、新民北街及派生街巷3条。坡子街 北通城坊街,南连三桥街。因此地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土坡,故名。清称坡子上,又称平顺街。民国以来称坡子街。万柏林 民国年间,阎锡山方案修建陵园(墓地),选址于此并曾栽植大片松柏树。遂得名万柏林。以万柏林而名的街道有万柏林路。柳巷 据永乐大典卷5200记载,明代

29、以前XX府城即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修建晋王府,大柳巷扩入王府内。今柳巷北路疑为小柳巷演化而来。其派生街道有柳巷南路、柳巷北路。菜园街 清代,此处有局部菜农种菜,称东菜园、西菜园。XX解放初期称菜园村。后居民增多,形成街巷。以菜园命名的有菜园街及派生街巷7条。新中国命名的地名XX街巷 位于郝庄村北,原名新郝庄街。1982年拓建后,定名为XX街,因处明城迎晖门以东,故名,现已形成以服装为主的新兴商业区。以XX而名的有XX街及派生街巷6条。平阳路 明清时是XX通往XX南部的大道,称东官道。XX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在原官道的根底上扩建,因系新建南路向南延伸段,曾称新建南路(南段)。1982年9月,

30、以古平阳府名命名为平阳路(平阳,现XX市古称)。为市区南部之主干线之一,也是省城南下晋中、晋南、晋东南的交通要道。以平阳命名的派生街巷有3条。XX路 原名新建北路,1982年向北延伸至XX第二热电厂,并将胜利街以北段以XXXX市名命名,更名XX路。恒山路 原名解放北路,1982年将太钢铁路立交桥以北段以XX省有北岳恒山,更名恒山路。迎新街 1955年,新华化工厂等企业兴建职工住宅区,为反映新中国工人阶级迎接新战斗做出新奉献的豪迈之情,定名迎新街。以迎新而名的街巷有迎新街、迎新路及派生街巷10条。和平路 1953年筑成建立路,1955年进展展筑,命名为和平路,寓XX改革胜利,进入和平建立时期之意

31、1956年将和平路向南延伸段,命名为和平南路,原路改称和平北路。以和平派生的街巷7条。兴华街 1971年在胜利桥西修建通往和平北路的道路,命名兴华街,寓意振兴中华。八十年代,在兴华街两侧新辟居民住宅区,称兴华小区。以兴华命名的居民住宅区片,分别命名为兴华南一里、兴华南二里、兴新北一里、兴华北二里;以兴华派生的街巷有2条。漪汾苑 为城乡建立部规划开发的示范住宅小区,1994年建成。小区内建有亭、台、楼、阁,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有汾水漪涟、花团锦绣之美,遂命名为漪汾苑。小区有七组团居片,分别名:红叶里,以明清XX外八景之一崛 红叶而名;彤霞村,以宋天圣三年(1025年)并州知州陈尧佐在柳溪堤上建

32、彤霞阁而名;叠翠坊,以XX外八景之一西山叠翠而名;流碧园,撷取唐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诗句,及晋祠流碧榭匾额流碧榭、圣母殿前廊匾额膏流碧玉而名;锦绣庄,取明谚语花花真定府,锦绣XX城而名;烟波居,以阳曲八景之一巽水烟波而名;槐荫院,槐树为XX市树,以绿树成荫而名。或以明尚书王道行建桂子园(又名小五台)有槐阴亭,取名槐荫。五一路 年,将原首义门街、新开路、松花坡、精营中街、新民头条打通合并拓宽,向北延伸至胜利街。年月日命名为五一路。取意自五一国际劳动节。解放路 此路是在原大南门街、南市街、活牛市街、麻市街、师范街、坊山府街、小仓巷、大北门街及大北门外的土门街、上北关街等狭窄街道的根底上建成的,为市内

33、南北干道之一。1955年始建,由于城北是XX解放最早的地区,故命名为解放路。后向南延伸至体育馆,将大南关街、小南关街并入,称延伸段为解放南路。建立路 1953年在明府城东城濠位置上修筑而成。修建该路时,正值第一个五年方案国民经济建立大开展的时期,因命名为建立路。1955年展筑延伸后更名为建立北路,向南延伸段称建立南路。迎泽大街 明XX城共开八门,南面二门为迎泽门大南门和承恩门,取承迎皇恩国泽之意。1956年将迎泽门外原护城河以南的一条缺乏6米宽的土马路即晋西汽车路拓建成大街。因该街正处于迎泽门外,故命名五一广场以西至迎泽桥东一段为迎泽大街。七十年代后期向东延至XX火车站。1996年桥西段建成后

