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684.50KB ,
资源ID:99218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井村土地整理规划新农村.doc)为本站会员(奥沙丽水)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井村土地整理规划新农村.doc

1、湘潭市响塘乡水井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11-2020年) 【说明书】目 录:前 言2第一章 村域概况2一、区位条件2二、自然条件与资源2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四、土地利用现状3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4一、规划背景4二、规划指导思想4三、规划原则4四、规划依据5五、规划期限5六、规划范围5第三章 规划发展策略、定位和目标5一、村域发展优劣势(SWOT)分析5二、村域发展定位6三、村域发展目标7第四章、规划内容及建设任务7一、人口规模预测7二、规划内容7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8四、土地整治规划10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地流转规划11六、村庄整治规划12(一)、村庄整治总体

2、布局12(二)、建筑物整治12(三)、景观环境整治13(四)、集中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13(五)、建设期限14七、交通、水利设施建设规划14八、公益设施建设规划15(一)、给水工程规划15(二)、排水工程规划16(三)、电力规划16(四)、通信规划17(五)、环境卫生设施规划17(六)、燃气规划18(七)、综合防灾规划18九、产业发展规划18(一)、现状产业分析18(二)、产业发展规划18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9(一)、生态环境保护分区19(二)、主要保护区域19(三)、规划建设内容20第五章 规划的实施20一、规划实施措施20二、规划实施意义22附表:23前 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是以土地整

3、理、村庄整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的综合规划,是在土地利用实践活动中不断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整治规划具有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缓解用地矛盾、加快新型城乡形态构建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等作用,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动力和空间。根据党的十七界三中全会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规划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村庄。湘潭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要求以及各村庄现状发展条件首选50个行政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试点,其中响塘乡

4、水井村为首批试点村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井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政策、规范、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村域概况一、区位条件响塘乡水井村位于湘潭市规划区西北地区,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宁乡和望城毗邻。本村东临金湖塘村、北接南谷村、西至易家村、南至长龙村和益草亭村,村内有响塘锰矿至望城响南公路在东北角经过,距离望城边界约3.5公里、距离锰矿约5.8公里,交通及区位条件较为方便。二、自然条件与资源水井村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用地北侧地势平坦分布大面积的农田,东南侧分布若干小丘陵山体。村域整体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呈勺状形态。

5、地势最高点位于南侧山峰顶部,标高为134.5米,最低点位于中北部农田中,标高为41.9米,最大相对高差92.6米。村域地处亚热点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土壤肥沃,土质较好。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村共辖19个村民小组,380户,共计1400人。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玉米、黄豆、油菜、芝麻、花生、甘蔗等为辅,经济作物;养殖以牲猪和鱼类为主,家禽和牛羊养殖为辅。全村支柱产业为水稻种植和牲猪养殖,农家乐休闲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无任何工矿企业。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村财政总收入约32000元。农业总产值约为354万元,村民经济以外出打工为主、在家务农为辅,在响塘乡乡

6、域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现状村部结合村民住宅设置,无单独办公场所,村域交通有一条4米宽的主干道,已水泥硬化处理,组道3条均为路基,村民出行较为方便。四、土地利用现状村域现状土地利用混乱,农田、菜地、村庄居住用地相互交叉布置不成系统,村庄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村庄自然山体的山脚下,既有面状集中的居住点,也有零散布置的点状住宅。农田、菜地主要布置在村庄的中部,分布集中,地势平坦,并有南谷渠道穿越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规划区外围主要为小丘林山体,自然植被良好,并大型水库布置其间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1、现状土地利用水井村总用地面积312.53公顷(4687.95亩),其中农用地247.31公顷,占总用地面

7、积的79.13%;、建设用地57.71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8.46%;、未利用土地7.51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4%;人均村居用地276.5平方米。附表:现状用地汇总表土 地 分 类整治前面积占总面积比例(%)总面积合计312.53100.00其中农 用 地合计247.3179.13耕地93.2429.83园地25.838.26林地73.8623.63农村道路、水塘田坎等54.3817.40建设用地合计57.7118.46居住建筑用地38.7212.39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170.37道路交通用地14.254.56墓葬地3.231.03未利用地7.512.40 2、现状道路对外交通:村域对

