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2.76KB ,
资源ID:83115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docx

1、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一、阴阳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

2、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胸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

3、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

4、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就是基于阴阳认识方法。,被简约认为人迎脉动反映、代表阳经之气,寸口脉动反映、代表阴经之气。因此,只要诊察人迎脉和寸口脉的

5、搏动情况,比较二脉的搏动差异,就可以察知一身阴阳之气的状况。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又充分体现了阴阳理论重统一性的认识。根据阴阳的相互关系,阴脉气盛则阳脉相对气衰,阳脉气盛则阴脉相对气衰。因此治疗方法不是单用补法或泻法,而是补泻并用,阴脉盛者予以泻阴经、补阳经,阴脉虚者予以补阴经、泻阳经,阳脉仿此。通过这种阴阳兼顾的治疗,达到在整体上调节阴阳之气的目的。没有对阴阳理论的深刻领悟,不会产生这样纯熟的运用方法。但也正因为如此,该脉法出于理论观念的成分偏多,方法不免机械,临床实际应用及效果不免令人怀疑,后世几乎没有流传应用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阴阳思维方式还直接影响着对治疗用穴的选择、确定。例如:内经有治

6、疗热病的一组59个腕穴,还有治疗水肿的一组57个腌穴。这两组穴,在分布部位上,热病59穴多位于身半以上,尤其集中于头颈部;水病57穴则正相反,全部在身半以下。这种用穴位置上的特点,并不全然是腕穴主治规律的原因与体现。按照阴阳理论,热病症状的性质属阳,为阳证,上身为阳位,头为阳中之阳,热病59穴的选穴特点体现了阳证取阳位之穴的思想;而水肿症状的性质属阴,为阴证,下半身为阴位,水病57穴的选穴特点体现了阴证取阴位之穴的思想。既便是难经以五行学说解释五输穴之井荥输经合的含义、主治、选穴、补泻等,实际也是阴阳五行的结合运用。五行配合五输,使五输之间就有了生克关系,可是经脉有阴阳之异,经脉的整体呈阴阳对

7、立统一关系,而表达整体结构关系、强调整体中各部之间影响与联系的五行学说,要满足各经脉胸穴在整体上的关系,就必须使阴经与阳经之间的五输穴具有生克关系,因此阴经井穴配木,阳经井穴配金,以此类推,而成经脉腌穴与阴阳五行的完美配合。这一切,阴阳是前提。二、顺势内经中诸多的针灸治则治法乃至具体的针灸操作,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内在特性,即“顺势”。所谓顺势,即顺应自然之势。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成为贯穿于内经的一种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中医理论的形成直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思想。道家认为,道的统一性贯穿于万物,而且是各种具体事物的自然性和结构。道是自发性的,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8、自然。”自然,即自然而然。而事物皆有其自然的趋势。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所形成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主要考虑依事物的内在本性和自然趋势来行事,有意识地取法自然,而不是去进行违反自然的、事物本性的活动。只有遵循事物的本性采取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一切事物都须使之顺从其自然趋势。受这种思想认识方法的影响,黄帝内经非常强调针道必须合于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的行事方法是因势利导。用针也是如此,针刺方法要与人的气血状态相合,才能取效。基于这种思想,就有了“九针者,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灵枢外揣)的用针之道,并创造性地运用“顺势”思维方法,把治疗对象的抽象特性同具体针灸方法的特性相联系、对

9、应,统一加以权衡,形成了针灸治疗理论与方法。例如体质与针刺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不同患者显现于外的体质特点及对针刺反应性的差异,乃是内在固有的阴阳气血特性的反映,针刺方法只有与各人阴阳气血的偏盛、多少、滑涩之势相顺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如形体粗壮、皮肤粗黑且唇厚者,其血质浓浊、气行涩迟,整体呈现一种重浊之势,所以针刺取深刺久留针的强势之法。形体瘦消、皮肤白细,唇薄言轻者,认为其血质清稀、气行滑利,整体呈轻清之势,则针刺方法以浅刺不留针之弱势对应。时间与针灸的关系也是这样。由于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阴阳气血活动与自然界不同时间的阴阳盛衰保持同步,一年之中,春夏之季,阳气升发,气血外浮

10、故刺之即浅;秋冬之时,阳气收藏,气血内沉,则予以深刺。刺之浮沉(浅深)与气浮沉相合。同理,一月之中,月亮由缺至盈及由盈转缺时,机体气血也处于较弱的状态而不宜用泻法;月亮满盈时,机体气血也处于较盛的状态而不宜用补法。针刺补泻的运用对应随月相而异的气血消长之势。一日之中,各经脉气血由于依次流注而盛衰有时,所以内经说针刺补泻方法要依时择用而与经气的往来盛衰之势一致。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多有少,针刺的方法如何为宜?内经认为:多血多气的经脉,针刺适用出血出气的术式,反之则不宜出血出气。如阳明经多血多气,刺之宜出血出气;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刺之宜出血而不宜出气。针刺的量及方式根据经脉特点而有一定区别,以应合其

11、盛衰之势。顺势的思维方法,在内经制定的具体针灸操作方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针刺补法的操作,以轻柔徐静为特征,以此术式对应虚证表现出的虚弱、低下、不足之势。针刺泻法的操作,以力重动疾为特征,以此合于实证表现出的亢盛、剧烈、有余之势。同样,艾灸补法的火力温和持久;泻法则火势强猛而时持续时间短,与针刺补泻操作方式的用意相同。寒证热证刺法:热性属阳,主动,势趋于外;寒性属阴,主静,势趋于内,所以刺热证以浅刺疾出(不留针),刺寒证以深刺久留,方法合于寒、热的本性及其态势。顺其势而治的思想在内经针灸理法中的体现,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随顺生理特性,即着眼于针灸方法与机体阴阳气血活动的特性相顺应,如顺

12、体质、顺天时。顺十二经血气多少等;二是随顺病证特性,强调针灸方法须与病证表现的特性相一致,如补泻刺法、寒热刺法等。另外,在刺法的构成因素中,有的具有多重特性,分别对应不同的态势,如留针,其动势微弱,故补法中用之以侯气至;其时间上的持续,可使刺激量累积增加,所以在因体施针时用于体强者来配合深刺。如果说古人制定的各种刺法主要是对刺激量的调控,那么,顺势思维就是形成这些特定调控方式的一种思想方法。对思维方法的领会和把握,是从深层次上理解和探索古代针灸理论的要求与门径。古人十分强调“领悟”对习医者的重要意义,领悟内经中的顺势思想,就能够从思维方法的高度去洞悉和贯通诸多针灸原则与方法,其共性、规律了然于

13、心,从而达到心领神会,运用自如。针灸经典理论形成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在思维方式上与中医理论为同一本源,并无二致,不过是反映的侧重方面和具体形式有所不同。针灸理论体系的建构,侧重阴阳思维;针灸治疗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贯穿顺势思维。简言之,阴阳成“理”,顺势为“法”。这可说是中医思维方式在针灸学范围中体现的特点。针灸学理论核心为经络学说,经络系统的结构、经络的分布联系、经络的理论说明作用以及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思辨工具是阴阳理论;针灸治疗以体表物理刺激为手段,医者直接施术于患者,不仅表现出直观的治疗操作动势,而且与患者的形态及病势也呈现直观对应,顺势行事的方式方法得以凸显。思维是一种隐蔽的过程,思维方式渗透、融化于理论和方法之中而具有决定的作用,乃针灸之“道”,得道的意义自不待言,得道的方法唯有反复用心体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