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14.50KB ,
资源ID:62412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习2022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习2022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doc

1、学习2022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多维度为中国县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勾勒出了城镇化建设的新图景。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口在县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抓手在县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点也在县城。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实现规定目标,让“小县城”挑起“重担子”,撬起中国城镇化建设“大杠杆”。“小县城”要牢记“国之大者”,奉行“人民至上”建设理念。

2、县域治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也与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县城”,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县城建设发展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以最大效能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创造美好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县城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县城建设和治理的全过程,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

3、代化县城发展之路。“小县城”要发挥“乡头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县城”,就要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到2025年,完成上述“七大任务”,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新县城,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

4、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县城“城尾乡头”优势,强化县城与乡村的衔接,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县城”要落实“一县一策”,贯彻“百花齐放”建设方针。我国县城数量大、类型多,自然禀赋和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让中国城镇化建设之花“百花齐放”。对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一县一策”,强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一县一策”,科学编制和完善建设方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明确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式,精准补齐短板弱项,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小县城”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相信中国县城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会点亮一个个活跃起来的城市和乡村,也将照见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推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