8、外交通主要依靠村庄北部的响南公路,道路宽度6.0M,向北联系长沙、望城,向南联系锰矿、湘潭等。另外村域内有长衡高速公路经过村庄的南部,但高速公路出入口离规划区较远,对村庄发展难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效应。村内交通:村庄内部交通主要有三条道路,南北向的村庄主道以及两条环形组道。村庄主道长度约5500米,宽度4-6米不等,部分硬化,北向连接仙南公路,南至长龙村,道路两侧民宅集中部分地段难以拓宽。环形组道,长约1100M,宽约4.0米,未硬化且道路坡度大,弯道急,行车条件差。3、现状建设用地村内建设用地主要为村居用地,现有的村民住房用地分布较为零散,与各类杂屋搭配混乱,建筑占地面积大,居住建筑用地总面积6

9、87公顷。结合村民住宅布置村部办公中心和小型商店等公共服务性质用房,全村无大型集中式公共建筑用地和工业用地。在水井村东北角、村道与仙南公路交接处,现状有湘潭县七中、村诊所和集中式小型商店,可兼顾村里的公共服务需求。4、现状基础设施水源:目前生活水源主要是农户住宅旁自备水井,生活污水由化粪池处理,但没有统一排放系统。电力、电信设施:村内未完成农网改造,现有变压器共2个,一个位于村庄北部水渠旁,功率50KV/A,另一个位于中部农田中,功率为80KV/A。目前电力设施平时基本能满足居民需求,但在夏天或过年、过节电高峰时难以满足需要。村内已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电信固话、无线通讯已覆盖全村。环卫设施:目

10、前村庄内无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村内垃圾随意堆放、焚烧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5、现状产业村内农业以传统农作物水稻为主,虽已基本实现机器耕种,但是种植效益低,未形成现代农业格局。村庄内无工业企业,有农家乐一个,但是农家乐档次较低,道路、娱乐设施还有待完善。6现状存在的问题(1)、传统农业未成产业,无规模、无特色、效益低;(2)、乡村休闲旅游休闲产业无规模、缺特色,潜力挖掘不够;(3)、村民建房无序,布局混乱,占地较大,浪费用地;(4)、道路系统不顺畅,路面质量不高;(5)、水利水系需修整;(6)、山地较多,树木较少,效益低;(7)、环境卫生较差,无生活垃圾处理收集处理系统。第二章 规划编制背景、指导

11、思想、原则和依据一、规划背景1、政策背景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建立对于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群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土地产权体系;建立以居住地登记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平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型社会建设,严格土地管理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持,而新农村建设的基

12、础是规划。2、现实需求水井村区位好,有基础,特别是响塘乡于2010年年初行政划入湘潭市雨湖区管理,加快了村内的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更高要求看,有必要对村庄布点和建设规划进行深化和细化,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3、面临机遇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规划进村试点,将水井村列为湘潭市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试点,这是难得的机遇。同时水井村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规划范围内,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二、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根本目

13、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出发点,注重发挥水井村山、水、田、村于一体的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整治,实现“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建设示范性生态家园、发展体验式观光休闲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三、规划原则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统规各类布局,统安各类用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农村环境保护;注重农民居住环境;改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注重保护耕地节约土地。2、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3、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逐步建设、逐步改造、逐步

14、整治。4、有利发展生产和方便生活的原则有利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体现人性化,通过合理布局,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5、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原则。村庄建设规划与新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通过“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实现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的目标。6、突出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特色的原则7、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村庄布点规划与上层次规划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安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统一;与周边村庄实现资源共享。四、规划依据1、建设部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5、国家投

15、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6、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2005.7);7、湖南省湘潭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8、湖南省湘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9、湖南省湘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0、湖南省湘潭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11、湖南省湘潭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数据集;12、湖南省湘潭县县志;13、湘潭县统计年鉴2009年;14、湘潭县土壤志;15、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16、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规范(试行);17、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五、规

16、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六、规划范围以水井村行政村界围合的312.53公顷土地作为本次规划的范围。第三章 规划发展策略、定位和目标一、村域发展优劣势(SWOT)分析1、优势条件分析(1)、良好的区位:过境响南公路和仙南公路穿越本村,距离鹤岭镇、长沙望城等均比较近,与湘潭市、九华示范区联系均比较便捷。(2)、农村资源优势:村域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山、水、田自然景观齐全,环境质量好,具有创造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条件。(3)、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基础:村域大部分农民实现了二、三产业就业,农地流转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承包地可集中到少数农民手中,实行大面积的机械耕种。(4)

17、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村庄整治效果明显:水井村依山伴水,自然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现状村民已基本沿现状道路靠山而居,村庄整治潜力大,效果好,示范性强。2、劣势因素分析(1)、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村内农业仍是各农户小规模农户经营,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附加值低,无相关联产业支撑、促进村域经济的发展。(2)、农业生产条件约束: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加强。(3)村庄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基础差:村域无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无法支撑、促进村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不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4)、村庄发展无序,各项建设布局不成体系:村民

