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析江西古村镇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关于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研究的内容比较少,水文化是古村落建筑及村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前言江西省拥有 160 多条河流,而且绝大部分的河流都发源于省内的山地,聚集成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何五大干流,共同注入了鄱阳湖,足以见得江西省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大自然中,水具有自然属性 ;而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水还具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水既是人类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人类文明之源、文化之源,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古村落诞生于水,其选址首先要以水作为前提。古村落作为文化
2、遗产保护的内容,对其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责任1.在与水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对水有了深刻的认识、思考,也便有了治水、管水、用水的创造,于是就产生了水文化。目前关于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只有相关的对建筑形态的保护,外在形态的保护很实在,但是内在精神的保护更为重要。没有文化思想的古村落也就仅仅是一个建筑群。水文化是古村落建筑及村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针对江西省古村落的保护、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传承,现从传承方式入手,研究如何传承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1、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传承的方式1.1 商业方式 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是世界稻文化最悠久的基地。目前的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和
3、修水县的山背遗址表明,早在 12 000 年前鄱阳湖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作为食物,而在 10 000 9 000 年前就出现了栽培稻,从此水稻生产成为赣鄱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鄱阳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南迁的移民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赣鄱地区沿赣江一带良田特别多,南朝刘宋时期的雷次宗在豫章记中有记载极膏腴,一亩二十斛,稻米之精者如玉;.除了粮食作物之外,其他作物的栽培也得到发展,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十)中记载南康有莫石山,有柑橘橙柚;.隋唐时期,沿着鄱阳湖到赣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路通道。隋朝时期的鄱阳湖地区粮食储
4、备增多,所以在南昌市赣江边上设置豫章仓 ;唐代开始鄱阳湖地区大范围修筑湖堤、陂塘等水利设施,农田灌溉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使得农田产量有了保证。农业水稻的收成由于水利设施的完善而不断增产,粮食生产丰足使得鄱阳湖地区成为宋代重要的漕粮供应基地。宋代时期,每年从东南六路漕运粮食 35 520 万 kg,其中江西西路在北宋时就有 7 104 万 kg,占全国漕米的 1/5,南宋时上升到 11 840 万 kg,占全国漕米的1/3.漕粮是宋朝的大事,江西地区是供应漕粮的大基地,而鄱阳湖则是漕粮基地的重中之重。这就是因为对于水的合理使用,治水使得水稻年年丰收,用水让丰收的稻谷得以运往全国其他地方。水是重要的
5、交通载体。水运是交通行业中与水联系最紧密的部门,水运具有经济便捷的特点。从明、清两代开始,赣鄱古村落村民的科举之路变得很不畅通,村中一部分人就开始投身于商业活动。流坑村当时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主要是竹木经营,因为附近拥有大片的山林,同时村落又有与赣江相连接的乌江河道。水运不仅活跃了流坑村的经济,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流,从而使得流坑村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另外一种形式的兴旺发达。赣鄱古村的交通运输与商贾贸易在明清时期得到空前繁荣。樟树镇在北宋尚不发达,主要是因为地处水陆要冲,但到了明代已经是烟火数万家,江、广货物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并与吴城、景德、河口称江西四大名镇。其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成为交
6、通要塞、经济重镇。明清时期是景德镇瓷业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号称瓷都;,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也有赖于水运交通的便捷,由此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历史上也迈上了新的高度。明清以后,江西省制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种河红茶的制作技艺从铅山传至修水县、武宁县,发展出宁红;茶,风靡海内外 ;婺源的炒青绿茶是绿茶中的佳品。铅山县河口镇是明清时代的茶叶集散地,茶叶制作、茶道与贸易的兴旺,促进了航运与服务业的繁荣。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江西省古村落的水文化不仅帮助了赣鄱地区商业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通过经济活动、商业贸易传播了古村落的水文化。1.2 生活方式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群雄开始争霸割
7、据,硝烟四起,时局动荡不安。由于西晋的永嘉之乱;造成了第一次北民南迁,当时中原地带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许多人就涌向了长江流域一带。进入江西境内的中原百姓一部分在赣北一带落脚,一部分顺着赣江而定居下来。第二次北民南迁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时期发生的。期间老百姓纷纷逃往江南避乱,江西省便是当时百姓逃难的重要迁徙地之一。第三次的人口南移爆发于北宋的靖康之难;.这次的人口迁徙使得赣鄱地区的人口达到了新的高峰。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有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2.根据流坑村董氏家族的董氏
8、族谱·流坑村图述中记载,唐朝末年,为了避五季乱;,董氏家族从河南移民到了乐安的流坑,是地隋唐以前,悉为荒壤,山家野叟,结草为庐;.北民南移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筑陂塘,改造滩涂农事活动,与此同时农民在低洼的地区的四周建筑起坚固的圩岸,将河水或湖水与田地隔开,这就是圩田,也称为围田;.圩内设有河渠,可以将因为下雨或涨水而多出的水通过渠道排出去 ;除了排水功能外,干旱季节也可以引水用于农田灌溉。这是由于圩岸上建有闸门,雨天时可以关闸防涝,旱季可以引水灌田,从而使得赣鄱地区成为了有名的鱼米之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汉末之后,尤其是唐末、宋末,北方百姓