34、称迎泽西大街。南郊区地名小店 镇、村名。处宋XX府南官道与平XX西官道穿插处,因集市繁荣,商贾设店,故名。古属XX县晋安乡,名永安堡,俗称凤凰堡,以街巷形似凤凰而名,现为南郊区政府驻地。资治通鉴后晋纪X敬达将兵三万营于晋安乡即此。清XX县志作小店镇,曰:小店堡本永安堡.乃XX四达通也。宋大诏令:今既荡平晋阳,当令众庶,永保安宁。是为取平晋永安之意。晋祠 镇、村名。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因传为古唐地,曾名古唐村,现晋祠北极阁尚有题刻古唐 。此地建有奉祀晋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宇,而唐叔虞祠亦名晋王祠,村遂以祠名。黄陵 乡、村名。曾名王陵城。太平寰宇记:XX县王陵城,有晋XX王司马辅冢存。西晋泰始元年

35、265年)改XX郡为国,封司马瑰为王。XX三年(277年)改封司马辅为XX王。太康五年(284年),司马辅亡,葬于此地,因称王陵。王、黄音近,讹为黄陵。清XX县志:王陵城在汾水东旧县东北,今名黄陵村。亲贤 乡、村名。古称凤凰村,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瓦窑 处古潜丘故址。尔雅晋有潜丘,即此。成化XX通志载,相传潜丘长四千三百十步,广三千一百二十步,周围一万五千一百五十步,高四丈,隋开皇三年于丘上建大兴国观。宋神宗元丰二年年修惠明寺塔,取其土作瓦,潜丘遂湮。而工匠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寇庄 清道光阳曲县志载:莱公别墅

36、在城南八里。相传宋相寇准封莱国公后在此建有莱公别墅,清时官场、花园、土地庙遗址尚存。以花园东、西、北立三村,名东寇庄、西寇庄、北寇庄。北营 处宋平XX遗址北,为宋屯兵军营,故名。东、西太堡 原名太堡庄,为汉清河太后的堡子,故名,有清河太后墓。唐贞元间年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狄村 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X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X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罗城 以城为名。五代史:周师

37、攻北汉,栅木为城,谓之罗城。读史方舆纪要载:龙山城,宋毁,西南外有罗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为长龙城,今有罗城镇。清XX县志记作:罗城村,在县西北。义井 乡、村名。村有八角琉璃井,水清似玉,称玉井,后演变为义井。清XX县志作义井,又记村名来历为:元武管婴年十七未嫁,至正间避兵,其父被执,女奔救,请以身代父释。女绐曰:我有金藏井边。众掘果得,争取之,女即投井死。后人因名其井曰烈女井。即此。有义井新石器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堰 分别处沙堰南北段而名南堰、北堰。清XX县志:沙堰,在风峪口,先年筑,以障风峪暴水。南、北阜村 处汾河滩,古黑水河两岸。南岸明代称南河滩,北岸称北河滩。清XX

38、县志称为南阜、北阜。解放后五十年代,南阜、北阜村东移二里,沿用旧名。北郊区地名上兰 镇、村名。处汾河东,二龙山下。古时,河滩马兰花茂密,村名兰花村。后河滩被淹没,兰花绝迹,改名兰村。为别于村东南之另一兰村今属新城乡,名下兰,故称上兰。村旁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和古XX八景之一烈石寒泉。新城 乡、村名。永乐大典卷5200载,明代,在府城北关城西建土城,以居营士,名新堡,即此城。道光阳曲县志作新城村。摄乐村 相传五代时,后唐与后梁曾混战于此地,村被夷为平地。后人在废墟上建村,明称铄落村,为名不雅,谐音为摄乐村。清XX县志记为摄乐村。皇后园 道光阳曲县志作皇后园村、皇后园镇,又曰:薄太后驻跸处即今皇后园村。又传,新莽时,X秀败走XX,王莽兵追至现皇后园村,X秀求一姑娘相救,姑娘用鸡笼将他盖住,坐在上面用衣裙遮住鸡笼仍做针线活。追兵问时,姑娘成心支走,X秀得救,感恩不尽,立誓说日后登基定封她为皇后。后X秀果做了皇帝,派官员来接姑娘,姑娘已死。X秀封她为皇后葬于此地,在坟前植树种花如同花园,故名。大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 v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