18、居住点主要沿现状道路靠山而建,建筑布局杂乱,空坪隙地较多,容积率低,土地利用不够充分。村内虽有村部,但是缺乏其他的公共活动、服务设施,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3、机遇因素分析(1)政策机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大力开展中低产农田改造,提供高标准农业比重。国土资源部200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土地整治工作作出了具体的部署。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群策群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2009年湖南省国土资源

19、厅办公室下发关于申报2009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09103号)要求项目申报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为平台,聚合各类涉农资金,协同建设。(2)发展机遇2007年,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湘潭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的核心增长极,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毗邻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水井村,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必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湘潭市委、市政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水井村被列为湘潭市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3)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20、机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发生了变化,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对农业观光、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为现代农业全方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4、挑战因素分析(1)、发展资金严重匮。水井村仅有一个村办农家乐,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差,每年靠上级划拨资金维持基本的开支,没有投资农业的资金。工业、第三产业、交通基础设施都还比较薄弱,发展资金严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2)、村民收入和文化素质的约束。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同时农民规划设计意识淡薄,对开展土地整理、村庄整治、集中居住等项目有一定的难度。(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体制的约束目前,农村集体土

21、地流转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金融贷款政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二、村域发展定位1、目标定位以农村土地整理为契机,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改善农田生产环境,实现田成方、渠成网、机械化进出自由;农田水利高低分排、排灌分家、调控自由;旱能灌、涝能排、肥能保、水能省,粮食增收、抗旱经费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减轻劳动负荷,确保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发展高效经济农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奠定基础。重点发展特色种养殖也等高效农业以及休闲观光产业,强化农村的生态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22、把水井村打造成为长株潭地区“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建设示范性生态家园、发展体验式观光休闲产业”的典范。2、功能定位、以高效示范农业、生态农业为基础,大力拓展休闲服务产业和牲猪养殖、杉木、油茶等苗木种植,拓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构建产业基础强大、村风文明、文化教育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美好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3、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水井村区位、环境、资源的优势,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重点发展高效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等高效生态农业、农村休闲观光等产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

23、结构高效化、经营产业化。三、村域发展目标通过5-8年“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形成,村庄整洁靓丽、村民生活富裕、农村文明和谐,村务管理民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1、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全村高效水稻种植、牲猪、家禽集中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观光、休闲的三产业基本形成,构成种植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村庄面貌呈现新气象通过村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优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卫生洁化的“四化”工程,实现“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建设示范性生态家园、发展体验式观光休闲产业”的农村新面貌。3、村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到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村民住

24、户改水、改厨、改栏率100%、到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4、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5、村务管理建立新机制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制度化,常态化。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度达95%以上。第四章、规划内容及建设任务一、人口规模预测根据2010人口普查结果,目前全村19个组共计人口1400人,380户,其中中青年人约占总人口的65%,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5%。人口规模预测,根据近几年响塘乡人口发展规律及人口年龄构成等情况,主要考虑村内人口自然增长因素,预测规模期末(

25、2020年)人口约为1430人,约390户(自然增长率(K)取1.1)。二、规划内容1、村庄定位水井村的总体定位是“留住田园风光、建设和谐家园、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定位体现了“生态、休闲”的特点,实现“种养兴农、生态宜人、观光休闲、农民受益”的目的。2、用地规模水井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57.71公顷,人均村居用地面积219.5平方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6.87公顷,人均村居用地面积140平方米。3、主要建设内容(1)、道路交通建设。完善改造建设村内的八条主要道路;(2)、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种植、养殖、休闲三大产业;(3)、土地整治。完成全村的土地整理、耕地开发和农居点拆旧建新的综合整治;(4)

26、农居点建设。对村民住房采取“统规整治、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三种形式,布点建设;(5)、水利建设。改建完善村内的排灌水利水系;(6)、公用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给排设施,完善电力、电信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服务中心;(7)、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垃圾收集和转运站,保护山体,搞好道路和公共场地的绿化;(8)、休闲场地建设。建设一批上档次的吃、住、玩农家乐,建设生态养渔垂钓基地,规划建设休闲渡假项目。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1、土地利用战略严格保护耕地,优化农用地结构及比例;适度积聚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村居积聚点适当分散菜地及园地,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27、科学安排生态保护林地及绿地。2、土地利用主要目标(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2020年,全村耕地保护目标为13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05公顷。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新增非农村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建设用地控制目标规划期内,全村建设用地净减面积达到5公顷以上,2020年全村建设用地面积总规模控制在52公顷以内。(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规划期内,全村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达到30公顷以上;(4)、土地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到2020年,村域内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90%以上,全村各类生态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0公顷以上;(5)、土地利用效率目标 到2020年,全村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0%以