9、因为躲避战乱而大量迁入赣鄱地区,并且繁衍成各个村落。同姓氏的人聚族而居,人口多了,宗族势力增强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在新辟村落、新建祠堂时,就有了风水形法的讲究,以山川水系形式为核心基础,相对更注重自然科学的成分,满足通风、采光、防潮、防洪等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稳定、舒适的感觉,渼陂村便是如此。渼陂村的梁氏宗祠永慕堂门廊有副对联:肇基于斯,喜紫瑶左峙,芗城侧横,本地名山钟灵秀 ;发祥有自,看渼水南来,王江北绕,中流砥柱汇渊源。;村里的房舍大多是坐北朝南的,村前是田野,连接着岗地,村后流淌着富水河;东面是芗城山,西南方是紫瑶山;从西南山中发源的泸溪水,沿着田野和村庄汇入富水
10、村里人称之为渼水;在山脚下筑起水陂,引渼水灌溉和日用,久而久之就把梁氏村落变为了渼陂;.1.3 大众传播方式 媒体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不言而喻,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也利用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目前,在传统媒体中,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等江西省内的报纸每年都有关于江西省古村落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和部分节目播出的美丽乡村 梦里老家等,宣传了婺源古村落,还有对渼陂、瑶里的广告推介 ;华夏地理等旅游地理杂志对江西省古村落都有报道 ;在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中,有各种印刷品和相关书籍销售。在网络媒体中,婺源古村、瑶里古镇和安义古村落群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没有专门网站的古村落也依靠所属市区的网站进行宣传;另外,商
11、业网站上,如新浪、搜狐等旅游频道都有关于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宣传。2、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传承主要还是停留在旅游文化的宣传上,大规模的古村落建筑保护,古村落文化推广并不意味着是对古村落水文化的宣传3.目前,对于古村落水文化的传播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只是吸引一些古村落研究和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甚至很多还居住在古村落中的村民都不了解水文化。一般对于古村落的宣传也仅仅是对古村落的建筑保护和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上,水文化方面的宣传是非常少见的,或者是零散不全面的,或者仅仅是水利建设和防洪情况的认知4.可见,古村落水文化传承的主体缺乏主动传播的意识,使得古村落水文化传承
12、还处在非常低的传播层面。2.1 发挥宣传优势2.1.1 媒体宣传 目前在主流媒体上,对江西省古村落的宣传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对婺源和瑶里的宣传上,对其他古村落的宣传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媒体是将古村落作为旅游景点来宣传的,对古村落的文化宣传比较薄弱,而对赣鄱古村落水文化的传播也还是停留在戏水文化上。各地古村落的印刷品和书籍还是停留在村口商铺销售,销售渠道有限,印刷品和书籍的内容主要就是风景图片和古村落历史、名人的梳理,并不系统完整,降低了古村落水文化的宣传效果。再者,古村落网站的建设比较陈旧,更新率不高,有的网站一月一更,有的甚至几个月一更,使得网友的好感度降低,不利于古村落水文化的宣传。而大众媒
13、介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并且拥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所以,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应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首先,运用传统媒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传统媒介系统宣传古村落水文化 ;其次,可以在电影、电视剧中植入古村落水文化内容的情节 ;再者,可以制作销售古村落水文化的明信片和摄影集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完善现有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丰富网站的内容 ;另外,还要建立独立的赣鄱古村落水文化的微博、微信,在微博微信上和网友进行互动,宣传古村落水文化。此外,还可以发挥公交电视、电梯屏幕等公众媒体的作用,将制作好的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宣传片在这些公众媒体上播放。只有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优势,
14、才能将江西省古村落的水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2.1.2 教育宣传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江西省高校纷纷开设了省情教育课程,以介绍江西省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优美的生态,其中对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介绍比较分散、不集中。校园是推广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重要阵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古村落水文化,有利于古村落水文化长久性、持续性的传承。目前,学校教育在传承古村落水文化方面仍比较薄弱,除在目前已经开设的省情教育课程上传输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借助举办古村落水文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来传播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除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在江西省古村落水文
15、化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于古村落水文化的认识目前还局限在日常生活用水、观赏性水、水车、水渠和水塘等方面。但是除了这些,古村落的水文化还包括和古村落经济相关的物质水文化,以水为喻、以水为师的古村落精神水文化,以及与古村落生态文明有密切关系的生态水文化。2.2 多文化的交流水文化是江西省古村落的灵魂和精神,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村落建立时选址就是要依水而建,所以水文化和古村落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宣传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同时,可以和江西省其他文化融合在一起宣传。例如,唐宋时期,鄱阳湖地区茶叶在全国享有盛誉。茶叶生产主要有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和南昌县。唐中期的浮梁,已是全国着名的商品茶产销基
16、地 ;宋代江西茶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洪州的白露茶、鹤龄茶被称为绝品。唐代鄱阳湖地区丰城境内的洪州窑产品有名瓷;之誉,是品茶的佳瓷。浮梁县昌南镇窑崭露头角,制器进贡唐朝廷,称为假玉器。宋景德元年,置景德镇,进贡的瓷器洁白细腻,釉质光亮,器底书建年景德;,这批瓷器是白釉色中显出豆青色花纹,是青白瓷,由于朝廷的赏识,各地仿烧,于是形成了烧造青白瓷器的窑系,由宋至元,盛烧不衰。景德镇本地烧制的瓷器,畅销东西南北,由此传播出去的文化信息、反馈回来的民情习俗都是很丰富的。总之,以江西省古村落为平台,通过稻作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和水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打造古村落这个品牌,正是一种拥有水文化、善用水文化的完美体现。参考文献1 张盛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文化研究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 李梦星.庐陵宗族与古村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3 李宗新.再论水文化的深刻内涵 . 水利发展研究,2009(7):71-73.4 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