28、上,土地垦殖率达到50%以上;土地经济密度提高到4.5万元/公顷,万元GDP占地面积0.23公顷。(二)、村庄功能分区根据村域产业布局,结合道路、用地规划,全村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概括为:“一带、两轴、七片区、多节点”一带:沿村级主干道沿线分布的居住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带;两轴:东西向沿水井村灌渠形成的高效农业示范带和南北向的生态休闲景观带;七片区:依据现状情况和发展条件规划的高效农业种植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休闲服务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经济果林种植区、生态林业发展区和大中型水塘养殖区;多节点:沿村级主干道和次干道分布的多个集中式村民居住点; (三)、建设用地规划1、农居点用地规划 农局点现状主要

29、结合村级主干道分布,基本农田区现状保护良好,规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思路统规布局七个农居点和统规整治一片农居房,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25.3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177.4平方米。比规划实施前减少面积13.35公顷。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28%,人均公共建筑用地22.1平方米。其中村务管理设施用地0.8公顷;教育设施用地0.5公顷(幼儿园);文化娱乐设施用地0.5公顷;防疫保健设施用地0.4公顷;商贸金融设施用地1.8公顷。比规划实施前增加2.83公顷。3、道路交通用地规划规划道路用地面积为17.0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5.46%,其中过境

30、交通长衡西线高速公路占地8.45公顷、村内道路及广场占地8.32公顷,公共停车场面积1.0公顷。比规划实施前增加0.95公顷4、公共绿地现状水井村没有公共绿地,规划设置了多处公共绿地,用地面积为1公顷。三、农用地规划规划农用地面积258.5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82.73%,比现状农用地增加11.24公顷。1、耕地项目区规划后耕地面积为131.67公顷,占总面积的42.13,比现状增加38.4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08.25公顷,旱地面积12.08公顷,菜地面积11.34公顷。2、园地规划后园地面积为30.59公顷,占总面积的9.79,比现状增加4.76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2.45公顷、茶园面

31、积8.14公顷。3、林地规划后林地面积为41.76公顷,占总面积的13.36,比现状减少32.1公顷。其中疏林地面积10.68公顷,有林地面积61.08公顷。4、其他农用地规划后其他农用地面积为54.53公顷,占总面积的17.45,比现状增加0.15公顷。其中坑塘水面面积为37.25公顷,占总面积的11.92,农村道路面积5.22公顷,农田水利用地3.41公顷,田坎面积8.64公顷。(四)、规划实施前后的对比项目区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公顷)土 地 分 类整治前面积占总面积比例(%)整治后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地类面积变化备 注总面积合计312.53100.00312.53100.

32、000其中农 用 地农用地合计247.3179.13258.5582.73 41.24耕地小计93.2429.83131.6742.13 38.43水田66.5421.29108.2534.64 41.71旱地17.285.5312.083.87 5.2菜地9.423.0111.343.63 1.92园地小计25.838.2630.599.79 4.76果园18.525.9222.457.18 3.93茶园7.312.348.142.60 0.83林地小计73.8623.6341.7613.36-32.1疏林地24.947.9810.683.42 -14.26有林地48.9215.6531.0

33、89.94 -17.84其它农用地小计54.3817.4054.5317.45 0.15农村道路4.271.365.221.67 0.95坑塘水面38.0312.1637.2511.92 -0.78农田水利用地2.750.883.411.09 0.66田 坎9.332.988.642.76 -0.69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合计57.7118.4651.6416.52 -6.07居住建筑用地38.7212.3925.378.12 -13.3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小计1.170.374.001.28 2.83村务管理设施用地0.240.070.800.26 0.56教育设施用地0.000.000.500.1

34、6 0.5文体娱乐设施用地0.350.110.500.16 0.15防疫保健设施用地0.250.080.400.13 0.15商贸金融设施用地0.330.101.800.58 1.47道路交通用地小计14.254.5617.075.46 2.82对外交通用地8.452.708.452.70 0对内交通用地5.801.858.322.66 2.52停车场用地0.000.000.300.10 0.3绿地公共绿地0.340.111.000.32 0.66特殊用地墓葬地3.231.034.201.34 0.97未利用地7.512.402.340.75 -5.17 (五)、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的特点1、增

35、加了耕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了耕地38.43公顷。2、减少了建设用地。通过合理布局、农居点整治,减少建设用地6.07公顷。3、整合了土地资源,通过土地置换、集中整饰等办法,将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山地相对集中控制,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提高机械化生产和村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4、增加了公共停车场和公共绿地,提高了村民生活服务水平和质量。5、增加了未利用地的使用,整合开发种植经济苗木和果树。四、土地整治规划1、规划目标(1)、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底四十一条的精神,按照响塘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2)、因地制宜,科学设

36、计,合理布局,规范管理。(3)、协调土地产权关系,保障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2、建设标准(1)、土地平整建设标准: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严格按照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执行。1)、格田修筑:规划采用局部平整方案,田块按确定的设计高程和一定饿坡降平整为格田,并基本做到田块内部的填挖土方平衡。田块长100-150米、宽50-80米,田块之间以田埂为界,用田间土修筑,垂直布置农沟和农渠,田埂高宽均为0.3米。2)、为保护耕地层,在局部动土厚度大于0.3米的平整地块或需土地调配时必须进行耕作层剥离。西部平整及培肥工程包括:人为细部平整和土地翻耕人工细部平整两部分。培肥工程为人工施土杂肥

37、2)、灌溉与排水工程假设标准:根据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实行)要求,本项目水稻区灌溉保证率为9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天排完。项目区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有输水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和泵站及输配电工程。土地整理采取节水工程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新建和防渗处理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75;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提灌区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5;整理后自流灌溉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3)、田间道路建设标准在利用现有农村道路基础上,规划田间道与生产路。田间道与生产路设在利用现有农村道路基础上,规划田间道和生产路。田间道设计为一级田间道、二级

38、田间道和生产路。道路工程宽度根据地形地貌、耕地情况、项目区实际建设需要确定。一级田间道路面宽3.5米、二级田间道路面宽3米、生产路路面宽2米。(4)、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标准村内部分坑塘进行护坡处理,考虑到机械跨沟渠下田作业的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机械下田给道路路基或田坎造成的破坏,沿二级田间道每经过一个田块设置一处机械下田坡道。(5)、其它工程:在通村公路与一级村级主干道交叉口设项目标志牌一块。3、土地建设(1)、土地开发工程建设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功能定位,以南谷灌渠两侧基本农田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在南部临金湖塘村位置丘陵山地位置发展生态林种植区,在中塘水库位置开发生态

39、休闲农业,并在两侧山体种植油茶、四季花果等作物,结合集中村民居住点开发部分菜地。(2)、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区内土地整理面积258.55公顷,其中93.24公顷为整理完善区,主要是对基本农田区一些已损坏的沟渠和道路进行修复,山体及丘陵地段土地整理将进行系统的土地整理规划,全面的进行其田、水、路等的建设,土地整理估算总投资为3026.89万元。(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区内现有耕地面积93.24公顷,整治后耕地面积为131.67公顷,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荒草地、整理后减少的田坎面积,通过疏林地发开新增的旱土面积以及减少的建设用地面积,扣除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建设所增加的面积,可新增耕地面积为38.43公顷

40、新增耕地率为12.30%新增耕地来源分析表:土 地 分 类整治前面积(公顷)整治后面积(公顷)地类面积变化(公顷)新增耕地(公顷)新增耕地率(%) =-=/312.53100水田66.54108.2541.7138.4312.30%旱地17.2812.085.2菜地9.4211.341.92果园18.5222.453.93茶园7.318.140.83疏林地24.9410.68-14.26有林地48.9231.08-17.84农村道路4.275.220.95坑塘水面38.0337.25-0.78农田水利用地2.753.410.66田 坎9.338.64-0.69建设用地57.7151.64-6

41、07未利用地7.512.34-5.17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地流转规划从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破解经济建设用地瓶颈出发,规划采用“两换”方案,即农民以宅基地换钱、换房集中居住生活,进而以宅基地换取其它建设用地指标;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地长期出租,集约经营,以此换股、换租、换保障。通过两换,盘活用好农村集体土地,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本规划拟对水井村部分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居民点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将复垦新增的农用地、耕地面积等量核定为建设占用的农用地指标,直接置换用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在保障湘潭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农用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布局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区内原有建设用地57.71公顷,规划后建设用地为51.64公顷,减少的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通过对区内农居点的建设所复垦出的建设用地面积13.35公顷,扣除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后所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2.82公顷,总建设用地面积将减少6.07公顷,建设用地置换率为1.94%。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来源分析表:地 类整治前面积(公顷)整治后面积(公顷)地类面积变化(公顷)置换指标率(%

宁ICP备18001539号-1